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寻找救命恩人”实为摆拍,不能让虚假内容“收割”网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21:24 1

摘要:从8月下旬起,网名为“宋某霏”的用户在抖音平台发布“悬赏20万元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称自己多年前遭遇车祸,如今要寻找救过自己的人,以求报恩。相关视频情节连贯、感情充沛,精准命中众多网民“泪点”,没用多久就为该账号吸引了数十万粉丝。然而,事发后,有媒体核实发

从8月下旬起,网名为“宋某霏”的用户在抖音平台发布“悬赏20万元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称自己多年前遭遇车祸,如今要寻找救过自己的人,以求报恩。相关视频情节连贯、感情充沛,精准命中众多网民“泪点”,没用多久就为该账号吸引了数十万粉丝。然而,事发后,有媒体核实发现:视频中的多处细节与事实不符,其真实性殊为可疑。10月9日,经当地网信部门介入调查,抖音认定该账号虚构摆拍行为已违反平台规范,对其账号禁言并清除违规增粉。至此,这桩收割流量的闹剧总算落下了帷幕,而这也再次暴露出当前短视频生态中,剧情化叙事与真实内容之间边界模糊的问题。

“宋某霏”账号主页截图 图片来源:纵览新闻

事实上,长期以来,平台对虚构演绎、剧情叙事等类型的短视频并非没有相应规范。要求剧情演绎类内容自行打标、定期公示典型案例、封禁违规账号等举措早已存在。但从执行效果来看,有的创作者明知要标注“剧情演绎”,仍选择忽略;有的标识位置隐蔽、细节模糊,让人很难察觉;还有的账号被封后,转眼就改头换面重新出现。这些事实提醒社会:再完善的制度,如果缺乏执行力度和长效约束,恐怕都难以在实际治理中起到理想效果。

当前,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审核工作普遍依赖算法,对那种真假参半、带有表演成分的内容识别能力有限。机器难以对那些符合生活逻辑,但其实有虚构表演成分的内容进行有效核实,人工审核又无法覆盖海量视频,结果往往是规定形同虚设。要让制度落地,关键是提高执行密度。比如,对情节戏剧性强的视频实行抽检复核,对违规或“擦边”的创作者建立信用记录,实行分级限流、禁播等措施。这样,标注制度才能从形式上的提醒变成真正的约束。

除此之外,当前平台生态对短视频作者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这类视频屡禁不绝的原因之一。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那些情绪化、戏剧化的内容,本来就容易吸引网民的注意力。而平台所使用的推荐机制,又常常趋向于放大网民的这种偏好,使得类似视频很容易获取流量。如果平台一边在规则上要求内容真实,一边在推荐算法中“激励”夸张与反转,治理自然只能停留在表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让算法和规则方向一致。比如,在推荐机制中适当增加真实性权重,对标注清晰、通过核验的内容保持稳定曝光,对屡次误导用户的账号降低权重。这既是技术问题,也体现了治理意愿。

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与社会监督力量也可以形成合力。此次事件中,地方网信部门及时回应、媒体深入核实,都对事件真相大白作出了贡献。未来,平台可以与权威媒体、监管机构建立快速核查通道,对传播量大的事件类视频快速进行核实。把事实核验前置,比单纯的事后处置违规账号,更能赢得网民的信任。

另外,还要看到,这些内容造假的视频,往往在被查处前已经积累了不少流量和收入,如果收益仍能保留,处罚就缺乏威慑力。平台可以探索建立收益回收机制,对虚假内容获得的广告分成、打赏收入进行冻结和扣回,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让违规的代价足够高,才能形成真正的震慑。

需要强调的是,治理虚构演绎类视频并不是要压制创作。剧情化叙事是传播创新的一种方式,但必须以真实为底线。观众有知情权,平台有告知义务。创作者可以用情节去表达情感,但不能让虚构冒充事实。平台的责任,就是在创作与真实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线,让观众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时至今日,短视频平台已经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比起一味追求流量,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可持续的治理机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任何传播领域都同样适用,守住这条底线,才是平台发展的长久之计。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