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空姐从乳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4年未复发,3个方法不妨借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9:19 1

摘要:2020年,31岁的林雅雯是一名常年飞国际航线的空姐,常驻广州。她的工作节奏几乎没有规律,昼夜颠倒是常态,白天补觉、晚上飞行,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在空中。为了维持自己的体态,她很少吃主食,常靠咖啡、代餐粉和坚果度日,偶尔情绪紧张时就靠奶茶或甜食缓解焦虑。由于作息

2020年,31岁的林雅雯是一名常年飞国际航线的空姐,常驻广州。她的工作节奏几乎没有规律,昼夜颠倒是常态,白天补觉、晚上飞行,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在空中。为了维持自己的体态,她很少吃主食,常靠咖啡、代餐粉和坚果度日,偶尔情绪紧张时就靠奶茶或甜食缓解焦虑。由于作息不规律,她的月经总不准时,有时提前几天,有时又推迟半个月,每次来月经还会胸痛。但她身边不少人都有这个问题,她便也只当是身体正常的小毛病,从未在意……

6月2日上午,林雅雯正站在机舱过道里帮旅客放行李,伸手去推行李箱时,右侧胸口忽然传来一阵细微的刺痛。她愣了一下,以为是肌肉拉到了,轻轻揉了揉胸前的位置。那种痛不深,却带着一种钝钝的灼热感,像针尖在皮下轻轻拱动,又像有东西在里面慢慢撑开。她有些奇怪,借着低头整理制服的机会触碰,却感觉到指尖下似乎摸到一点硬块,大小大约像一颗小豆子,边缘不太清晰。但因为正值工作,她没再多想,只是咬了咬牙,忍着那种持续的酸胀感。

等到飞机降落后,她回到休息室准备换衣服,弯腰脱鞋的瞬间,胸口的疼痛像被拧紧了一样,一股灼热直窜上喉咙,直逼得她吸了一口冷气。她下意识的僵住了动作,深呼吸想缓解,却只觉得那种疼从表面钻进骨头,带着热意,连带着心口都跟着发紧。她皱起眉头,直起身,右手不自觉地按着胸口,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一抬手,就能感觉到那种拉扯感从腋下一直蔓延,像被什么扯住的线,整条手臂也像灌了铅。她忍不住皱眉,微微喘着气,低声嘟囔“可能太累了”。可当她再摸到那处时,那块硬结已经清晰可辨,周围还微微发热。她心里有点发怵,却又安慰自己,也许只是内衣勒的太紧。

第二天一早,她准备执勤时,刚举手准备指引乘客登机,突如其来的剧烈的疼痛几乎让她眼前发黑,像有什么从胸口深处猛地绷断。她猛地缩回手,整个人踉跄着靠坐在座椅上,冷汗顺着脖子流下来,胸口那一侧像被人狠狠攥住,疼得她不敢呼吸。“林姐?你还好吗?”旁边的乘务员惊觉不对,赶紧放下手里的水壶冲过来。她想开口回答,可嘴唇只是颤了颤,发不出声音,眼前的光线突然一阵发白,耳边的轰鸣声越来越大,像发动机贴在耳畔嗡嗡作响。乘务员慌忙跪下,一手扶着她的肩,一手拍着她的脸,大声呼喊:“林姐!听得到吗?林姐!”见林雅雯没有反应,周围的人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在急诊室的病床上,林雅雯的意识逐渐恢复。医生为她做了初步体检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及心电图。血压和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常规显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为108 g/L,白细胞略高,为10.2×10⁹/L,提示近期有轻度炎性反应。心电图和胸片并未见明显异常,可当医生为她做胸部触诊时,右乳外上象限那一块略硬的区域引起了注意。那块肿块约2.3 cm大小,质地较韧,边界不清,触痛明显。值班医生皱起眉,轻声对旁边的护士说:“这地方有点可疑,安排个乳腺B超和钼靶吧。”林雅雯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手指下意识地绞在被单里。

当天下午,她被安排做了乳腺B超检查。超声探头贴上去时,她能感觉那股冰凉的胶体与皮肤紧贴,医生一边移动探头一边盯着屏幕。片刻后,医生停下了动作,屏幕上那块阴影格外显眼。报告显示:右乳外上象限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4 cm×1.8 cm,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可见微小钙化点,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BI-RADS评估为4B级,建议进一步行穿刺活检。听到“穿刺”两个字,她的心猛地一紧,脸色微微发白。医生温和地解释:“这只是为了明确性质,不代表一定是恶性的。”可那一瞬间,她的脑子已经嗡的一声,胸口又开始发紧。

三天后,活检结果出来。病理报告写着:右乳腺导管浸润性病变,癌细胞呈中等分化,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ER阳性(90%+),PR阳性(80%+),HER2阴性,Ki-67约20%。诊断结论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中期,T2N0M0。”医生坐在她床边,语气尽量平静:“幸好发现得不算晚,病灶局限,没有转移迹象。需要做乳腺部分切除手术,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预后还是不错的。”

林雅雯的手指紧紧攥着病理报告,纸张被她捏出几道皱痕。她盯着那一串陌生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嗓子里发出沙哑的声音:“医生,我……我平时挺注意的,也不抽烟不喝酒,这种病怎么就落在我身上了?”她的声音带着发抖,眼神里是明显的惶惑。

医生沉默片刻,轻轻叹了口气,语气放得很柔:“乳腺癌的发生,不一定和生活习惯表面好不好直接对应。像你这种长期昼夜颠倒、作息紊乱,又常靠咖啡和代餐维持的生活方式,会打乱体内的激素平衡。尤其是雌激素长期波动,就容易刺激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林雅雯抬头,眼里泛着水光:“那是不是……以后都要切除一边?”医生摇摇头,语气平稳:“不需要那么担心。你的病灶位置明确,范围不大,可以做保乳手术,只切除病变部分。术后配合内分泌治疗,把激素水平控制好,定期复查,就能大大降低复发风险。”她低下头,声音几乎听不见:“那我还能继续工作吗?”医生看着她,停了几秒才回答:“暂时不行。手术和恢复期需要时间,等身体完全恢复,再视情况决定。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病治好。”

林雅雯的指尖在床单上不断摩挲,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脑海中不断地闪过以往在新闻上看到的癌症病人的样子。她抬起头,声音颤抖:“我才三十一岁,工作才刚稳定下来,要是动了手术,以后还能穿制服吗?还能在飞机上工作吗?如果之后要化疗,是不是会变得很丑?”她的语气里带着哀求,像是在找一个能让她安心的答案。医生没有立刻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缓缓说:“手术确实会留下疤痕,但我们会尽量做美容缝合,保留乳房形态。可如果现在拖延,病变可能扩散,到时候连保乳都不可能了。”林雅雯垂下眼,喉咙紧得说不出话,指甲深深陷进掌心,像是在反复权衡。那一刻,她看起来既脆弱又倔强,声音发颤:“让我再想一想吧……也许吃药、调理,也能好起来。”

医生看出她的态度已然坚定,叹了口气,语气放得更缓:“那好,既然你现在还没准备好,我们也不强求。但这段时间,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生活规律。”他合上病历本,语气认真起来,“首先,作息要固定,晚上尽量在十一点前睡,少飞夜航。身体需要稳定的激素节律,不能再这样昼夜颠倒。其次,饮食要清淡,少喝咖啡、奶茶,也不要再依赖代餐粉,多吃新鲜蔬菜、豆制品和深海鱼类。还有,保持情绪平稳,压力大会刺激激素分泌异常,让病变进展更快。”

林雅雯轻轻点头,将医生的话默默记在心里。出院之后,她第一次认真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以前习惯晚睡、接夜班航线的她,开始主动申请白班航线,尽量让自己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她把闹钟定在早上七点,起床后不再喝冰咖啡提神,而是泡一杯温豆浆,配上全麦面包。午餐她也开始吃得规律,不再依赖代餐粉,而是自己带上水果和蔬菜沙拉,少盐、少油。晚上下班后,她会去楼下散步半小时,呼吸新鲜空气,尽量不再熬夜看剧或刷手机。她还买了笔记本,记下每天的睡眠时间、饮食情况和情绪变化,像在重新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同时,她也开始查询一些医学书籍的记在,认真学习管理病情的知识,同事们都觉得她最近变得安静许多,不再急着抢航线,也少了以前的浮躁。

三个月后,林雅雯按时回到医院复查。她始终没有同意做手术,只选择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那天她做了乳腺彩超、血常规和激素水平检查。医生仔细翻看报告,说道:“血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稳定,雌激素水平比上次下降了一些,这说明你的内分泌状态在改善。”随后进行的乳腺B超显示,右乳外上象限原先的病灶较三个月前略有变化,大小约2.1×1.6 cm,边缘较前清晰,血流信号减少。

医生皱着眉看了一会儿,又仔细对照之前的图像,确认暂时没有新的可疑结节。“从目前的情况看,病灶变化不大,也没有明显恶化,”医生语气平缓地说,“说明你控制得还算稳定,但这不是根治,只是暂时缓解。药物和生活习惯的改善能减轻进展速度,却不能替代手术。”林雅雯听着,轻轻点头,眼神里闪过复杂的情绪。医生又叮嘱:“继续规律作息,避免夜航,保持饮食清淡,别再拖太久——如果下次复查发现增大,就必须考虑手术。”她握着那份检查单,沉默了几秒,轻声应了一句“知道了”。然而,林雅雯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一天居然会来的如此之快……

2021年4月7日上午,林雅雯正协助乘客登机。她伸手去拉登机门的把手时,右上腹忽然一阵紧缩般的疼痛,像被人从体内掐住,剧痛让她的动作微微一顿,另一只手本能地按在肋下,呼吸变得浅而急。那种疼不剧烈,却有股持续的闷胀感,仿佛有人在她肋骨下面塞进了一块冰冷的石头,从右上腹深处一点一点往外扩,逼得她连呼吸都不敢太深。她悄悄转过身,靠在舱门边,右手按在那处位置,手掌能感觉到皮肤下微微发紧的热度,疼痛在体内循环似的回荡着,她的背也不自觉地僵直,肩膀微微发抖。

她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想请求同事的帮忙,但刚一开口,剧痛像被扯开的线,瞬间从右上腹直冲到肩膀和背部。她“啊”地尖叫一声,整个人几乎跪倒在地,手臂不受控地抖,呼吸紊乱,胸口急促起伏,疼痛像一波波热浪,从右上腹深处涌起,一层接一层地席卷着整个腹腔,每一波疼痛都像浪头拍上来,带着力量和热度,将她的意识一点点吞没,眼前的光线闪烁不定。耳边传来同事慌乱的呼喊:“林姐!你怎么了?!”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下一秒,她的身体向后倒去,头轻轻磕在机舱地板上,整个人陷入昏迷。机长紧急呼叫地面医疗支援,救护车在停机坪上亮起灯,她被抬上担架时,脸色已苍白如纸。

在急救车上,林雅雯被紧急送往医院。她的意识模糊,腹部仍在隐隐作痛。医生立即为她进行初步评估,抽血、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血压92/58 mmHg,心率112次/分,体温略高。急诊医生首先安排了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腹部B超检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06 g/L;肝功能检查中,ALT 152 U/L、AST 187 U/L,碱性磷酸酶288 U/L、γ-GT 265 U/L,均明显升高;总胆红素31 μmol/L。这些结果让医生警觉地对视了一眼:“她有转移性肝损伤的可能,先做CT吧。”

随后,林雅雯被推进影像科,做了增强腹部CT。影像结果显示:肝右叶可见多发低密度影,最大病灶约2.8 cm×2.3 cm,边缘模糊,强化扫描呈环状强化;未见明显胆道扩张,提示转移性肝占位病变可能。医生结合既往病史,进一步补充了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CEA 34 ng/mL(正常

值班的肿瘤科医生看完报告,语气沉稳却带着无奈地说:“目前判断是乳腺癌肝转移,好在病灶不算多,肝功能还能代偿,没有立即生命危险。”随后,他安排了MRI和肝穿刺活检以确认病理性质,并拟定以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为主的方案。

主治医生拿着检查结果走进病房,沉默了片刻才开口:“林小姐,从影像和指标来看,你的肝脏出现了多发转移。虽然病情复杂,但并非没有办法。现在做局部切除或介入治疗,仍有机会延缓进展。”林雅雯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窗外的阳光上。她的声音很轻:“医生,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真的不想再继续了。我没做过手术,也没吃过药,到现在也没改变什么。我只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不想在最后的日子里被各种治疗绑在病床上。”

她微微笑了笑,眼神却有一丝疲惫,“如果真要走,我希望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走。”医生看着她,叹了口气:“你清楚自己的决定意味着什么吗?现在放弃,病情可能随时恶化。”“我知道。”她的语气平静,“但至少是我自己做的决定。”病房陷入一阵沉默。医生最终只能点头,按照她的意愿启动出院流程。在临近出院时,他郑重地提醒:“若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或出血,请立刻就医。”林雅雯轻轻点头,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没有丝毫犹豫就转身离开。出院后的日子,林雅雯依旧维持着那份近乎克制的自律,依然坚持早睡、早起、吃饭、散步,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条不紊。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救,依旧坚持着寻找各种各样的恢复办法。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林雅雯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很快,半年过去。林雅雯的身体状态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稳定,甚至比出院那会儿还好一些。她依旧坚持早睡早起,每天早上在阳台做伸展,傍晚出去散步。她的脸色比之前红润了许多,食欲也恢复,原本频繁的右上腹胀痛渐渐少了,有时一整天都没有明显不适。就这样又是一年过去、两年过去……时间很快就来到了2024年,林雅雯不但没有去世,反而反而比以前更加健康、平和。医生原先预估她或许难以撑过几个月,而如今三年过去,她依旧每天清晨打开窗帘,迎着阳光泡一杯温豆浆,出门散步,日子安静而踏实。得知这个情况的医生个个都震惊的无以复加,再次建议吃药和手术,但林雅雯依旧摇头拒绝。

2024年6月23日,林雅雯决定去医院复查。接待她的还是那位曾为她下过重诊断的主治医生。医生抬头的一瞬间,愣了片刻——眼前的林雅雯和半年前那个憔悴、沉默的病人判若两人。那时她脸色灰白、语气低沉,如今眼神清澈,皮肤透出健康的光泽,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从容的气息。医生笑着寒暄,她也礼貌地点头回应。她坐在椅子上时神情平静,很自然地说道:“我这些年状态挺好,也没怎么疼,就想回来看看。”医生看着她的精神状态,心里暗暗惊讶,按照惯例为她开具了复查项目: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腹部彩超。

几个小时后,所有的检查报告陆续上传到系统。主治医生习惯性地翻开电脑屏幕,准备例行查看。可当第一份肝功能报告跳出来时,他的手指微微一顿——ALT 32 U/L、AST 29 U/L,几乎完全恢复正常。他皱了皱眉,以为是录入错误,又点开肿瘤标志物检测,CEA 3.6 ng/mL(正常

“这不可能……”他低声嘀咕,手在鼠标上停了几秒,目光逐渐凝重,随即转向屏幕另一侧的影像数据——腹部彩超显示,肝右叶光滑清晰,原先的多发低回声灶完全消失,肝轮廓规则,未见异常血流信号。他盯着屏幕,整个人愣了好几秒,终于深吸了一口气,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惊讶:“林小姐……你是不是在外面做过手术?或者接受过什么治疗?”

林雅雯愣了一下,微微一笑,语气平静:“真的没有,我没做过手术,也没吃药。四年前我就说过了,我不会做手术的。”医生皱着眉头,显然不信。他再次低下头,重新打开所有报告,一项项核对。血清肿瘤标志物——CEA 3.2 ng/mL(正常 原先那几个直径约2.8 cm的低密度病灶,影像上现在只剩一片均匀的肝实质,没有任何残留痕迹。

医生的眉间浮出震惊,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语气里透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激动:“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从业二十多年,从没见过肝转移灶能在没有任何干预下完全消失。林小姐,你是不是请教过什么中医或者气功师?或者有人给你介绍过什么特效药?”林雅雯依然摇头,嘴角带着温柔的弧度:“没有,这世界上就算有这样厉害的药和人,您肯定也比我知道的要具体。“

医生怔在那里,手还悬在鼠标上,半晌说不出话。他的声音终于低下来,带着一丝难掩的震撼与困惑:“可这不符合医学规律……没有手术、没有药物、没有放化疗——肿瘤却完全消失?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医生与林雅雯的对话在病房外并非悄无声息。那句“肿瘤完全消失”从门缝里飘出去后,很快引起了走廊上几位等候复查患者的注意。几分钟不到,门外已经聚起了几个人影。

最先探头的是一位戴着头巾的中年女人,脸上还留着化疗后的蜡黄,她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我听错了吗?她也是乳腺癌转肝的患者?真的……没做手术?”医生抬起头,略带尴尬地看了她一眼,还没开口,林雅雯已经轻声答:“是真的,我没做任何治疗。”那名女患者的眼神一瞬间亮了,几乎立刻走近两步,声音急切:“那你到底是怎么好的?吃了什么?是不是换了什么偏方?我每天都在找能压下转移的药,你一定要告诉我!”

另一位年轻一点的患者也站了起来,眼眶微红,语气带着恳求:“这位姐姐,我也不想再化疗了,可不治又害怕。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什么特别的办法?是不是吃了中药?我连蜂胶、灵芝粉都在试。”

房间里一时间被人声充满,带着焦虑、惊喜与不可置信的混杂气息。医生试图维持秩序:“大家别急,她刚复查完,我们也在核实情况。”但几位病友仍忍不住靠近——有人眼里闪着希望的光,有人捏紧报告单,声音哽咽:“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让身体自己恢复的?是不是有什么诀窍?我们都愿意试,只要能活下去。”

林雅雯看着这一群人,神情复杂。她沉默了几秒,声音温柔却坚定:“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情况会变成这样。医生让我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我都照做了。”她顿了顿,又继续说到:

“不过除了医生说的那些事之外,我也的确有3件一直再坚持的小事,是我偶然在一本书籍上看到的。这四年来我慢慢体会到,肿瘤不完全是我们身体的敌人,它还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其抗拒,不如学会和它进行对话,我所坚持的这3件事,就是我自己与它‘对话’的方法。这3件事也不难,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果你们愿意,真心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你们也能看到自己身体的转变……”

第一个细节是林雅雯在确诊后,坚持了一件医生未提到、但她认为“对身体友好”的事——每天赤脚踩地十五分钟。起初她只是想晒晒太阳、放松情绪,可一次偶然的散步让她发现,光脚踩在草地上时,那种从脚底传上来的温热感能让心跳变慢、呼吸变深。她开始每天早晨起床后在小区草地上赤脚走一圈,雨天则在阳台上铺上湿毛巾代替。她发现这种做法能明显缓解胸口的紧绷感,睡眠也变得更深。三周后复查,她的血压由原来的135/90 mmHg降到120/78 mmHg,夜间心率从84次/分降到72次/分。医生解释,这是植物接地时带来的电位平衡效应,有助于稳定神经兴奋和炎症反应。长期坚持下来,她的体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从12 mg/L降至4 mg/L,这意味着慢性炎症水平被显著抑制,为免疫系统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细节是她开始在每天傍晚“静默一小时”,彻底断开所有电子设备,不看手机、不开灯、不说话,只专注于观察呼吸与身体的细微变化。她称这是一种“精神脱敏训练”,也是和身体和解的方式。她在那段时间里回忆过去的航班、同事、旅客,甚至曾经的恐惧,却不再逃避。长期的心理放松让皮质醇水平明显下降,她的血压恢复平稳,夜间心率变得更规律。医生后来查看她的激素检测数据,发现她的皮质醇晨峰值从原本的780 nmol/L降至410 nmol/L,属于健康区间。精神状态的稳定直接改善了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使慢性炎症被逐步抑制。

第三个细节是她在阳台上种下了一排芦荟和薄荷,并每天早晨花十五分钟为它们浇水、修叶。她称这是自己“训练呼吸与耐心”的方式。起初,她只是想转移注意力,但没想到,这个动作逐渐成为她每日体内循环的触发点。阳光、绿植的气味和晨间深呼吸刺激了下丘脑的血流活动,使她的身体分泌出更多内源性内啡肽和多巴胺。三个月后,她的夜间睡眠监测数据显示,深睡比例提高了23%,早晨体温稳定在36.6℃,而这些正是促进免疫细胞修复与再生的关键条件。

医生在复查时对比她的指标时几乎不敢相信。她的肿瘤标志物CEA下降至2.9 ng/mL,CA15-3恢复至12 U/mL,肝脏彩超完全正常,血流信号均匀。影像数据显示,肝实质结构光滑,原先的低密度灶彻底消失。医生反复确认影像分层与编号,仍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她没有做任何药物干预,连营养品都没用,却实现了完全缓解。

林雅雯在面对医生的震惊时只是微笑,她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些看似“无关治疗”的小事,其实是让身体恢复原本的节律。她从未以抗病为目标,而是以“让身体重新认识自己”为方式。睡眠节律、精神宁静与日常体温循环,像三条看不见的线,重新把她的免疫系统编织完整。

医学角度解释,这类极少数的“自发消退”案例通常与神经内分泌调节密切相关。当应激激素下降、免疫监测被重启、细胞凋亡恢复正常,体内微环境会重新压制病变细胞。林雅雯的生活实践无意中激活了这些机制。她的康复没有奇迹的外力,也没有灵丹妙药,而是靠最普通、最被忽视的生理规律,让身体一步步完成了自我修复。

资料来源:

[1]郑蕊,孙诗昀,谢瑜,等. 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对乳腺癌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J/OL].现代肿瘤医学,1-9[2025-10-10].https://link.cnki.net/urlid/61.1415.R.20250930.1642.004.

[2]王欠,陈小云. 乳腺癌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5):600-602.DOI:10.13586/j.cnki.yjyx1984.2025.05.054.

[3]张宇烨,顾彰琦,钱伟峰.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乳腺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J/OL].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5-10-10].https://doi.org/10.7655/NYDXBNSN250609.

(《纪实:广州一空姐从乳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4年未复发,3个简单方法不妨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