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到今年的泥鳅养殖,令不少养殖户哀声怨道,行情走势令人揪心。年初价格攀升带来的喜悦尚未消散,下半年部分产区价格便惨遭“腰斩”,国庆、中秋双节短暂提振后,节后行情再度下滑,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谈到今年的泥鳅养殖,令不少养殖户哀声怨道,行情走势令人揪心。年初价格攀升带来的喜悦尚未消散,下半年部分产区价格便惨遭“腰斩”,国庆、中秋双节短暂提振后,节后行情再度下滑,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就拿中山地区来说,2025年1-10月上旬泥鳅价格波动十分剧烈。以20 条规格的泥鳅为例,1月上旬价格为6.6元/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路攀升,4月上旬涨到了11元/斤 ,养殖户们满心欢喜,仿佛看到了丰收的希望。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下半年,价格急转直下,开启了暴跌模式,到了10月上旬,竟回落至5元/斤 ,几乎腰斩。50 条、60 - 70 条规格的泥鳅价格走势也如出一辙,呈现出先涨后跌的态势。这种价格的大起大落,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不少人直呼 “心脏受不了”。
2025年1-10月上旬,中山地区不同规格的泥鳅价格犹如坐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详细数据如下:
年初到4月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秋冬季节水温降低,泥鳅生长速度放缓,出塘量减少,而市场需求却因人们对滋补食材的需求增加而上升,供不应求使得价格一路走高。另外,放生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上涨,大量的放生需求集中在中小规格的泥鳅上,使得中小规格泥鳅供不应求,价格自然被迅速推高 。
然而,进入下半年价格暴跌,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气温升高,泥鳅进入快速生长阶段,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养殖密度过高导致病害频发,养殖户不得不提前将小规格泥鳅集中上市,这些小规格泥鳅品质相对较差,价格也更低,大量涌入市场后,进一步压低了整体的泥鳅价格。而且,野生泥鳅也开始大量上市,其捕捞量大、成本低,对养殖泥鳅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将时间线拉长至2020-2025 年,2025年中山泥鳅价格波动脱离以往区间,幅度更大、走势更难预测,且价格创下2020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具体数据如下:
2022年10月上旬,泥鳅价格处于高位,20条规格的泥鳅价格高达10元/斤 ,50 条规格的在10.3元/斤 ,60 - 70条规格的也有10.5-10.7元/斤 。而2025年10月上旬,20条规格仅5元/斤,50条规格7元/斤,60-70条规格7.5-7.8元/斤,较 2022 年高位大幅下跌,且低于2020-2024年同期水平。
从宏观角度来看,泥鳅价格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养殖成本、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过去六年中,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导致泥鳅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反之,价格上涨。此外,养殖成本的上升,如饲料价格的波动、塘租的增加等,也会对泥鳅价格产生影响。
近年来,泥鳅养殖在全国多地掀起了一股热潮,养殖面积呈现出迅猛扩张的态势。广东作为泥鳅养殖的主产区之一,其养殖面积的增长尤为显著。不仅传统养殖区域不断扩大规模,一些新的区域也纷纷加入到泥鳅养殖的行列中来。与此同时,四川、湖北等地区的泥鳅养殖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了不少养殖户增收的新选择。甚至在江苏、浙江、东北等地,泥鳅养殖也逐渐兴起,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
随着2024年部分产区扩大泥鳅养殖面积,业内曾预期产量将迎来增长,但实际市场呈现 “扩种不增产” 的特殊态势。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3年我国泥鳅总产量为34万吨,2024年受夏季极端高温导致的病害爆发、部分新手养殖户技术不成熟致成活率不足等因素影响,总产量不升反降,降至27.8万吨,较2023年下降18.2%。
这一“减产” 数据让不少养殖户误判市场供需关系 —— 认为“供给减少”会支撑价格,进而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集中投苗。叠加前一年积压的养殖计划集中释放,今年总产量预计将突破2024年的总产量。不过从目前餐饮消费增速来看,市场消化能力未同步提升,供需缺口彻底反转,供过于求成为价格暴跌的核心原因之一。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户们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盲目提高养殖密度。原本一亩池塘可能放养300-400万尾泥鳅水花苗,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达到了500-600万尾甚至更多。虽然在短期内,这种高密度养殖确实能够带来产量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就像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特别是在7-8月高温时期,这种高密度养殖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引发一系列问题。高温天气使得水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水中的溶氧量降低,有害物质增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泥鳅的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害开始高发。在广东一带,许多养殖户都遭遇了烂身、烂鳃、出血等病害的困扰。大量的泥鳅生病,养殖户们心急如焚,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提前将小规格的泥鳅集中上市。这些小规格的泥鳅品质相对较差,价格也更低,大量涌入市场后,就像一群不速之客,进一步压低了整体的泥鳅价格。
野生泥鳅冲击市场
除了养殖方面的问题,野生泥鳅的大量涌入也给养殖泥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了压垮泥鳅价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不到10月份,野生泥鳅就开始大量上市。其出货价仅4-4.5元/斤,较养殖泥鳅价格形成 “碾压式优势”。更严峻的是,野生泥鳅占终端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15%升至2025年的28%,进一步压缩养殖产品销路。
野生泥鳅的竞争优势源于“低成本 + 即时清货需求”,捕捞者无需投入饲料、设备、人力等养殖成本,且野生泥鳅需当天清货,定价灵活且低廉。而泥鳅本身是小众品种,市场容量有限,养殖泥鳅与野生泥鳅“同台竞争”,消费者因价格因素更倾向选择野生货,导致养殖泥鳅销售难度加大,价格难以回升。
10月是野生泥鳅集中上市期,此时养殖泥鳅议价权弱,建议采用 “分批捕捞” 策略:优先出售部分中等规格泥鳅,将大规格泥鳅(20条以内)留存至11月越冬前出售。历史数据显示,11月后野生泥鳅捕捞量下降30%,市场供需关系改善,此时大规格泥鳅价格可提升15%-20%,能有效弥补前期低价损失。
据水产市场动态显示,生态养殖泥鳅可突破20元/斤高价,远高于普通养殖产品。因此建议推广标准化养殖流程:采用3%食盐水进行苗种消毒,减少病害源头;落实 “四定” 投喂(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保证泥鳅生长均匀;建立产品溯源体系,记录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饲料、用药等信息,通过 “生态标签” 提升消费者认可度,实现 “优质优价”。
OECD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全球水产消费将向 “营养化、生态化” 转型,泥鳅作为 “水中人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在餐饮、保健领域潜力巨大。养殖户可联合加工企业开发泥鳅预制菜、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
数据显示,泥鳅初级产品利润率仅8%-12%,而深加工产品利润率可达35%,大幅提升盈利空间。例如开发即食泥鳅零食、泥鳅汤预制菜、泥鳅蛋白粉等,既能降低对鲜活市场的依赖,又能契合健康消费趋势,为行业长期发展开辟新路径。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优化养殖技术是降低病害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水质管理是重中之重,养殖户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可以通过定期换水,每周更换1/3左右的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也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EM菌液,每立方米水体添加10-20毫升,调节水体菌群平衡,改善水质。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也至关重要。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合理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来说,每亩池塘放养泥鳅苗种2-3万尾较为合适。避免过度放养,以免造成水质恶化和病害传播。科学投喂同样不可忽视。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在幼苗期,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也可投喂经过粉碎的高蛋白饲料。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渐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比例。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以泥鳅在30分钟内吃完为宜。
泥鳅在低谷中仍存希望
从短期行情来看,随着10月底气温下降,野生泥鳅捕捞量预计减少30%,市场上低成本竞争货源将明显缩减;与此同时,越冬前消费者对滋补食材的需求进入小幅上升通道,养殖泥鳅的供需关系有望得到实质性缓解,价格大概率企稳回升,为当前陷入亏损的养殖户带来即时性利好。
而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正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多地已将稻鳅种养纳入乡村振兴补贴范畴,有效降低了养殖户向生态养殖转型的成本压力,未来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生态养殖模式将加速普及,推动行业产能结构优化,逐步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更值得关注的是,泥鳅“水中人参” 的营养认知持续深化,叠加健康餐饮市场年均12%的增速,其在火锅、养生汤品等消费场景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尤其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当下,生态养殖、可溯源的泥鳅产品将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长期需求端将为行业提供稳定支撑。
“行情越差,越要练内功”。当前泥鳅市场的低谷并非终点,而是行业加速洗牌、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契机。对养殖户而言,若能主动拥抱养殖技术升级、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精准契合消费趋势,就能在后续的行业复苏周期中抢占先机,实现从 “困境承压” 到 “破局盈利” 的转变。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