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短视频,满屏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加密语言”:“生病”不能直说,要拆成“广字头”加“丙”;“钱”得换成“米”,“酒”变成“8+1”,连“最”字都得写成生僻的“蕞”。更荒唐的是,《杀死比尔》能变成《口死比尔》,正常词汇“拉拉”会被判定为“政治违规”。当孩子们
打开短视频,满屏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加密语言”:“生病”不能直说,要拆成“广字头”加“丙”;“钱”得换成“米”,“酒”变成“8+1”,连“最”字都得写成生僻的“蕞” 。更荒唐的是,《杀死比尔》能变成《口死比尔》,正常词汇“拉拉”会被判定为“政治违规”。当孩子们跟着网红学这些“变形字”,把错词当潮流,把历史当敏感词,我们正在失去的何止是好好说话的能力?
“老师,‘我得了广字头’是什么意思?”这不是笑话,而是小学课堂上真实发生的疑问。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上,敏感词过滤机制成了汉字的“粉碎机”,好好的文字被拆解、替换、篡改,硬生生造出一套“网络黑话”。
网红们为了过审挖空心思:用“修勾”代“小狗”,用“蚌埠住了”代“绷不住了”,用字母缩写“XSWL”代替“笑死我了” 。更离谱的是,“太酷啦”要写成“泰裤辣”,“看看”变成“康康”,明明是错别字,却被包装成“潮流表达” 。这些内容通过算法精准推给孩子,让他们误以为这就是正常的语言习惯。
有语文老师发现,班里学生的作文里满是“谐音梗”和变体字:“妈妈赚了很多米,给我买了修勾”“今天的考试太难,我直接蚌埠住了”。孩子们非但不觉得错,反而因为“懂梗”而骄傲,对“病”“钱”这些基础汉字的规范写法反倒陌生了 。语言是思维的边界,当孩子习惯了碎片化、错漏百出的表达,他们的逻辑能力和文化认知都会被弱化,就像空心的气球,风一吹就没了方向。
更可怕的是,这种“语言污染”正在制造代际隔阂。有家长吐槽:“孩子说‘尊嘟假嘟’‘老六’,我根本听不懂,问多了还嫌我落伍。”原本用来沟通的文字,反倒成了沟通的障碍,这正是敏感词泛滥带来的恶果 。
比汉字被篡改更让人寒心的,是历史记忆的被遮蔽。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国领袖不能提,开国将帅不能讲,重大党史事件成了“敏感禁区”。
想缅怀毛主席,只能用“教员”代替;想讲述长征故事,刚打关键词就提示“内容违规”;想致敬英烈,却因为提到名字而被限流。可另一边,美化军阀、宣扬“姨太太文化”的视频却能正常传播,精日分子抹黑历史的言论也能蒙混过关。这种“双重标准”简直荒唐至极。
青少年是通过网络认识历史的。当他们在平台上搜不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却刷得到“黑话烂梗”的搞笑视频;当他们不知道钱学森、邓稼先是谁,却对网红的“谐音密码”了如指掌,历史的传承从何谈起?人民网早就指出,网络黑话会消解历史的严肃性,撕裂文化认同,带歪青少年的价值观。当孩子连开国领袖的名字都不敢提,连重大历史事件都不能讲,他们未来能有多少家国情怀?
更讽刺的是,中央网信办明明在2024年就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文字、编造黑话的问题,2025年又启动了整治网络负面情绪的专项行动,可短视频平台的敏感词乱象非但没好转,反而愈演愈烈。政策成了“稻草人”,监管成了“走过场”,这到底是为什么?
“都是为了合规!”这是平台最常用的借口。可所谓的“合规”,不过是懒政的遮羞布。他们依赖简单粗暴的机器审核,既没有明确的敏感词标准,也没有人工复核机制,把正常词汇和敏感内容一锅端 。
为了流量,平台对“黑话烂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越猎奇的表达越容易吸引眼球,越出格的内容越容易上热门。他们一边靠“变形文字”博流量,一边把“合规”的锅甩给监管,把“理解”的压力推给用户。这种只算商业账、不算文化账的做法,根本就是对社会责任的背叛。
而本该守护文化底线的监管部门,也存在明显缺位。虽然教育部早就印发通知,要求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教育,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但对平台的违规行为,往往只是警告、整改,缺乏真正有威慑力的处罚。就像网友说的:“整治‘黑话烂梗’喊了一年又一年,可打开视频,该乱的还是乱。”
宣传部门更该反思:文化传承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历史教育不能只停在课本里。当短视频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却充斥着被篡改的文字和被屏蔽的历史,宣传工作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任由这种情况发展,我们的文化根基会被掏空,历史记忆会被抹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敏感词乱象不是小事,它是啃食文化根基的“白蚁”,是消解历史记忆的“毒药”。要根除这个祸害,平台、监管部门必须立刻行动,不能再拖了!
平台首先要撕掉“合规”的伪装,优化审核机制。把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结合起来,明确敏感词界定标准,公开审核规则,别再让“病”“钱”这些常用字躺枪,更不能让历史人物和英雄事迹被无故屏蔽。同时要主动清理“黑话烂梗”,停止推荐错别字内容,用规范的语言内容替代低俗表达。
监管部门要拿出“动真格”的态度。对屡教不改的平台,该罚款就罚款,该下架就下架,让他们知道“文化账”比“商业账”更重要。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平台语言规范情况,把整治效果纳入平台考核,绝不能让专项行动变成“一阵风”。
宣传部门更要主动作为,把优质文化内容送上网。多制作一些青少年爱看的党史短视频、汉字科普内容,用生动的形式讲好英雄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当规范的文字、鲜活的历史能在平台上“刷屏”,那些“黑话烂梗”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
我们每个人也不能当旁观者。家长要提醒孩子分辨对错,老师要强化规范语言教育,年轻人要主动抵制“变形文字”,多传播优质内容。毕竟,保护汉字就是保护文化,铭记历史就是守护根脉。
短视频平台的初衷应该是传播美好,而不是篡改文化;敏感词审核应该是过滤糟粕,而不是屏蔽历史。如果任由“广字头”代替“病”,任由英雄事迹被隐藏,再过十年,我们的孩子可能连“中国”二字的分量都体会不到了。
文化传承经不起等待,历史记忆容不得遗忘。清除敏感词乱象,守护汉字尊严,铭记英雄历史,这不仅是对当下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别让“文化瘤子”毁掉下一代,别等丢了根才追悔莫及!
来源:谷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