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去年7月那种“辞完又反悔”的谈判戏码,这次是来真的——法人代表、董事、董事长,所有能跟娃哈哈决策沾边的职务,一口气全交了,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批文都下来了,工商信息都改好了 。
文/白鸽
目录
1. 引子:不是突发的“裸辞”——宗馥莉到底退了什么?
2. 病根:387件商标卡脖子,娃哈哈的股权局有多拧巴?
3. 伏笔:从“宏胜系”到“娃小宗”,她早留了后手?
4. 核心辩论:是“以退为进”的博弈,还是“另立山头”的决绝?
5. 深层追问:她的“野心”,从来不是做“宗庆后第二”?
6. 终局猜想:“娃小宗”能打赢这场“去娃哈哈化”战争吗?
2025年10月,饮料圈的瓜炸得比夏天的汽水还响:宗馥莉辞了,而且是“全退”。
不是去年7月那种“辞完又反悔”的谈判戏码,这次是来真的——法人代表、董事、董事长,所有能跟娃哈哈决策沾边的职务,一口气全交了,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批文都下来了,工商信息都改好了 。
但蹊跷的是,工商登记里她还安安稳稳坐着娃哈哈第二大股东的位置,手里攥着29.4%的股份没动。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她提交辞呈的同一天,7家“宏胜系”公司联合发了个通知:2026年起,咱们不用“娃哈哈”商标了,改用“娃小宗” 。
这哪是“辞职跑路”?分明是临走前摆了个大阵仗。全网瞬间分成两派:一派说她是“以退为进”,故意用辞职逼股东妥协;另一派骂她“接班失败”,只能另立山头自救。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扒掉“宗庆后女儿”的标签,看看她手里的牌到底被卡在哪了,又藏了哪些后手。
很多人以为娃哈哈姓“宗”,其实早就是“三足鼎立”的局。现在的股权结构摆得明明白白:杭州上城区国资持股46%,是最大股东;宗馥莉继承了父亲29.4%的股份;剩下24.6%在职工持股会手里 。
这格局看着唬人,核心就一个死结:“娃哈哈”商标不是某个人的,是股东共有的,用要全体同意,转更要全体点头” 。北京有个律师说得特直白,宗馥莉想让自己的宏胜系用这个商标,必须过国资和职工股两关,少一个都不行 。
宗馥莉这大半年的憋屈,全栽在这商标上了。2025年初,她想把387件“娃哈哈”核心商标转到自己100%控股的公司,本来是想理顺授权,结果国资直接给否了,理由是“防范法律风险,避免资产流失” 。这还不算完,后来她想停掉堂叔宗伟负责的上海娃哈哈饮用水的品牌授权,人家直接硬刚,还得了国资调查组的间接支持,这场“同门内斗”把商标的合规漏洞全摆到了台面上。
你想想她的处境:当着董事长,却连自家招牌怎么用都做不了主。想推数字化改革,国资要稳;想淘汰年销300万以下的小经销商,老员工闹情绪;想搞年轻化产品,商标授权流程能拖死你。这哪是当老板?分明是在“别人的房产证上装修”,刷个墙都得报备。
有人说她手握职工持股会的24.6%,合计能掌控54%的表决权,怎么会没话语权?这话只对了一半。职工持股会的股权看着在她手里,但一群退休员工正跟她打官司要回购款,这部分股权根本没完成工商变更,就是个“悬空的权力”,看着有用,真要决策时根本落不了地。
所以不是她“干不好”,是这盘棋从一开始就没给她留“干好”的空间。辞职不是被逼的,是她算明白账了:与其在这局里耗死,不如换个棋盘。
宗馥莉的“裸辞”,早在2025年2月就写好了剧本。
那时候她刚跟国资在商标转让上闹掰,转头就让自己控股的宏胜集团提交了45件商标申请,从茶饮料、啤酒到方便食品,45个品类全占了,核心名字就叫“娃小宗”,连“娃小哈”“宗小哈”这些备用名也没放过 。这操作叫“饱和式注册”,明摆着是为换品牌铺路。
宏胜集团可不是个小作坊,是她手里的“隐形王牌”。2003年就成立了,一开始是给娃哈哈代工,现在早就长成了全产业链巨头,自己能造PET瓶、印包装,还有20个生产基地,2022年营收就破百亿了 。更关键的是,这公司是她能完全说了算的地盘,没有股东掣肘。
从9月开始,这张牌就亮出来了。南阳、山西、虎林的娃哈哈饮料厂,接二连三改成了“宏胜系”的名字,重庆、贵阳那几家早就改完了 。生产线先摘出来,渠道也早铺垫好了——2024年末,她就把12个省份的经销商合同悄悄改签给了宏胜,等于把销售命脉先攥在了自己手里。
等到10月辞职消息爆出来,大家才反应过来:她哪是“突然辞职”?是先把工厂、渠道、品牌全备好,然后干净利落地跟娃哈哈切割。之前有人说她“激进”,现在看,这根本是“步步为营”。
现在最吵的就是这事儿:宗馥莉到底是“以退为进”,还是真要“另立山头”?咱把两边的理儿都摆出来,自己判断。
正方:这就是“以退为进”的阳谋
持这种观点的人,核心论据就一个:她没卖股份。
虽然辞了所有职务,但她还是娃哈哈第二大股东,手里29.4%的股份没动。职工持股会的官司要是赢了,她理论上能掌控54%的表决权,到时候想回来或者跟国资谈条件,都有筹码 。
而且她这招“逼宫”太明显了:我带着资源走,搞个“娃小宗”跟你抢市场,你要是慌了,就得跟我谈商标授权的条件。毕竟“娃哈哈”再有名,也得靠生产和渠道撑着,现在她把30%的产能都转到宏胜了,娃哈哈能不急吗?这分明是用“退出”逼股东妥协。
反方:这是“另立山头”的决绝,根本没想回头
但更多证据指向“她早就不想玩了”。
首先,“娃小宗”是完全独立的。商标归宏胜,生产归宏胜,销售也归宏胜,跟娃哈哈没有一毛钱股权交集。她甚至在西安砸了10亿建了个新生产基地,年产能80万吨,就是为了摆脱对娃哈哈旧体系的依赖 。这哪是“逼宫”?这是直接“分家”。
其次,她跟娃哈哈的矛盾早就公开化了。从商标转让被否,到清理老经销商,再到跟堂叔内斗,每一步都在跟旧体系硬碰硬。要是真想“以退为进”,去年那次辞职就该见好就收,没必要花大价钱另起炉灶。
更关键的是她的目标——给“娃小宗”定了年销300亿的目标,这差不多是娃哈哈现在销量的八成 。要是真想回娃哈哈,犯得着给自己树个这么大的竞争对手吗?
我的判断:不是“退”也不是“进”,是“换赛道”
其实没必要非选一个答案。宗馥莉的操作更像是“战略切割”:既然在娃哈哈这条赛道上处处受限,那就带着自己的资源换条赛道重新跑。
她没彻底放弃娃哈哈的股份,是留个“安全垫”;但把主要精力砸在“娃小宗”上,是赌自己的未来。这比“以退为进”更狠,也比“另立山头”更稳——进可让“娃小宗”超越娃哈哈,退可守着娃哈哈的股份保底。
很多人骂宗馥莉“接不住班”,但可能从一开始,她就没想接“宗庆后那个班”。
宗庆后是“渠道为王”的时代英雄,靠夫妻店、经销商把AD钙奶卖遍全国;但宗馥莉从接手宏胜就一直在做“产业链”,从包装到生产再到研发,全是重资产布局,跟父亲的打法完全不一样 。她之前推的KELLYONE气泡水,走的是年轻化路线,跟娃哈哈的传统品类也不是一回事。
她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这不是‘宗馥莉时代’,是企业该升级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不想守着“国民老品牌”的包袱,我想做新的东西。
娃哈哈的股权僵局,刚好给了她一个“体面离开”的理由。要是顺顺利利掌控了娃哈哈,她反而得被“传承”“守业”这些标签捆着,没法放开手脚搞创新。现在好了,辞职之后,她可以光明正大地把资源砸向无糖茶饮、健康食品这些新赛道,不用再跟股东解释“为什么不继续卖营养快线”。
说白了,宗庆后要的是“保住娃哈哈”,而宗馥莉要的是“做成自己的品牌”。这不是能力问题,是野心的方向不一样。
但“另立山头”从来不是容易事,宗馥莉面前至少摆着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山寨感”的舆论关。刚曝光“娃小宗”,就有人吐槽“像仿冒品”,跟“娃哈哈”就差一个字,很容易让消费者反感。虽然她给新品牌搞了中式水墨画包装,想走高端路线,但消费者能不能接受“没有娃哈哈的宗家品牌”,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道坎是经销商的信任关。之前有经销商为了挺她,直接关店力挺,但那是冲着“宗馥莉能管好娃哈哈”的期待。现在让他们换做新品牌,风险就大了:娃哈哈的毛利率才10%,比行业低5个点,新品牌还要砸钱推广,万一卖不动,货就砸手里了。安徽有个经销商说得很实在:“七八成同行不敢接手,谁也不想当小白鼠”。
第三道坎是市场竞争关。她瞄准的无糖茶饮赛道,早就挤满了对手: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花了10年才做起来,元气森林、奈雪的茶也在抢市场。“娃小宗”首款无糖茶定价4元,跟东方树叶直接硬碰硬,但没有品牌积淀,光靠“宗馥莉”的名头,很难让年轻人买单。
当然,她手里的牌也不少:现成的生产线、改签到宏胜的经销商、宏胜的全产业链支撑,这些都能帮她降低成本。而且她敢放弃911亿估值的“娃哈哈”商标,这份狠劲倒真有点宗庆后的影子。
结尾:不是结束,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
现在再看宗馥莉的辞职,根本不是“失败”,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转移”。她不是输了娃哈哈的控制权之争,而是主动选择了一个“自己说了算”的战场。
未来货架上可能会出现有意思的一幕:左边是国资主导、靠经典产品稳市场的娃哈哈,右边是宗馥莉操盘、主打年轻化的“娃小宗”。一个守旧,一个创新;一个姓“公”,一个姓“私”。
至于结局?没人能打包票。但至少宗馥莉用行动证明了:二代接班不一定非得守着父辈的基业死磕,与其在旧体系里当“囚徒”,不如带着资源自己闯一片天。
这场从“娃哈哈”到“娃小宗”的转身,到底是佳话还是败笔?2026年新品牌上线后,市场会给出答案。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宗馥莉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宗馥莉辞职#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