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作为红十字国际学院组织编写的“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著作,历经六年编写,于2025年9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全面介绍红十字运动发展历程及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形成和当前开展的各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构建与时代阐释
—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评介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作为红十字国际学院组织编写的“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著作,历经六年编写,于2025年9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全面介绍红十字运动发展历程及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形成和当前开展的各项工作。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理论研究和培训教材的空白,更从历史脉络、文化内涵、组织体系、实践路径等维度,阐释了红十字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独特价值与时代使命。
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的理论构建价值在于它首次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框架。在此之前,尚缺乏对“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理论体系进行完整、系统梳理和总结的专著,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突破以往碎片化研究的局限,从历史脉络、文化根基、制度演进到实践探索,对红十字事业的“中国特色”内涵进行深度解构与理论整合。它对中国红十字事业进行了系统化的历史梳理。从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组、改革开放的转型,再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本书展示了红十字运动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同频共振。其历史叙事不仅涵盖战时救护、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灾害响应等传统领域,更延伸至法治化建设、组织体系改革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维层面。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一线实务工作者和编辑团队的智慧与心血。
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统一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书中既包含对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的解读,也涵盖了中国红十字事业在“三救三献”、志愿服务、人道传播、人道资源动员、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生动案例和宝贵经验。本书打破纯理论研究的局限,从客观实际出发,介绍了许多红十字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为红十字领域的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广大志愿者提供了权威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行动参考。
本书在体例设计和语言风格上也展现出学术规范与实践导向的统一。全书采取“总—分—总”的经典学术体例,开篇以国际红十字运动原则为理论锚点,通过十一个章节系统解构“历史生成—文化融合—制度创新—实践验证”的逻辑链条。在章节写作中,不仅有导论性的综述,更有很多的史料论证和案例实
证,形成“理论+实践”的论述闭环。文字风格兼具理论深度与可读性,核心概念如“三救三献”等,均有制度话语与专业术语的双重阐释,而历史叙事中引用《申报》等报道的原文,赋予学术表述以历史的质感。
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承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善若水”“仁者爱人” “守望相助” “以和为贵”等思想,与红十字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进步的理念紧密相通。《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深刻承载了这一种“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书中梳理了从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启蒙,到“博爱恤兵”宗旨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契合;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到新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接,“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全书流淌的灵魂,这种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次大规模、深层次的人道主义精神传播。
国际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还从国际视角展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将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实践纳入全球人道主义理论框架中进行解读,强调中国不仅仅是国际规则的遵循者,更是人道行动、人道合作、人道治理新模式的倡导者和贡献者。书中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丝路博爱基金”和“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计划,创新性地将基础设施联通与人道服务供给相结合,在亚洲、非洲、欧洲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医疗救助、健康干预和社区发展项目。这种将发展合作与人道援助相融合的“中国方案”,为全球人道事业提供了新的范式。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概论》的出版,是红十字国际学院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和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系统地总结梳理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历史经验和理论体系,为未来开展红十字会干部职工、会员、志愿者培训提供了基础教材,更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来源:刷脸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