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开新能源车、家里装了储能的朋友,可能没太想过这些设备的核心材料是谁供应的。其实赣锋锂业、华友钴业这些公司,就是背后的“供应商大佬”。最近这几家还挺热闹,10月16号到22号这一周,包括它们在内的7家新能源龙头,跟约好了似的扎堆发重要消息,没一条是走流程的“
平时开新能源车、家里装了储能的朋友,可能没太想过这些设备的核心材料是谁供应的。其实赣锋锂业、华友钴业这些公司,就是背后的“供应商大佬”。最近这几家还挺热闹,10月16号到22号这一周,包括它们在内的7家新能源龙头,跟约好了似的扎堆发重要消息,没一条是走流程的“空话”,要么是新产能落地,要么是合伙建大厂,要么是搞出了技术突破,全跟咱们日常用的新能源产品直接挂钩,看完你就知道这行业现在有多景气。
先说说赣锋锂业,它10月18号刚发的公告里写着,阿根廷那个Cauchari-Olaroz盐湖提锂项目,终于正式投产了。这个项目之前筹备了两年多,现在落地了,计划每年能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可能有人不懂这是啥,其实就是锂电池最核心的原料,没有它,电动车的电池根本造不出来。更关键的是,赣锋这次用了自己研发的新型萃取技术,把每吨成本压到了3.8万元以下,比国内现在矿石提锂的平均成本(5.6万元/吨)低了快2万。这可不是小数目,成本降下来,赣锋自己赚的钱能变多,还能帮下游的电池厂、车企减轻点成本压力,算是双赢。而且这项目赶上了好时候,根据EV Volumes的数据,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到了860万辆,比去年同期涨了25%,对碳酸锂的需求一直很稳。上海有色网10月20号的报价里,电池级碳酸锂还维持在5.2万元/吨,这个新产能一释放,刚好能补上一部分供应缺口。
紧接着10月19号,华友钴业也放了个重磅消息:跟国内一家头部新能源车企(公告里没明说,但行业里基本都知道是比亚迪)合作,在安徽合肥建了个正极材料合资厂。这个厂主要产三元正极材料,简单说就是锂电池里负责储电的关键部分,计划每年能产15万吨,2026年第二季度就能投产。为啥说这事重要?华友本身是做钴矿、钴盐的,算是产业链的上游,现在直接跟下游的车企合作,等于把“矿山到电池”的链条缩短了,不用再经过好几层中间商。按华友自己算的,这么一来,正极材料的单位成本能降8%-10%,车企也能拿到更稳定的材料供应,两边都划算。而且合肥本身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地,周边全是电池厂、整车厂,物流成本也低,这个选址一看就是提前算过账的,不是瞎选的。
10月20号洛阳钼业的公告也很实在,说在刚果(金)的Tenke Fungurume铜钴矿,扩产终于完成了。这个矿是全球第二大钴矿,品质还特别高,扩产之后,钴的年产量能从3万吨提到4.5万吨,铜能从20万吨提到28万吨。按现在长江金属网10月20号的钴价(28万元/吨)算,光钴这部分,每年就能多带来42亿元的营收,对业绩的拉动特别直接。更难得的是,这次扩产没只顾着产量,还同步建了废水回收系统,废水循环利用率能到95%以上,粉尘排放也比当地环保标准严了30%,完全是按“绿色矿山”的标准来的,没搞那种只图短期利益、不管环境的粗放式扩产。要知道洛阳钼业这个矿的钴产量,扩产后能占到全球的18%左右,这么大的产能调整,对全球钴市场的稳定都有帮助。
除了这三家,另外四家的消息也很有看头。天齐锂业10月16号就发了公告,说四川射洪基地的技改完成了,把锂辉石提锂的产能从每年8万吨提到了10万吨,而且通过优化工艺,能耗还降了5%,刚好符合国家“双碳”政策里对高耗能行业的要求,既增产又节能。寒锐钴业10月17号宣布,印尼的镍钴合金生产线投产了,每年能产3万吨。最聪明的是,他们没把矿石运回国加工,而是在印尼当地直接做成合金,这样一下子省掉了20%的关税和15%的物流费,成本优势一下就出来了。盛屯矿业10月19号说,印尼纬达贝镍矿项目终于达产了,每年能产2万吨镍金属,现在动力电池都在往高镍方向发展,这个产能刚好能跟上需求。容百科技10月21号则公布了个技术突破:高镍正极材料(NCM811)的良品率从95%提升到了98%。别小看这3个百分点,按他们现在的产能算,每生产1万吨正极材料就能多赚300万元,技术优势又巩固了一步。
可能有人会问,这7家公司为啥偏偏在10月集中发消息?其实不是巧合,背后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需求在“推着走”。除了前面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涨得快,储能领域的需求也很猛。2025年1-9月全球储能装机量比去年同期涨了40%,而锂、钴、镍这些金属,刚好是锂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核心原料,需求根本停不下来。9月份的时候,因为短期供应紧张,锂价还涨了12%,钴价涨了8%,现在这些公司要么扩产、要么合作、要么搞技术,其实就是在提前布局明年的市场,不想错过需求增长的机会,都是有备而来。
而且这些动作还有个共同点:都在往“降本增效”和“产业链协同”上靠。以前有些企业盲目扩产,不管市场需不需要,最后导致产能过剩,钱全浪费了;现在这些龙头明显更理性,赣锋降成本、华友缩链条、容百提良品率,每一步都踩在“把钱花在刀刃上”的点上。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既能避免恶性竞争,还能提升咱们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在全球的竞争力。要知道现在咱们国内的锂加工产能占全球70%,钴加工占65%,这些龙头的动作,直接影响全球市场的格局,咱们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了。
更值得提的是,这些公司的进展里,都带着点“技术自主”的影子。比如赣锋的盐湖提锂技术是自己研发的,不是靠买国外的;容百科技提升正极良品率,靠的是自己优化工艺,也没依赖别人的技术。这两年咱们一直在说“产业链自主可控”,这些企业的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体现。不像以前有些领域,核心技术被别人卡脖子,想发展都难,现在在新能源材料这块,咱们不仅有产能,还有了自己的技术,这才是真的硬实力。
往后咱们买新能源车,可能会因为这些公司降成本而更划算;家里用的储能设备,也会因为技术突破变得更靠谱。这些公司现在做的事,不只是自己求发展,更是在给整个新能源行业搭好“稳架子”,让咱们的绿色生活越来越实在。说到底,跟着市场需求走、靠核心技术硬撑,才是企业长久的法子,而这样的企业多了,咱们国内制造业越来越强的底气,自然也就更足了。
来源:健康趣话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