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采取机制保障、质量管控、精准指导和修用结合四举措,稳步推进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截至9月底,全区9个镇(街道)已出版镇志1部,1部进入复审,1部完成初审,其余6部正在编写初稿。编纂村(社区)志3部,其中《嘉禾社区志》已通过成都名
成都市双流区
积极推进镇村志编纂
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采取机制保障、质量管控、精准指导和修用结合四举措,稳步推进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截至9月底,全区9个镇(街道)已出版镇志1部,1部进入复审,1部完成初审,其余6部正在编写初稿。编纂村(社区)志3部,其中《嘉禾社区志》已通过成都名镇名村志终审,即将出版。
“政策引领+组织保障”,化解经费保障难题。明确政策依据,夯实立项基础。结合实际制定《双流区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编纂任务与责任分工。争取领导重视,纳入目标考核。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推动将镇(街道)志编纂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压实镇(街道)主体责任。落实财政保障,确保资金到位。主动协调区财政局,将修志经费全额纳入各镇(街道)年度预算,保障编纂工作持续稳定推进。
“长编筑基+审校提质”,夯实志书编纂质量。规范编写资料长编,筑牢内容基础。要求各编纂团队严格按修志流程系统收集、归类、核实资料,全面标注资料来源并记录存疑点。区委史志办将《资料长编》纳入审核,为初稿撰写和史料溯源打下坚实基础。落实主编统稿机制,统一撰写规范。落实主编“一支笔”统稿机制,明确由主编(专人)负责全书统稿,确保志稿内容衔接有序、文风一致。严格执行三审制度,提升内容质量。实行编纂团队初审、镇(街道)复审、区委史志办终审的三审制,对不合格稿件坚决退回修改,确保成稿质量。
“精准指导+动态跟踪”,协同破解编纂难题。深入实地调研,“面对面”收集资料。指导并要求编纂人员深入镇(街道)各科室、村社区见面座谈,开展田野调查、个别访谈,广泛采集一手口述史料。如在《嘉禾社区志》编纂中,累计召开座谈会12场、入户访谈200余人次,录制口述史音视频50余小时,并派专人驻点社区查漏补缺,夯实内容基础。组织专题研讨,“一对一”分类指导。2024年3月,区委史志办以“一对一”方式召开研讨会,优化各志书篇目设置,对入志内容占比和资料收集进行指导。6月,针对编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专题研讨,明确编纂规范要求,督促制定推进计划、规范史料采集和落实资料长编工作。10月,深入各镇(街道)逐一开展实地指导,帮助厘清发展主线、挖掘地域特色。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建台账”督导进度。建立修志联络员制度,成立指导小组,通过微信工作群、线上培训等实时答疑;建立“问题—措施—责任—进度”台账,定期跟踪编纂进度,确保编纂按计划高质高效推进。
“存史为本+宣传增效”,推动志书修用结合。恪守志书体例,确保内容真实。严格遵循志书体例,灵活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确保志书成为可信、可鉴、可用的“信史”。鼓励大胆创新,如《嘉禾社区志》嵌入红色茶馆情景剧演出、儿童团活动等视频二维码,丰富阅读体验,提升传播效果。挖掘地方特色,增强宣传功能。吸纳镇(街道)宣传工作人员加入编纂团队,提升志书文化宣传功能。深挖地方特色,如《黄水镇志》转型为名特志,《九江街道志》借修志之机系统梳理水文化,助力文旅推广。编修名志工程,发挥文化传承效应。《黄龙溪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并在景区销售,有效提升黄龙溪“龙”文化影响力;《嘉禾社区志》计划出版后入户发放,实现“修志为民”,深化修用结合与文化传承。
1.
41.
49.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9.
80.
81.
82.
87.
88.
89.
91.【史志编修】成都市双流区积极推进镇村志编纂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