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行动火焰,摆脱拖延阴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6:20 1

摘要: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在六到十一岁期间,我们如何在进入更大的世界时,保持探索的热情,并在拖延与自卑的拉扯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四到五岁的小孩,如何构建自我的价值体系,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在六到十一岁期间,我们如何在进入更大的世界时,保持探索的热情,并在拖延与自卑的拉扯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多维度的自我

六到十一岁时,我们处于小学阶段,总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就像小章鱼一样,把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

课堂上热情举手,操场上奔跑打闹,甚至做出许多长大后回想起来觉得有些“傻气”的举动。但在当时,这些尝试都带着天然的自信与自由,这正是多维度自我的自然绽放。

在这个自由探索的阶段,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不设立严格的标准,我们就会长歪、变坏。但事实上,如果父母的标准与我们的兴趣和天性背离,很容易让我们在自我定位时陷入冲突,无法找到前行的道路。

所以,这一时期我们一个重要的成长任务,就是体验“自己做决定”的感觉。

以交朋友为例,父母往往希望我们接近“优秀”的同伴,远离“顽皮捣蛋”的小孩,于是直接干预。但如果父母总是替我们做主,我们长大后就容易缺乏独立判断力。面对人生大事时——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决定是否继续一段关系——都容易陷入迷茫。

在这个阶段,教育学中“共同约束”的概念是很有帮助的。它指的是,父母与小孩共享控制权。父母负责把握大方向,小孩则尝试自我调节。

比如小孩想与某个朋友交往,父母不必立刻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和这个朋友在一起能学到什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既保留了父母的经验智慧,又让小孩有机会体验自主性。

在童年时期,多维度的自我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并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被压抑和掩埋。进入成年后,我们对自我的定位可能会趋向单一,逐渐形成固定的“人设”。

“人设”能够带来一种稳定的期待,帮助我们在团体中找到位置。但是,一旦我们长期囿于某种人设,比如“讨好者”或“小透明”,我们就会碍于社交圈子中的人际压力,把真实的自我封锁起来。

所以,二次成长的重要任务,就是去掉虚假的人设,重新拥抱那个多维度的自我。

具体的做法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我们要区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分别写出能够代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三个词汇,并审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果理想自我是自己内心期待的方向,就大胆去追求。如果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就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试着把自己带回我们自我开始绽放的阶段,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

我们可以回溯小学时期没能满足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一一列出来,那很可能是理想自我的模样。

第三步,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孩,再将自己养育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自己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包容自我的多样性,不以单一的标准要求自己。这能够促使我们的自我变得丰富起来,重新找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战胜拖延症,积极行动起来

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努力”一直是个褒义词,代表着勤奋、坚持和值得信赖。但如今,社会氛围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努力有时带着讽刺意味,仿佛谁还在拼命,就显得笨拙、不够聪明。

于是,越来越多人在人前刻意表现得轻松随意,真正愿意付出的人反而要偷偷努力,生怕被取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社会过度推崇“天赋”和“聪明”,仿佛与生俱来的优势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另一方面是人们害怕努力之后仍旧失败,那种挫败感和羞耻感让人宁愿不开始。

这就是“拖延症”,它会导致我们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

表面上看,拖延似乎是成年后因压力过大、事务繁多才出现的,但它的根源往往早已埋下,只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一旦人生阶段进入相对更自由、没有外在监督的时期,拖延症的隐患就会爆发出来。

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指出的,儿童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勤奋感”,如果这一步出现阻碍,成年后的行动力就容易受挫。

在心理学上,拖延的典型表现是明知推迟会带来不良后果,却依旧延迟行动。常见的原因有三种:

第一是,父母过于苛责的管教,让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大大下降,成年后会通过拖延来弥补当初被剥夺的即时满足感。比如,在有紧急任务需要完成时,却要先看会电视或玩会游戏,玩够了再开始。

第二是,对失败的恐惧。由于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只要拖延着不去做,就不会留下失败的证据。

第三是,全或无的思维模式,要么做到完美,要么干脆不做,无法忍受出现有瑕疵的结果。

那么,要摆脱拖延,就需要召回童年的活力,而这往往要借助某些“伙伴”。

首先是兴趣伙伴。童年时期,我们有着丰富的兴趣,它并非单纯的消遣,而是承载着自我安顿与发展的力量。在投入到兴趣当中时,我们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支配的自由,也有一个跟自己相处和对话的空间。

比如,喜欢打篮球的人,在打球的时候全心投入,打完之后也会觉得放松、充实。

所以在成年之后,我们也可以尝试寻找自己的兴趣,从中找到陪伴感、支持感和安慰感。

其次是动物伙伴。童年时和宠物的相处,不仅能带来情感上的陪伴,也能让我们学会责任和体贴。比如,一个小孩在照顾小狗时,会慢慢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等到长大,这份体验往往会转化为更强的行动力和责任感。

所以在独立生活之后,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选择养自己喜欢的宠物。

重新找回这些伙伴,本质上是修复童年未完成的发展任务,找回行动的热情。

另外,作者还提到一个战胜拖延症的方法,就是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到人生终点时,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作者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葬在这里的人,为中国的心理健康社会化的功能完善和发展,一生努力着。”这让她能够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把行动与生命的价值重新连接起来。

同时,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就感,这会带给我们正向的反馈,促使我们相信自己,更愿意付出努力,敢于尝试。

如果再次遇到拖延,我们不用为此责怪自己,深陷负罪感当中,而是可以去分析它出现的原因,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点燃行动力。

自卑感:增强心理韧性的契机

在小学阶段,我们第一次真正进入“有组织的小社会”,周围同伴的影响力迅速上升,我们也开始在集体中和别人产生比较,自卑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不过,自卑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是我们在遭遇冲击时会产生的正常情绪,就像受伤时会感到痛苦一样。并且,很多时候,自卑其实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如果能正视并理解这种感受,它能够转化为推动我们成长的力量。

作者自身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她小学时转学到新的学校,同学们家境都不错,平时会攀比谁的学习用具或衣服更好看,并且,那些同学家里都有冰箱、空调、电脑之类的相对稀缺的家用电器,而她家没有这些。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卑。

产生自卑感时,不同小孩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选择顺从讨好,通过迎合来换取接纳;有的人则会反抗挑衅,用攻击掩饰不安。两者看似不同,却都会给人带来无力感。不过,作者没有陷入其中,而是在无意中通过模拟的方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那时候,她羡慕同学在家里能够随时喝饮料、吃冰淇凌,还能边吃蛋糕边看电视。为了获得相似的体验,她在电视台要播放动画片的前半个小时,跑到小卖部买一个冰淇凌,还跟老板要两个冰块,拿回家放在蜂蜜水里作为冷饮。她还把家里的烧饼切成蛋糕的三角形状,放在盘子里作为甜品。

一切准备就绪后,她打开电视,开始享受自己准备的美食。

这个过程虽然麻烦,却也让她意识到,即便客观条件有限,也能通过创造,满足自己的需求。

后来学到“心理韧性”一词时,她才明白,童年时期的模拟行为,其实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她的韧性。心理韧性意味着,我们不会否认痛苦,而是会在困境中找到另一种可能。那是一种不会让负面经历改变自己人格的能力。

所以,即便我们成年后受到自卑感的困扰,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把自卑想象成一种“我到底在乎什么”的检测器,从而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核心价值,并据此去采取行动,重新塑造自己的个性。

六到十一岁的经历,让我们学会探索,也首次面对比较与自卑。如果能在二次成长中找回多维自我,把拖延化为行动,把自卑转化为韧性,生命便会重新焕发真实与力量。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