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他们看远方,他们让我懂坚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00:09 1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之际,青春山东&《山东青年报》 推出“青春!无问西东”专栏,记录展现山东青年在援疆一线挺膺担当的奋斗故事,见证青春与时代同频的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精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之际,青春山东&《山东青年报》 推出“青春!无问西东”专栏,记录展现山东青年在援疆一线挺膺担当的奋斗故事,见证青春与时代同频的力量。

9月的清晨,秋风已带着寒意掠过喀什市第二小学,房永燕裹紧外套走进教室时,教室里立刻响起清脆的“房老师好”。阳光透过窗户,在孩子们的课桌上洒下细碎的光斑,也照亮了房永燕眼角因常年微笑而留下的细纹——这是她在新疆扎根的第19年,从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变成了孩子们口中“不会走的房老师”。

教育戍边,筑梦天山。来自山东的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团成员等踏上征途,他们不畏困苦,远赴千里,只为那里的孩子点亮一盏灯;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只为在那遥远的大地上架起一座桥……在三尺讲台间,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绿皮火车载梦行

2006年夏天,从枣庄学院毕业后,21岁的房永燕背着半人高的行囊,挤在满是行李的绿皮火车上,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风景,心中既有对齐鲁大地的不舍,更有对新疆的无限憧憬。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房永燕被选派到喀什地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喀什地区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担任办公室文秘的工作。最开始她还计划着服务期结束回山东找工作。这期间,通过来的一些志愿者相互介绍,认识了现在的爱人,“有喜欢的人还有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们俩都决定留在这。”房永燕笑着介绍。她顺利通过了喀什地区教师招聘考试。

“老师,这道题我还是不会。”学生怯生生的提问,混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像一记重锤敲在房永燕心上。她望着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明白: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性的跋涉。

房永燕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房永燕成了学校里最“较真”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跟上教学进度,她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开设“小课堂”。房永燕常对学生们说:“我对你们严格,是因为我对你们有更大的期待。我从山东来,走了那么远的路,希望你们能走得比我更远,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夜里裹着棉被坐在宿舍窗边,望着远处的灯火,她偶尔会想起家乡,但第二天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睁着清澈的眼睛问“老师好”时,所有的不适与思念,都被这份期待悄悄抚平。坚守的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愧疚与遗憾。房永燕的公公去世,夫妻俩都没能赶回去。至今,心里满是对老人的亏欠。

“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们提高成绩,更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种在他们心中。”这些年,房永燕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变化。学校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设备,孩子们可以通过屏幕看到外面的世界。“作为新疆建设发展的亲历者,我常心怀感恩:何其有幸能参与这场跨越山海的建设,用自己的微光点亮孩子们的求学路。”

操场上的“追光者”

师哥师姐口中那些关于西部计划支教的故事,曾无数次在姚冲心里埋下向往的种子。“要是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该多有意义啊!”这份心愿,终于在今年7月迎来了圆梦时刻——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次派往新疆喀什二中的队员,他开启了自己的支教旅程。

抵达喀什二中的第一个清晨,姚冲就遭遇了“下马威”—— 干燥的空气像带着小刺,刚睡醒就觉得喉咙又干又痛,连说话都带着几分沙哑。他赶紧找来水杯不停喝水,心里还悄悄犯起了嘀咕:“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熬?”可当他走进校园,所有的顾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锻炼,清脆的笑声飘得很远。“这里的办学条件比我预期好很多!”看着眼前的一切,姚冲心里的底气也足了几分。

更让人心暖的,是同学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姚冲刚走进教室,就被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围住了。“他们一点都不怯生,把我当成大哥哥一样,这种亲近感特别珍贵。”就是在这些细碎的小事里,他慢慢褪去了陌生感,也真正觉得自己成了喀什二中的一员。

姚冲教授学生们投篮技巧

作为体育专业出身的支教老师,姚冲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不仅要带学生们锻炼身体,更要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成长。操场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个动作都配上了朗朗上口的口诀,两个月时间,他让原本的“枯燥跑圈”变成了受欢迎的“解压时光”。“谢谢姚老师,让我们爱上了操场,爱上了奔跑,更爱上了努力的自己。”教师节,同学们给姚冲送上了感谢与祝福。

姚冲知道,自己带来的不仅是体育技能,更是一份“走出去”的勇气和向往。他常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山东的故事,讲大海的辽阔,讲大学里的生活,还会把自己拍的照片分享给大家。“我想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靠自己的双脚走出去,去看更远的地方。”

如今,姚冲已适应了喀什的干燥,也能熟练地说出几句维吾尔语。“当时来新疆的决定,真得太对了。这里有热情的人们,有可爱的学生,还有值得我为之努力的事业。”姚冲说。

天山脚下的“山东小分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时,刘梦雪已经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踩着晨光跑来。和她一起等候在这里的,还有李冰怡和丁艺涵——三个来自山东的年轻人,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在这里共同书写着关于“需要”与“被需要”的温暖故事。

丁艺涵(左一)、刘梦雪(左二)、李冰怡三位山东老乡课后一起研讨

“从飞机上往下看,雪山与戈壁交错,那种色彩分明的震撼,是在山东从未见过的。”回忆起第一次踏上新疆的旅程,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刘梦雪语气里仍满是惊叹。而谈及支教最大的收获,她毫不犹豫地说:“是同学们的信任,还有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刚到学校时,孩子们与她保持着距离,可随着相处日久,信任与依赖悄悄滋生。如今,每当孩子们返校时,远远看到她就会飞奔过来,叽叽喳喳地围在她身边分享趣事。“从陌生到熟悉,从距离到亲近,这种变化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刘梦雪笑着说。

在距离家乡4000多公里远的和田,能遇到两位山东老乡,是刘梦雪支教生活里的意外之喜。“就像在远方吃到一口地道的家乡菜,踏实又亲切。”作为已经在和田支教一年多的“前辈”,她会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告诉初次来此的两位老乡——哪里的饭馆味道好、怎么取快递更方便。点点滴滴的分享里,满是老乡间的温情。

作为新疆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今年8月李冰怡和丁艺涵来到了巴克墩村小学。李冰怡说,大学课堂上“教育”是抽象的理论,可站在巴克墩村小学的讲台上,当孩子们因为学会一个新单词而雀跃,因为读懂一篇小故事而眼睛发亮时,才真正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是用真心换真心的陪伴。”

这份经历也让她对家乡山东有了更深的眷恋。每当跟孩子们说起淄博烧烤的烟火气、泰山日出的壮丽,孩子们总会睁大眼睛问:“老师,山东远吗?我以后能去吗?”这时,李冰怡总会笑着鼓励:“只要好好读书,你们一定能去更多地方!”她也成了两地文化交流的“小小桥梁”:把山东人的踏实、热情传递给孩子们,也把和田的故事讲给家乡的亲友听。

“支教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我和孩子们、和这片土地的双向奔赴。”在丁艺涵看来,她得到的远比付出更多——清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是她听过最动听的旋律;午休时孩子们分享的一块甜瓜,甜到了心里;家访时维吾尔族老乡端来的热奶茶,暖得让人浑身都舒服。

在这里,文化的交融是双向的。孩子们会拉着丁艺涵的手,教她跳欢快的维吾尔族舞蹈,脚步跟着节奏踏起,笑声在教室里回荡;丁艺涵则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包饺子,手把手教他们擀皮、放馅,告诉他们这是山东的味道。孩子们会指着窗外的胡杨,骄傲地向她介绍:“老师,胡杨能活3000年,死了也不倒,倒了也不烂。”丁艺涵则会给孩子们讲山东的大海,讲海浪拍打着沙滩的声音,讲海边日出的壮丽。“我教他们知识,他们教我热爱生活;我带他们看远方,他们让我懂坚守。”丁艺涵说,这种心与心的对话,让教育超越了知识的传递,成为一场温暖的相遇。

从绿皮火车上奔赴喀什的坚定身影,到如今活跃在和田校园的“山东小分队”,山东青年跨越山海,将青春与热忱播撒在天山脚下。这份跨越千里的教育守望,终将在新时代的援疆征程中,书写更多民族团结、共促发展的动人篇章。

来源:青春东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