摘要:最近打开财经新闻,创新药板块的热度简直藏不住,相关板块阶段性涨幅冲到了185%,这可不是小波动,而是整个行业蓄力多年后的集中爆发。其中“出海”这个词被反复提及,成了行业热度的核心引擎。
最近打开财经新闻,创新药板块的热度简直藏不住,相关板块阶段性涨幅冲到了185%,这可不是小波动,而是整个行业蓄力多年后的集中爆发。其中“出海”这个词被反复提及,成了行业热度的核心引擎。
在这波出海浪潮里,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翰森制药这三家龙头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们走的路不一样,手里的“王牌”也各有侧重,到底谁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成为真正的“药王”?今天我就结合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企业数据,跟大家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实在、易懂。
先得搞明白一个关键问题:这波创新药出海的热潮,到底是怎么起来的?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政策、市场、技术三股力量推着走的结果。
从政策端看,国内医保集采让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药企不得不从“仿造”转向“创造”,出海成了必然选择。而国际上,海外监管机构更看重药物的临床价值,只要咱们的药真能解决临床痛点,就有机会拿到入场券。
从市场端说,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经接近660亿美元,快赶上2024年一整年的交易额了,而且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16笔。这说明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在实实在在提升,不再是以前那种“廉价代工”的印象了。
技术上更不用多说,现在中国在ADC、双抗这些前沿领域的研发实力已经能跟国际巨头掰手腕,全球60%-70%的新ADC项目都在中国,这就是硬底气。而且像亿立舒这样的药,在美国终端定价能达到国内的14倍,这就是创新价值的直接体现。
搞清楚了大背景,再来看这三家龙头的真实实力。先说说百济神州,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天生国际化”,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全球市场。
2024年百济神州的总收入达到272.14亿元,其中产品收入269.94亿元,同比增长74.1%,这增长速度在行业里相当亮眼。核心驱动力就是它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188.59亿元,同比涨了106.4%,成了首个闯进全球“10亿美元俱乐部”的国产创新药。这可不是靠授权赚的“快钱”,而是实实在在自己做全球商业化做出来的成绩,这一点非常关键。
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砸钱搞研发。2024年百济神州研发投入140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52%,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投回了研发,覆盖了双抗、ADC、CAR-T这些最前沿的领域。这种“all in”研发的打法,让它在国际市场有了实实在在的话语权,但高投入也意味着得持续出成果,不然压力不小。
再看恒瑞医药,作为老牌药企,它的转型突围特别有代表性。以前大家提起恒瑞,可能先想到仿制药,但现在它已经彻底转向创新了。2024年恒瑞总收入279.85亿元,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138.92亿元,占比超过一半,同比还增长了30.6%,这个转型速度很扎实。
恒瑞的出海策略很聪明,不是盲目自己闯,而是靠“深度合作”。它已经达成13笔创新药海外授权,近三年就有8笔,合作对象包括默沙东、默克这些国际巨头。而且现在不搞早期那种一次性卖权益的“卖青苗”模式了,而是用“NewCo”模式,通过持股、销售分成这些方式,长期参与全球收益分配。这种模式风险小,还能积累全球经验,很适合它这样的转型巨头。
研发投入上,恒瑞2024年投了82.28亿元,累计已经超440亿元,手里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40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家底厚、管线全,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后续爆发力值得期待。
最后说说翰森制药,它算是创新转型的“黑马”典范,增长势头特别猛。2024年翰森总收入122.61亿元,创新药收入就有94.77亿元,占比高达77.3%,同比增长38.1%,这个创新药占比在三家里面是最高的,说明它已经彻底站稳了创新赛道。
翰森的出海走的是“强强联合”的路子,先后跟GSK、MSD达成三项海外授权,总金额超52亿美元。通过跟这些跨国药企合作,它能直接借助对方的全球研发和商业化网络,省去自己铺渠道的麻烦,加速产品变现。研发上它投了27.02亿元,占营收22%,手里40款候选药在做60多项临床试验,在抗肿瘤、代谢这些优势领域之外,还拓展了自免、肾病领域,管线布局很有层次感。
分析完三家的情况,可能有人会问:到底谁能成“药王”?其实现在下结论还太早,因为“药王”不仅要看当下的销售额,更要看长期的全球竞争力,而这背后有三个关键比拼点。
首先是核心产品的全球统治力。百济的泽布替尼已经有了全球爆款的潜质,但能不能持续守住市场份额,还要看后续适应症拓展。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国内适应症多,海外授权进展快,但还没出真正的全球大单品。翰森的创新药占比高,但缺乏像泽布替尼这样的“顶流产品”,这是它的短板。
其次是研发转化效率。三家都在砸钱研发,但研发不是看投入多少,而是看能不能持续出成果。百济研发占比最高,风险和收益都大;恒瑞管线最全,转化压力也大;翰森增速快,但研发投入绝对值比前两家低,后续能不能跟得上是关键。
最后是全球化运营能力。百济已经有了全球商业化经验,这是它的核心优势;恒瑞靠合作积累经验,稳扎稳打;翰森依赖伙伴渠道,自主运营能力还需要时间培养。未来谁能建立起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谁就更有话语权。
当然,不管哪家想当“药王”,都绕不开出海路上的挑战。比如海外市场政策壁垒可能提高,地缘政治有不确定性,还有国际巨头的直接竞争。但这些挑战本质上是对创新质量的考验,真正有临床价值的药,总能找到市场。
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出海已经形成了“创新—赚钱—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药企靠出海赚的钱,又能投回研发,提升技术实力,然后做出更好的药,再去开拓更大的市场。2025年上半年授权金额暴涨就是证明,资本市场也更认可有出海潜力的企业,这会让资源进一步向优质药企集中。
说到底,创新药出海不是一时的风口,而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必经之路。百济神州的全球化先锋路线、恒瑞医药的巨头转型路线、翰森制药的高增长路线,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选择不同。
至于谁能最终问鼎“药王”,可能三五年内都不会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家龙头的竞争过程,一定会推动中国创新药整体水平的提升,最终受益的不仅是企业,更是需要这些好药的患者。咱们不用急着下判断,不妨多关注它们的研发进展和海外商业化数据,答案自然会慢慢浮现。
来源:博学柳叶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