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能源汽车圈摸爬过的人都知道,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卷”能形容的——说是“修仙炼化场”都不为过。
在新能源汽车圈摸爬过的人都知道,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卷”能形容的——说是“修仙炼化场”都不为过。
以前车企凭一个长板就能立足,现在得是“九边形战士”才敢露头。
续航、智能、品控、服务样样不能差,还得卖得便宜。
就在行业多数人认为“千万别进场”时,华为和广汽联手扔出了王炸,高端智能品牌“启境”横空出世。
网友直呼“这哪是进场,分明是要改写规则”,而这一切的伏笔,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埋下。
这场震动车圈的合作,从来不是临时起意,每一步都踩得又准又稳。
2024年底,广汽与华为悄悄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当时没人想到这会是行业“变天”的起点。
到了2025年1月,双方团队已实现合署办公,华为的产品、营销、财经等骨干直接驻场,与广汽团队同步推进工作。
这种“嵌入式协作”打破了行业里“技术方管技术、制造方管生产”的老规矩。
今年6月30日,广汽董事长冯兴亚专程赶往深圳见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两人深入交流汽车产业趋势、用户需求和合作细节。
这场高层密会当时就引发猜测,有人说“肯定要搞大动作”,但没人猜到力度会这么大。
9月成了“启境时间”。
19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冯兴亚共同官宣启境品牌,徐直军明确表示要把启境打造成高端智能标杆。
25日,启境宣布任命刘嘉铭为CEO,这位拥有25年行业经验的老将,曾把汉兰达、凯美瑞打造成爆款,还让广汽丰田的反应速度提升四成。
26日,华为和启境团队就出现在吐鲁番火焰山,共同测试新车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
从品牌官宣到实地测试,仅用一周时间,这种效率在汽车行业里极为罕见。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已深耕十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组建了8000人的研发团队。
现在启境全系搭载的乾昆ADS3.0智驾系统,已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
不用提前记路线,第一次去陌生停车场就能自主泊车,就算常停的车位被占,车辆也能自行寻找空位停放,这绝非其他品牌的“伪智能”可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生态优势,鸿蒙系统能让车与手机、平板、家用智能家电无缝联动。
说一句“回家”,车辆规划路线的同时,家里的空调就会提前开启,这种体验在行业内独一份。
广汽则带着28年的造车功底坐镇。
从凯美瑞、汉兰达到奥德赛,这些畅销十几年仍热度不减的车型,早已证明其硬实力。
自主掌握冲压、焊装、涂装等全流程工艺,造出的车故障率低,二手车保值率还高。
如今广汽还将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再加上覆盖84个国家的供应链体系,成本控制和品控都经得起市场考验。
更关键的是,双方的融合并非简单“贴标”。
华为将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导入启境,从项目启动就拉着技术、生产、销售团队共同研讨:这款车卖给谁?用户需要什么功能?成本控制在多少能被接受?
这种模式避免了“研发瞎折腾、销售卖不动”的内耗。
同时,广汽的工厂引入华为AI技术,品控和生产效率再上一个台阶,这套方案甚至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标杆案例。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买车最犯愁的无非三件事,怕车企跑路、怕智能是花架子、怕老牌子跟不上潮流,启境恰好把这三个坑全填上了。
先说怕跑路的问题,当前新势力车企倒闭案例不少,花几十万元买的车,可能没两年就没人负责OTA升级。
但启境背后是华为和广汽,前者一年研发投入近2000亿元,后者年销量超80万辆,两者都是真金白银投入的股东,根本不存在“跑路”可能。
而且双方都将启境置于最高战略级别,仅经销商就有全国百强押注,这种底气不是小品牌能比的。
再看智能体验的实用性。
很多人试过所谓的“智能车”,高速路段还能正常使用,到了市区就失灵,泊车更是得自己动手。
而启境的智驾系统已通过市场验证,累计搭载量超100万辆,用户辅助驾驶里程总和达46.5亿公里,还避免了271万次可能发生的碰撞。
再加上广汽的制造功底,即便技术再先进,也不会变成“中看不中用的板砖”。
最后是老车主的顾虑,不少开惯广汽燃油车的人,觉得老品牌靠谱但不够智能。
喜欢华为生态的人,又担心新品牌造不好车。启境正好中和两者优势,保留广汽的可靠基因,又装满华为的黑科技。
家里有汉兰达的车主换车时,既能找到熟悉的质感,又能体验智能升级,这种“无缝衔接”精准戳中用户需求。
启境的出现,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以往的竞争逻辑已不再适用。
过去车企要么拼配置,比谁的屏幕大、雷达多;要么拼价格,搞低价战。
但现在这些都成了基础操作,启境直接将竞争拉到生态加上品质的新维度。
华为的智能生态与广汽的制造品质结合,形成了“别人抄不来的壁垒”。
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自研系统”的传统车企,或是仅靠单一智能功能撑场面的新势力,恐怕得连夜调整策略。
行业分析师已指出:“以前是‘造车不如买华为技术’,现在成了‘造车得像启境这样找对搭档’。”华为和广汽的合作模式,甚至可能成为行业模板。
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从产品定义到营销落地的全链条协同。
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好事。
竞争升级意味着能买到更好的车。以前想找辆智能靠谱的车,要么选新势力承担风险,要么选老牌子忍受卡顿。
现在启境把“华为智能、广汽品质”打包呈现,还因供应链优势让价格更实在,这正是消费者想要的“高性价比好车”。
如今再看启境的布局,便能明白它不只是想卖车,更是要改写高端市场规则。
按照规划,未来三年启境要推出五款新车,每款都标配鸿蒙系统和激光雷达,还会接入华为的充电网络。
目前广汽已建成1600多座充电站,加上华为的能源管理技术,用户的补能焦虑也能得到解决。
刘嘉铭的任命更能说明问题,这位懂市场又懂制造的CEO,上任后便扎进华为实验室,目的就是让技术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
毕竟智能再先进,最终还是要服务生活:能精准识别外卖小哥和快递车,比炫技功能更实用;车机流畅不卡顿,比多几个屏幕更重要。
有人担心“车太聪明会不会出问题”,但数据已给出答案:华为智驾累计避免271万次碰撞,安全性优于人工驾驶。
就像当年华为改变手机行业一样,现在它与广汽联手,正推动中国汽车从“性价比代表”向“高端智能标杆”转变。
或许用不了多久,国外游客来中国,除了逛故宫、买茅台,还会特意体验启境的自动驾驶,这可能是他们本国十年后才能普及的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的“炼狱场”里,启境和华为的组合已站在山顶。
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科技加上制造的融合形成合力,车圈的天,真的要变了。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坐等好戏上演即可,毕竟最终受益的,还是能买到好车的人们。
来源:娱妮啵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