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铃铃,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拿起电话听出是老学长杨德胜,他刚参加完同学聚会,想与我分享他的喜悦忘记了“时差”。他兴致勃勃地一边聊一边把大家在母校加拿大枫树下的合照发给我。
又到 “九、二三”
——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年
作者 赵晓航
叮铃铃,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拿起电话听出是老学长杨德胜,他刚参加完同学聚会,想与我分享他的喜悦忘记了“时差”。他兴致勃勃地一边聊一边把大家在母校加拿大枫树下的合照发给我。
一个多小时的通话,我睡意全无,索性到书房坐下喝杯茶。望着墙上“沈阳一中老三届离校五十年纪念大会”的巨幅彩照,关于筹备这次大会的难忘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2017年初,杨德胜夫妇陪外孙来温哥华读书,我们再次近距离相处。他告诉我,几位老同学正筹划着在我们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时候组织一个大型纪念活动,目前比较担心的是纪念活动在哪里搞?怎样能召集到大家?有些同学在“大革命”曾受到冲击,他们愿不愿意参加……
我的母校始建于1931年,是沈阳最早的中学之一,1948年沈阳解放后定名“沈阳市第一中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以郭强,赵谦诚,王兰庭等为首的校领导班子带领一大批教学水平极高的优秀教师狠抓教学质量,使这所中学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里的排头兵,当时沈阳一中的奋斗目标是:“超北京,赶福建,冠辽宁”!社会上流传着:考进沈阳一中就等于迈进了大学一条腿。
我是1964年考入初中部的。记得入学第一天,立刻被主楼前光荣榜上公告的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的同学的名字以及他们的高考分数所吸引,有的是被保送的。当老师带领我们来到理化实验室,看到那些先进的教学仪器,一下子被震撼了,国家刚刚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还不发达,而母校的教学设备却如此“现代”,在这样的学校读书,真是三生有幸!
寒来暑往,转眼到了1966年,一场暴风骤雨突降,高考被取消,学校停课,很多师生在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1968年9月23日,一声令下,全校高、初中同学无条件地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变成了“知识青年”。再后来,有的在当地安家,有的应征入伍,有的被抽调回城,有的在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
2018年初,经过近半年的酝酿沟通,大家一致认为老三届同学们都已经退休,大家逐渐恢复和增多了联系,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聚会时有举办。通过这些联谊活动,大家对于段特殊历史时期曾经发生的不愉快早已释怀,在我们离开母校五十周年的日子组织一次纪念大会是同学们共同的愿望。于是由李辽增,孟庆先,张学栋,姜国华,赵北莉,王丽云,杨德胜,相桂清,马秋芬,计新生,戴文柏,赵晓航,冯欣(大聚会后不久病逝)等当年在校品学兼优,走上社会以后都曾经担任过各级领导职务的同学,自发的组成了大聚会筹备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同学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广泛社会协调能力,他们不计名不图利的辛勤付出使得纪念大会胜利召开。
首先要解决聚会场所问题。筹备组知道,当前所有学校的安保管理都非常严格,假如我们近千名古稀老人涌进校园,母校能不能接纳是最大的未知数。
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沟通,沈阳一中领导欣然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岳奇峰校长表示,老三届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校友,承载了共和国特殊时期的使命,他们取得的成就是母校的骄傲,欢迎大家重返校园参观指导。由于计划中的纪念大会正好是星期日,学生放假,因此大家可随意在校园参观,拍照,免费使用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岳校长并盛情邀请大家会后到学生食堂品尝学生餐,并赠送每人一瓶啤酒。
母校的博大胸怀深深感动了筹备组,纪念大会有了物质保障。那么我们应该赠送给母校什么礼物呢?大幅牌匾、精美大镜子、大型石雕……大家讨论后都觉得这类礼物不够厚重,于是我提出的赠送加拿大枫树的建议得到筹备组的采纳。
我移居加拿大多年,曾为沈阳世博会引进了一批加拿大枫树,经过十多年训化培育出的第二代枫树适应沈阳气候,生长表现良好。加拿大枫树耐严寒、耐干旱、耐病虫害,象征老三届不惧任何艰难困苦顽强的生命力;枫树的叶片夏季呈墨绿色,秋季逐渐变为火红,象征老三届青春永驻,壮心不已的斗志。老三届很多同学定居海外,让横跨大洋的加拿大枫树在母校安家,有如海外赤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扎根沃土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
筹备组郑重地向学校通报,纪念大会准备捐赠五棵原产于加拿大的枫树,作为老三届对母校的敬意。
可喜的是母校欣然接受捐赠,并在主教学楼前腾出一块背风向阳的“宝地”迎候。2018年4月13号,五棵枫树顺利运抵学校,筹备组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植树纪念活动。母校精心制作了牌匾矗立在五棵枫树的正中央,介绍五棵枫树的“前世今生”和深刻寓意。现在七年过去了,五棵枫树枝繁叶茂,挺拔俊美,成为老三届校友的精神象征,也成为非常受在校师生欢迎的梦幻打卡景观。
落实了纪念活动场所和礼物捐赠这两件大事以后,筹备组向全体校友发出召开“沈阳一中老三届离校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倡议书。各班级群主立即相应,大家争先恐后的联络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同学,短时间内就有800多人报名参会。
向母校汇报学子的成就是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在各自岗位取得卓越成就的校友自愿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奖状、奖章、获奖证书、学术著作、获奖小说、获奖音乐教育作品等捐献给母校。曾经担任某军工企业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的张同学,把由他担任主要设计任务的“天宫一号”运载火箭模型捐赠给学校……目前这些宝贵的捐赠品被精心保存在沈阳一中校史陈列馆中,成为鼓舞在校学生的生动教材。
筹备组走访了健在的老校长,老教师,他们都非常支持这次大会,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能亲身参会,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同学们的思念和祝愿。那段“特殊年代”曾经受到的伤害已经被谅解了。
2018年9月23 日,秋高气爽,阳光灿烂。老同学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时来到魂牵梦绕的母校,有些同学身体不好,拄着拐杖也来参会,有的行动不便是由子女推着轮椅来的,一些旅居海外的同学专程从美国,加拿大,瑞典,等世界各地飞回来。有的同学已经几十年没见面了,大家激动相拥,畅叙别情,场面令人动容。
进入大礼堂后大家以五十年前的班级为单位就座,像当年一样秩序井然。当主持人李辽增宣布大会开始,大屏幕播放当年校领导对大会的寄语以及当年优秀教师授课的珍贵历史影像时候,很多同学激动地流下热泪。
接着,沈阳一中副校长包涛代表学校讲话,代表母校热烈欢迎老校友“回家”!
进入学生代表发言,马秋芬和我代表在国内外的同学发言,我们深情回忆当年在母校读书生活的幸福岁月,感恩母校教育我们确立了报效祖国的人生观。五十年来,伴随着祖国繁荣富强的脚步,我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当大学教授,高级教师,专业作家,工商企业家还是机关领导干部,普通劳动者,都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即便到了海外也没有忘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自豪地向母校汇报,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
发言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大家用热烈的掌声为自己曾经是沈阳一中的学生而骄傲!
接下来“老三届”合唱团以饱满的热诚,悠扬的旋律,演唱这首排练了半年之久的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进入大会合影环节再次出现感人的场面。据大会统计,开会前老三届健在的同学共有1,172人,实际参会的达到836人,这里面年龄最长者73岁,最年轻的66岁,这么多人一起合影,以每一百人一排安排,需要高低错落站成八排,对于古稀老人,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在开会过程中,有两位老同学高血压犯了,经大会医疗组救治很快得到恢复)。
感谢摄影组做了周密安排,一些身体较好的同学又主动站在高台阶的后排,摄影师用了最短的时间,拍摄了非常清晰的大合影。过后我们在审查样片时候,发现竟然每个同学的表情都非常愉快,自然,堪称奇迹!
我们的纪念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全市甚至全国类似的纪念活动中独具特色!时至今日,每年秋季,全国各地老三届仍有很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老三届”是共和国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这一代人经历过冲动与迷茫、反思与觉醒、挫折与辉煌。老三届见证和亲身参与了共和国历史上的艰难探索与阔步前进,现在这一代人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一代人的故事还在续写着,流传着……
东方既白,就此搁笔。
2025年10月4日
作者简介:赵晓航,笔名:晓舟,英文名字:Joseph Zhao。辽宁沈阳出生,1968年9月下乡“老三届知青”。1972年抽调回城,先后在工厂,机关等部门工作。多次在省市级报纸杂志刊物上发表新闻报道,散文,论文等。目前定居加拿大。曾经担任新桥法律咨询有限公司(New Bridge Counsulting Ltd)董事长;加拿大烈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Canflame Energy Ltd) Acting CEO; 加拿大东方古典家私有限公司(Eastern Classic Furniture Ltd)董事长等。曾担任加拿大加中经济文化交流协会CANADA CHINA ECONOMIC & CULTURE EXCHANGE ASSOCIATION 主席,荣誉主席等。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