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继位,27年治国,国库翻5倍!他才是宋朝最“炸雷”的皇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20:56 1

摘要:1132年,临安城,宋高宗赵构做了一个决定,从宗室里挑个孩子养在宫里,不是因为喜欢孩子, 是因为他自己生不出来了,靖康之变那年,金兵南下。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6岁的孩子被抱进皇宫, 30年后,他成了皇帝。

再过27年,南宋从烂摊子变成了盛世。

但这个皇帝,最后却死在了儿子的冷漠里。

——《壹》——

宫门内外的30年赌局

1132年,临安城,宋高宗赵构做了一个决定,从宗室里挑个孩子养在宫里,不是因为喜欢孩子, 是因为他自己生不出来了,靖康之变那年,金兵南下。

赵构在逃命途中受了惊吓,从此失去生育能力。

唯一的儿子也在苗刘兵变中被吓死,皇位,没人继承了,赵构想了很久, 太宗一系的子孙,在靖康之变中几乎被金人掳走, 剩下的,都是远房宗室。

他想起了一件事,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死,弟弟赵光义继位。

从那以后,皇位就在太宗一系手里传了186年,现在太宗的子孙遭了难,这是不是报应?赵构下了决心,把皇位还给太祖一系,6岁的赵伯琮被选中了。

这个孩子是太祖七世孙,生父是个小官,在秀州青杉闸当差。

抱进宫那天,孩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有人知道,宫里的人看着这个孩子,心里都在算账, 他能活到继位那天吗? 高宗会不会反悔?

会不会有新的皇子出生?一等,就是30年。

1142年,15岁的赵伯琮被封为普安郡王,搬出了皇宫, 这一搬,意味深长,养了10年,突然赶出去,是什么信号?宫里的风向变了好几次。

有人说高宗要另选他人, 有人说这孩子不讨喜。

赵伯琮什么也不说,就在王府里待着,他身边有个师傅,叫史浩, 史浩教他最重要的一课,忍,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朝野震动,高宗准备南逃。

34岁的赵玮(此时已改名)坐不住了, 他上书请战,要求带兵出征,奏折刚送出去,史浩就急了, 半夜冲到王府:"你疯了?太子不能带兵,这是铁律。"

"你这么做,皇帝会怎么想?他会觉得你想学唐肃宗,趁乱夺权。"

赵玮愣住了,一身冷汗,史浩让他立刻再上一书, 承认错误,改请随驾扈从,高宗看到第一份奏折时,果然大怒, 看到第二份,才消了气。

他问赵玮:"谁教你的?" 赵玮说:"史浩。"

高宗点点头:"史浩,真王府官也。"这一次,赵玮过关了, 但这样的考验,他经历了无数次。

——《贰》——

1162年5月,35岁的赵玮被立为太子, 改名赵昚,6月,高宗宣布退位,内禅仪式那天,赵昚不肯坐上龙椅,他站在旁边,一直不动。

内侍扶了七八次,他才勉强侧身坐下。

文武百官跪拜时,他又跳了起来,这不是做戏, 等了30年的人,早就不会演戏了, 那是真的怕,怕什么?怕高宗反悔, 怕自己做不好,怕这一切都是梦。

赵昚上位第二个月,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给岳飞平反,不是慢慢调查,不是小心翼翼,直接下旨,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秦桧的党羽,全部罢免, 朝堂为之一震。

第二件:召见张浚,商议北伐。

张浚已经70多岁了,在家养病, 赵昚亲自下旨,要他进京,老将进宫那天,赵昚拉着他的手说:"朕要恢复中原。"张浚流下了眼泪。

这个愿望,他等了30年, 岳飞死的时候他在,韩世忠被罢兵权时他在。

现在,终于有个皇帝敢说这句话了,1163年4月, 隆兴北伐正式开始,赵昚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给将领下令, 8万大军,兵分两路,直扑中原。

李显忠打灵璧,邵宏渊攻虹县。

5月,宿州城破, 金兵大败,消息传回临安,满城欢腾,赵昚在宫里来回走, 走了一夜,他派人问前线:"能打到开封吗?"但问题来了。

李显忠打下宿州,被封为招讨使, 邵宏渊是副使。

邵宏渊不服,他对张浚说:"我围虹县也有功,凭什么他压我一头?" "我不听他指挥。"张浚劝不动,李显忠骄傲了,攻下宿州后,城中缴获的财物,他先让亲信随便拿。

剩下的才分给士兵,军心散了。

金军很快反扑,20万大军南下,直扑符离,李显忠要守,邵宏渊要撤, 两人争执不下,金兵到了,邵宏渊的部队先跑, 李显忠的人看到友军跑了,也跑了。

一场大败,宋军丢盔弃甲,死伤无数。

消息传回临安时,赵昚正在批阅奏章, 他手里的笔掉在了地上,北伐,一个月就结束了,金军趁胜南下,直逼长江。

——《叁》——

赵昚急召张浚:"怎么办?"张浚说不出话,老将军跪在殿上,流着泪:"臣无能。"赵昚扶起他:"不怪你。"但他心里知道,怪谁都没用。

高宗派人来了,太上皇传话:"不要再打了,议和吧。"

赵昚咬着牙:"朕不服。""金人在符离赢了一场,凭什么让朕割地求和?"但金军已经打到淮河边, 汤思退等主和派天天在耳边劝。

1164年12月,隆兴和议签订。

宋金改称叔侄,不再称臣, 岁币减少5万两,看起来,比绍兴和议好一点,但赵昚知道,他输了,输在哪?不是输给金人,是输给自己人。

将领不和,军心不齐, 朝中主和派掣肘,太上皇在后面盯着。

他是皇帝,但他做不了主,和议签完,赵昚改了一个策略,既然打不赢,那就把家底攒厚,1165年,改元"乾道",赵昚开始理财,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查账。

把户部尚书叫进宫,一笔一笔地问。

"这5万贯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这个月支出比上个月多了3万?" "这笔钱的凭据在哪里?"户部尚书吓坏了,以前的皇帝,从来不问这么细。

赵昚不一样,他要每一笔钱都说得清楚。

稍有出入,就刨根问底,有个官员进献"羡余"4万贯,说是地方财政结余,赵昚直接拒绝:"哪来的结余?把钱还给百姓。"

不仅拒绝,还下旨:以后不许进献羡余。

这笔钱,直接用来代缴当地百姓的税赋,官员们开始明白,这个皇帝是玩真的,第二件事,减税,福建兴化军,每年要额外征收2.4万石"犹剩米"。

这笔税,从建炎三年就开始收,收了40年,没人敢动。

1165年,赵昚下令:减半,1172年,再下令:全免,40年的额外负担,就这么没了,第三件事,种田,赵昚每年都要问各地收成。

有一次,大臣范成大进献一种新麦种,叫"劫麦"。

赵昚没有直接推广,他先在御苑里试种,亲自去看长势,看麦穗饱不饱满,看产量高不高,确认可行后,才下令在江淮推广。

这就是赵昚的风格,谨慎,务实,亲力亲为。

第四件事,治贪,地方官有个惯例,提前催缴下一年的税,名义上是"预催",实际上是提前搜刮,百姓今年的税还没交完,明年的税就来了。

赵昚下令:禁止预催,违者,劾奏。

有官员不听,直接撤职,27年下来,南宋的财政彻底变了,国库收入从高宗时期的约6000万贯,增长到孝宗时期的约1.2亿贯,翻了一倍。

但支出呢?反而降低了,为什么?

因为赵昚自己省,太上皇高宗住在德寿宫,每年花费巨大,赵昚自己住的重华殿,开支能省就省,他不是抠门,是知道钱要花在刀刃上。

水利工程,必须修, 军队装备,必须给, 灾年赈济,必须发。

但宫廷开支、无用官员、冗余机构,砍,这就是"乾淳之治"的真相,不是天降祥瑞,是一笔一笔账算出来的。

——《肆》——

一个孝子的悲剧

1187年10月,太上皇赵构去世,赵昚在德寿宫外跪了一天一夜,两天没吃饭,一直在哭,大臣劝:"太上皇享年81岁,已是高寿。"赵昚不听。

他说:"朕要为太上皇服丧三年。"群臣吓坏了。

皇帝服丧三年,这是周礼, 但从唐朝开始,就改成"以日代月"了,27天就算服满,赵昚不干,"太上皇待朕恩重如山,朕必须守孝三年。"

这话说出来,谁也劝不动,两年后,1189年2月。

赵昚禅位给太子赵惇,理由只有一个:为太上皇守孝,赵惇成了宋光宗,赵昚成了"寿皇",但没人想到,这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赵惇有个老婆,叫李凤娘,这个女人,毒辣、嫉妒、阴狠。

赵昚在位时就看不惯她,但儿子怕老婆,他也没办法,现在赵昚退位了,李凤娘开始报复,她天天在赵惇耳边说:"你父亲不肯放权,他还想管你。"

"你要是去看他,就是承认自己无能。"

赵惇本来就懦弱,听老婆的话,从1189年到1194年,整整5年,赵惇去看赵昚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一次,赵昚在东园游览。

赵惇不仅不去陪父亲,还派宦官去捣乱。

宦官们抓着鸡满园跑,嘴里喊:"捉鸡不着!""捉鸡"在当时是俗语,意思是讨要吃食,这是在讽刺太上皇,你还想吃什么?

赵昚坐在园子里,听着这些声音,没有发火,也没有责骂。

只是默默地回了宫,1193年9月,赵昚病了,重病,大臣们跪在宫外,求光宗去看一眼父亲,赵惇犹豫了,李凤娘一把拉住他:"不许去。"

中书舍人陈傅良冲上来,拉住赵惇的衣袖: "陛下,寿皇病重!"

李凤娘破口大骂:"滚开!"陈傅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赵惇被拉回了后宫,1194年6月28日,赵昚死在重华殿,68岁,到死,赵惇都没来看他。

临终前,赵昚对身边的太监说:"朕一生,无愧于天下。"说完,闭上了眼睛。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