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激情岁月里,大寨精神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华大地。上世纪 60 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物质极度匮乏 。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小山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以 “战天斗地” 的豪情壮志,成为了农业战线上的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激情岁月里,大寨精神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华大地。上世纪 60 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物质极度匮乏 。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小山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以 “战天斗地” 的豪情壮志,成为了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大寨人在陈永贵等带头人的引领下,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实现了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1964 年,“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响彻全国,大寨精神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坐标,鼓舞着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拼搏。那时候,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大寨精神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动力源泉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的口号,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见证着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时代。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寨精神在新时代却逐渐被淡化 。大寨精神似乎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深思:大寨精神为何会遭遇如此境遇?它真的已经失去了时代价值吗?
大寨,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曾经自然环境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土地贫瘠且分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 是其真实写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农民们面临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亩产粮食不到 200 斤,靠天吃饭的困境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然而,大寨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在陈永贵等一批带头人的带领下,大寨人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起了挑战 。没有先进的工具,就靠双手和简单的农具开山凿坡;没有足够的资金,就省吃俭用,把一切能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建设中。他们肩挑背扛,风里来雨里去,在陡峭的山坡上修造梯田,将破碎的土地整合成一片片肥沃的农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大寨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到 1962 年,大寨每亩土地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七百斤,赶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大寨,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典范。
1964 年,发出了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 ,这一声音如同一声号角,瞬间在全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热潮 。《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之路》的报道及《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详细介绍了大寨人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将大寨的经验和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 。一时间,大寨成为了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各地纷纷组织人员到大寨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农田建设经验、农业生产技术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 。
在这场运动中,动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各级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如修建梯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 。农民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纷纷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实践中 。“农业学大寨” 运动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面貌,也对农村的生产关系、组织结构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
大寨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强调了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了大寨人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和贫困生活时,不依赖外界援助,凭借自己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努力改变现状的精神品质 。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则展现了大寨人胸怀大局,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为了国家的建设和集体的发展,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
当时为了多缴纳粮食,大寨分配的社员口粮以节俭吃刚能吃饱为标准 。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不能合理规划粮食,导致吃不饱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有人在种小麦时,玉米还未全干就开始食用,到秋天粮食便已告罄 。当时的饮食也极为单一,吃肉靠集体养的猪,只有过节时才能分得一点肉,平时根本吃不上 。
姚文锦在大寨最顶峰时期待了两年多,他描述当时大寨普通人的生活:“大寨当时的生活虽丰衣足食,但吃得不好 。早上吃小米饭,不稀不稠;中午是窝头,困难时一人只有一个,有时能管饱;还有假豆腐,就是玉茭面和点黄豆面,擀成粉条的样子;晚饭是‘菜饭’,和子饭里漂点菜叶子 。基本上就是这样,过年过节才吃好的,能吃到白面 。”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寨实行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重要原因 —— 执行党实行的农业支援工业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在陈永贵的领导下,大寨社员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一心为公,为了集体的利益忽视了自己的利益 。大寨人一直把多交粮多售粮当做生产目标,他们在自己吃不饱、吃不好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工人、军人等能否吃饱吃好,吃上白面 。这种无私奉献的情怀,以及他们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所做出的巨大付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给大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寨人敏锐地意识到,时代在变化,不能再依靠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来发展 。于是,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新征程 。
在这一时期,大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大寨作为曾经的全国农业样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寨人抓住这一契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如大寨展览馆、陈永贵故居、大寨梯田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游客们来到大寨,不仅可以领略到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历史场景,还能感受到新时代大寨的发展变化 。
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大寨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成为了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寨还兴办了煤矿、水泥、运输、饮食、贸易等多个企业,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农工商综合发展的转变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大寨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20 世纪 80 年代后,大寨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结构从粗粮多、蔬菜副食少转变为细粮多、蔬菜多、食油多、副食多、粗粮少,穿衣也从粗布、棉布变为化纤品、呢料、丝绸等,且追求时尚款式,生活越来越多元化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