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儿童殒命!夺命“毒糖浆”背后的药品安全黑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7:32 1

摘要:“糖浆”本是缓解咳嗽、让孩子乖乖吃药的 “温柔帮手”,可在印度中央邦,一款名为 “Coldrif” 的止咳糖浆却成了夺命毒药——2025年9月,至少有17名5岁以下儿童在服用此款“毒糖浆”后,接连出现呕吐、抽搐、甚至无法排尿的危急症状,最终均因急性肾衰竭而不治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 张珞妃 赵志刚

“糖浆”本是缓解咳嗽、让孩子乖乖吃药的 “温柔帮手”,可在印度中央邦,一款名为 “Coldrif” 的止咳糖浆却成了夺命毒药——2025年9月,至少有17名5岁以下儿童在服用此款“毒糖浆”后,接连出现呕吐、抽搐、甚至无法排尿的危急症状,最终均因急性肾衰竭而不治身亡。实验室检测结果让人心惊:这款糖浆里的二甘醇含量高达46.28%,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安全限值的500倍!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样的悲剧并非首次上演。2022年至2023年,印度出口的含二甘醇“毒糖浆”,已在冈比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喀麦隆夺走140多名儿童的生命。一个主要用于防冻剂和化妆品的工业溶剂,为何会屡屡出现在治病的糖浆里?它又是如何对幼小的生命挥下屠刀的?接下来药师带您一起弄清楚这骇人听闻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

AI制图

二甘醇是个什么“鬼”?

二甘醇是一种无色、无臭、有甜味的有机液体,具有吸湿性和良好的溶剂性能。它主要作为工业化学品使用,常见于制造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等产品的过程中,也用作天然气脱水剂、纺织润滑剂和某些溶剂型油墨的组分。需要注意的是,二甘醇具有肾毒性,严禁用于药品、食品及牙膏等日用化学品中。历史上曾因其被误用或非法添加而导致多起重大群体中毒事件。

二甘醇的体内毒性转化机制:从“低毒原料”到“致命酸毒”

很多人以为“有毒物质”天生就毒,可二甘醇(DEG)有点特殊——它本身毒性有限,但其毒性需要在体内经代谢“激活”。它进入人体后,在肝脏经历一场精准而致命的“生化改造”,其毒性产物主要经由肾脏排泄,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器官靶向性,使肾脏成为核心攻击目标,最终引发连锁性的多器官衰竭。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1]:

1.肝脏代谢:毒性产物的“合成车间”

摄入的二甘醇,绝大部分在肝脏被“乙醇脱氢酶”(ADH)系统性地氧化:

⭐️初级氧化:首先被转化为中间产物2-羟基乙氧基乙醛。

⭐️酸毒合成:该醛类迅速经“乙醛脱氢酶”(ALDH)作用,氧化为最终的毒性执行者——2-羟基乙氧基乙酸(HEAA)。这是一种有机酸,是引发后续全身毒性的核心分子。

肝脏将低毒的二甘醇加工成HEAA,完成了从“原料”到“凶器”的转变。

2.肾脏损伤:HEAA介导的“化学灼伤”

肾脏是HEAA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也因此成为其核心攻击目标:

⭐️直接毒性:HEAA在肾小管中被浓缩,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强烈的化学毒性,导致其变性、坏死,即“急性肾小管坏死”。

⭐️功能崩溃:肾小管坏死直接导致肾脏滤过功能丧失,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使得体内毒素无法排出。

3.多器官连锁衰竭:毒素蓄积引发的系统性损伤

肾脏的衰竭触发了两个致命的恶性循环:

⭐️酸中毒失控:肾脏排酸功能丧失,致使HEAA在血液中急剧蓄积,引发难以纠正的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直接抑制心脑功能。

⭐️尿毒症蔓延:体内尿素氮、肌酐等废物无法清除,发展为尿毒症,随之损害心血管、中枢神经、凝血等多个系统,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李鬼替李逵:二甘醇的“非法潜伏”

[2]。在印度的“毒糖浆”事件中,它扮演了一个用低成本工业溶剂冒充药用辅料的“李鬼”角色。

1.“李鬼”的伪装术

在合格的止咳糖浆中,丙二醇、甘油等辅料负责保湿、助溶和增稠,确保药效与口感。二甘醇的物理性质和它们很像,但成本却能便宜一半甚至更多。不法商家用它来替代,为的就是牟取暴利。

2.“李鬼”的潜入路径

二甘醇要进入最终药用糖浆产品,需突破药品生产的“原料-生产-成品”三道防线,而实际监管中的漏洞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

⭐️原料采购:用工业二甘醇冒充药用丙二醇或甘油,且不做来料检测;

⭐️生产环节:直接添加工业二甘醇来调节糖浆的黏稠度;

⭐️成品出厂:跳过关键的“二甘醇残留检测”项目,让问题产品直接流向市场。

除了止咳糖浆,其他如口服液、外用药膏、眼药水等液体制剂,也都是二甘醇非法添加的“重灾区”。

全球警示

怎么守住药品安全的“防线”

印度“毒糖浆”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商家的黑心,还有药品监管的漏洞。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都得知道该怎么防。

1.国际上的 “安全红线”

目前全球对药品里的二甘醇都有严格规定:WHO 和美国 FDA 要求药品里的二甘醇含量不能超过 0.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药用辅料里的二甘醇残留不能超过 0.001%(也就是 10ppm,相当于 1 吨辅料里最多只能有 1 克二甘醇)。

2.我国的“防火墙”

为防止类似事件,我国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原料端:药用辅料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工业级二甘醇严禁流入药厂——从源头就把非法原料挡在门外;

⭐️生产端:实施强制性的“飞行检查”——不提前通知,直接去药厂查原料检验记录、成品检测报告,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叫停生产;

⭐️流通端:现在所有药品都有“追溯码”,扫一下就能查到辅料的来源、生产批次——要是来源不明,很可能有问题。

3.普通人的 “避坑指南”

咱们普通老百姓自己买药、用药,也有三个要点要记住:

⭐️别买来源不明的药品:印度“毒糖浆”大多流到农村,由没资质的“赤脚医生”开,咱们国内也要注意,别买没有合法生产资质、没有批准文号的“偏方药”、“三无药”;

⭐️认准正规渠道:买药就去合法药店或医院,保留好购药凭证——万一药品有问题,还能追溯;

⭐️观察药品性状:如果糖浆出现分层、有异味,或者喝了之后不舒服,赶紧停用,及时去医院。

17名印度儿童的离开,是让人痛心的悲剧。二甘醇的致命性,其实早在上世纪就被验证过——1937 年美国“磺胺酏剂事件”,就是因为用二甘醇当辅料,导致107人死亡[3];2006年我国的“亮菌甲素假药事件”,也是二甘醇惹的祸[4]。可这么多年过去,类似的悲剧还在发生,说到底,还是有人为了利益,把生命当赌注。

药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它需要监管部门的“铁拳”,需要药厂守住底线,也需要咱们普通人多一份警惕。毕竟,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致命的——生命的重量,永远不该用成本来衡量!

参考文献:

[1] Ferrari, L. A. et al. Clinical parameters, postmortem 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lethal dose in victims of a massive intoxication with diethylene glycol. Forensic Sci. Int. 2005, 153, 45–51.

[2]陆德,许文艳,裴宇盛,等.从乙二醇、二甘醇污染事件探讨药用辅料质量管控重要性[J].中国药事,2024,38(12):1363-1370.DOI:10.16153/j.1002-7777.2024-09-0032.

[3]Wax PM. Elixirs, diluents, and the passage of the 1938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Ann Intern Med. 1995 Mar 15;122(6):456-61. doi: 10.7326/0003-4819-122-6-199503150-00009. PMID: 7856995.

[4]许关煜,李敏华.药品污染致二甘醇中毒及其救治[J].中国处方药,2006,(06):73-75.DOI:CNKI:SUN:ZGCF.0.2006-06-035.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来源:医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