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共振,重庆美术以其独有的巴渝文化基因与西部腹地智慧,不断刷新着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叙事,建构着中国艺术中的“西南经验”,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底色,以革命历史与乡土人文为基点的视觉图像谱系。
《重庆文艺》2025第3期总第124期
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共振,重庆美术以其独有的巴渝文化基因与西部腹地智慧,不断刷新着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叙事,建构着中国艺术中的“西南经验”,形成了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底色,以革命历史与乡土人文为基点的视觉图像谱系。
回溯过往,抗战烽火中,艺术大家与院校西迁于此,艺术家们致力于用艺术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在西部大地播下艺术与时代共生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美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线,在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秉持重视本土性、地域性与少数民族文化经验的创作思路,探索出一条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兼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创作之路,诞生了大量体现时代变革的作品。1978年以来,“伤痕艺术”“乡土绘画”将重庆推向助力中国艺术发展的前端重镇,之后,相继涌现出“生命流”“新生代”“中国经验”“都市人格”等艺术思潮与创作现象,使得重庆美术在中国当代绘画的阵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进入新时代,重庆美术更是将创作叙事嵌入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以及乡村振兴的社会场域,实现了从“作品生产”到“文化生产”的观念转换。重庆美术创作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全新活力,成为驱动城市文化更新的核心动能,在公共空间中书写流动的华章,不断丰满着这座立体都市的视觉景观。
当下,重庆美术正以跨媒介、跨学科、跨场域的协同机制,深度介入城市文化更新的系统工程。美术创作不再局限于架上与展厅,而成为激活城市记忆、重塑社会感知、链接未来想象的城市文化名片。未来,重庆美术更应将在“守正—立新”的张力中持续展现山水之城的视觉魅力:以巴渝文化基因校准价值坐标,以革命历史记忆锚定精神方位,以数字技术拓展感知边界,以乡村振兴实践夯实人民立场,以美育赋能再塑城市形象。当艺术的流光绘影与城市的交叠地景在长江两岸融合汇集,从历史深处跋涉而来的重庆美术,必将成为“新韵重庆”更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
愿望《重庆文艺》能够持续汇集整理重庆美术的历史与记忆、传承与创新、当下与未来,经由学术系统的归纳、撰写,让重庆美术通过《重庆文艺》被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讨论,被更广大的观众读者知晓。以期刊为载体,擎动重庆美术跨地域的交流与对话,将其升华为一座面向世界的山水人文会客厅,在此生成更具交互性、共享性的文化场景和美学体验。
(文/庞茂琨,来源:重庆文艺)
作品欣赏
《小苏》布面油画 ,80×60cm ,2024
《喀什写生之七》布面油画,80×60cm,2023
《远方的客人》布面油画,160×150cm,2022
《戴眼镜的女士》布面油画,50×39cm,2022
《恬静的日子》布面油画,120×160cm,2022
《苗族姑娘2》布面油画,80×60cm
作者简介
庞茂琨,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