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阳光穿过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蜡染室的玻璃窗,在蓝白交织的棉布上洒下细碎光斑。杨明掌心覆着学生周豪宇的手背,带着那柄银质蜡刀在布面稳稳游走,“手腕沉住,线条才会有劲儿”。蜡液顺着刀尖缓缓渗出,遇布即凝,一朵蝶形花纹渐渐舒展翅膀,与墙上挂满的学生蜡染作品相映
秋日的阳光穿过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蜡染室的玻璃窗,在蓝白交织的棉布上洒下细碎光斑。杨明掌心覆着学生周豪宇的手背,带着那柄银质蜡刀在布面稳稳游走,“手腕沉住,线条才会有劲儿”。蜡液顺着刀尖缓缓渗出,遇布即凝,一朵蝶形花纹渐渐舒展翅膀,与墙上挂满的学生蜡染作品相映,满室都是民族文化的鲜活气息。
毕节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杨明在给学生传授苗族刺绣知识。
这是杨明深耕教育十六载的一个缩影,也是他用教育编织民族团结纽带的生动注脚。
时间拨回2009年。彼时的杨明还在沿海城市从事工程工作,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随支教团队来到黔西金碧镇瓦厂小学,没想到这一去,便与这个西部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支教期满准备离开那天,几个苗族孩子拽着他的衣角挽留,这让他咬咬牙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正式成为黔西的一名乡村老师。
2018年,杨明在黔西市观音洞镇熊洞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史开心 摄)
此后的十余年里,杨明的脚步踏过黔西的山山水水,把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多个民族村寨。在观音洞镇新合幼儿园,他每天往返数十公里,为少数民族孩子送教上门,用耐心打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到了锦绣学校,面对易地搬迁而来的各族学生,他致力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推动民族团结教育。
2023年8月,杨明调任高锦小学校长。初到校园,他便发现这里的苗族孩子指尖灵巧,画起图案来极有天赋,却叫不出自家苗族服饰上“百鸟花”“蝶纹”的寓意。“民族文化是根是魂,得让孩子们了解民族文化内涵。”他当即行动:一边从周边村寨老乡家收集老式苗绣背扇、木质农耕犁耙、铜制酒壶,牵头筹建苗族文化博物馆,让孩子们直观触摸民族记忆;一边同步开设刺绣、蜡染、芦笙课程,在教师会上立下“让每个孩子都能拿起蜡刀、拈起绣针、吹响芦笙”的目标。
要让课程落地,教师得先“懂行”。杨明带着学校教师,走访周边苗族村寨群众。遇到擅长苗绣的老人,他们围坐在一起,捧着笔记本记录纹样背后的迁徙故事;碰到精通蜡染的手艺人,大家蹲在染缸边,仔细观察蜡液配比、染色时长。“咱们自己先学透了,才能把真东西教给孩子。”杨明常跟老师们说。渐渐地,杨明也掌握了蜡染、刺绣的技艺要点,更读懂了每一件手作里的文化温度,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也越上越生动。
在黔西市观音洞镇熊洞村任教时,杨明送幼儿园孩子们回家。(史开心 摄)
在学校之外,杨明还和妻子罗洋一起,把这份对民族文化的守护延伸到了大山深处。他们走访黔西多个苗族村寨,把散落在各村的绣娘组织起来,成立了非遗创作团队。为了提升绣娘的技艺,杨明利用假期带领大家赴丹寨、安顺等地交流学习;为了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夫妇俩又引导绣娘将苗族经典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2022年,他们和团队耗时一年,完成了长5.5米、宽1.2米的蜡染刺绣长卷《苗韵·薪火》——作品里,苗族鱼纹、鸟纹与杭州亚运图标、三潭印月巧妙融合,最终送到杭州展出,让大山里的苗族非遗走上了更高的舞台。
贵州一平书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里,罗洋(右)与苗族阿妈在制作蜡画。
更让绣娘们振奋的是,杨明和罗洋还主动对接电商平台、文创公司,为她们搭建作品销售渠道。曾经只是缝补衣物、装饰家居的蜡染、苗绣,如今变成了笔记本封面、帆布袋、装饰画,每月能为绣娘们带来两三千元的收入。“守住了老手艺,还能养活家里人。”绣娘杨兴会拿着新设计的文创产品,笑得格外满足。
夕阳西下,高锦小学的蜡染室里,光线渐渐柔和。孩子们仍在专注创作,有的用蜡刀勾勒纹样,有的拿着绣针细细穿梭。杨明走到一个孩子身边,看着布上那朵刚绣好的“团结花”,指尖轻轻拂过细密的针脚,眼角弯起笑意。从青丝到鬓角染霜,十六年里,杨明从一个人坚守变成和妻子、同事、绣娘并肩同行。他用行动唤醒民族文化自信,搭建民族团结桥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乌蒙山区扎根、生长,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编辑 李永燚
二审 顾野灵
三审 谢朝政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