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前两轮NDC相比,新一轮NDC目标实现更大跨越。前两轮NDC均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管控对象,而新一轮NDC首次明确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以下简称“非二”)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填补了长期以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白雪
近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前两轮NDC相比,新一轮NDC目标实现更大跨越。前两轮NDC均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管控对象,而新一轮NDC首次明确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以下简称“非二”)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填补了长期以来“重CO2、轻非二”的治理空白。
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1/4。甲烷减排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推动甲烷控排深度融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体系,既能够守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账”,也可以算好企业长远发展的“经济账”,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
当前,甲烷治理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体系性缺位——农业等多数甲烷排放领域经济效益相对薄弱,减排动力不足。更为关键的是,现行ESG框架在甲烷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证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导致企业减排行动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可信度存疑,社会关注度与实际治理力度难以匹配。这种“短板效应”若不破解,甲烷控排或将沦为零散行动,难以形成规模化治理合力。
ESG体系则为甲烷控排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投资者愈发看重企业长期韧性的当下,ESG已从“加分项”变为“准入证”,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强化数据核算、引导绿色投融资,为甲烷控排赋予制度性推力。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的观点颇具启示,ESG不仅是企业评价标准,更是政策、资金、行动的“聚合器”。一方面,将甲烷纳入ESG体系,能倒逼企业完善排放监测、主动公开数据,让减排行为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担当;另一方面,ESG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让甲烷减排项目获得资金青睐。以能源行业为例,若企业将甲烷控排成效纳入ESG报告,不仅能提升投资者信心,更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泄漏损失,实现“减排即降本”的双赢。
更重要的是,ESG为甲烷控排搭建了接轨国际、协同国内的桥梁。ESG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通行证”——在全球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逐步收紧的背景下,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立足本土的ESG体系,能帮助我国企业规避合规风险,更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争取话语权。
当然,推动甲烷控排与ESG融合,仍需破解多重挑战。一是数据先行与行动同步,数据先行与尽早开展行动并不矛盾,需通过在“干中学”积累经验,倒逼企业提升数据质量;二是分行业制定标准规范,避免“一刀切”导致政策落地难;三是协同发展,政府出台针对性政策筑牢制度基础,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企业主动践行主体责任,公益组织发挥桥梁作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