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9月的“黑色星期一”,雷曼兄弟破产只是开始,真正让全球金融圈捏汗的,是另一个巨头AIG的崩塌,这家业务铺遍140个国家、手握1.2万亿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前一天还是“金融稳定”的代名词,后一天就陷入没钱花的绝境。
2008年9月的“黑色星期一”,雷曼兄弟破产只是开始,真正让全球金融圈捏汗的,是另一个巨头AIG的崩塌,这家业务铺遍140个国家、手握1.2万亿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前一天还是“金融稳定”的代名词,后一天就陷入没钱花的绝境。
连美国财长都收到总统“不救华尔街”的指令,可偏偏它一倒,上亿美国人的养老金、无数银行的生意都得黄,美联储到底敢不敢赌一把?这家看似牢不可破的公司为何突然就垮台了?
AIG到底是个啥来头?为啥它一出事,全世界都跟着慌?说直白点,AIG曾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标杆”企业,一提它,大家都觉得跟“危险”俩字不沾边,可谁能想到,它居然在短短48小时里,给全球经济装了个定时炸弹。
美联储就面临一个特棘手的选择:救,还是不救?其实看懂AIG是咋垮的,说不定以后再看到哪家大公司不对劲,你心里就能提前有个数,知道它会不会是下一个“倒霉蛋”。
这家让全世界捏把汗的公司,最早是从中国上海起步的,后来一步步成了全美最大的保险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国际集团(AIG)。
2008年之前,它在大家眼里就是全美最“安全”的企业之一,业务铺到了140个国家和地区,在保险业里的地位,就跟珠穆朗玛峰在雪山里似的,没人能轻易撼动。
它的家底有多厚?总资产高达1.2万亿美元,这数儿啥概念?比咱们国家当年外汇储备的六成还多。咱们国内熟悉的平安、国寿这些保险公司,跟AIG比起来,规模都差着一大截,而且AIG花钱做广告也特别“豪气”,只挑最贵、最显眼的地方。
2006年那时候,英超的曼联正是最火的时候,AIG每赛季掏上千万英镑,就为了把自己的logo印在曼联球员的球衣上。当时C罗、鲁尼胸口的“AIG”,在球迷眼里就跟“金融稳定”的标签似的,谁能想到,这么一家看着牢不可破的公司,说要垮就能垮?
今天说的这些真实事儿,都能在《大而不倒》这本书里找到详细记录,这本书可不是瞎编的,是作者找了200多个人采访,累计花了500多个小时整理出来的回忆,把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头到尾都写清楚了。
一切的转折点,都要从2008年9月15日那个“黑色星期一”说起,凌晨1点多,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里排第四的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产,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那场世界级金融海啸的开始,可实际上,比这更吓人的“核弹级威胁”还在后面等着呢。
那时候,五大投资银行里的其他几家,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贝尔斯登,也都自顾不暇,根本没精力管别人。
以前在金融圈呼风唤雨、堪称“风向标”的高盛,那时候也变成了追着别人要债的“狼狈债主”,而它最主要的讨债对象,就是AIG这家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就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天,AIG的股价一下子跌了60%,财务评级也被下调,公司彻底陷入了“没钱花”的流动性危机。
没办法,AIG只能赶紧找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求助,想借300亿美元应急。那时候整个信贷市场都慌得不行,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这家美联储的“得力手下”,全美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拿出这么多钱救它的地方了。
可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9月15日早上7点10分,时任美国财长的保尔森,接到了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电话。电话里,最高层放了话:政府没义务再救华尔街的公司了。
这话可不是小布什自己随便说的,背后是美国老百姓的心声,这些金融巨头赚钱的时候,从来没想着分给普通人,可一旦亏了钱,就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填坑,换谁谁也不乐意啊。
那时候正好赶上美国下一届总统大选,不管是哪个党派掌权,都得顺着老百姓的心意来,不然选票就没了。可这话传到金融圈,好多人都觉得,这简直就是在宣布美国,甚至全球金融业的“末日”要到了,华尔街一直有句话:没有破产的资本主义,就像宗教没有地狱。
这话其实挺有道理的:公司自己赚钱自己花,真要是不小心栽了跟头,政府还一个劲儿用纳税人的钱帮它兜底,这不公平啊,可AIG不是一般的公司,它就像美国金融体系里的“主泵”,又像一颗巨大的心脏,通过无数“血管”,给银行、基金、企业输送着信任和承诺。
它在全球雇了11.5万名员工,规模差不多是雷曼兄弟的10倍;美国大概三分之一的人,也就是1.06亿人,都是它的保险客户;更关键的是,美国的401K国家社会保障计划,还是AIG在担保,AIG要是倒了,亿万美国人的养老金都得受影响,一旦这颗“心脏”停跳,整个金融系统都得跟着完蛋。
这时候,故事里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主角才慢慢登场,他就是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的蒂莫西・盖特纳,堪称“补天之人”,这位看着跟刚毕业的大学生似的中年人,其实已经快50岁了,不管他走到哪儿,都总有人把他认错成应届生,可只要跟他打过交道,就没人敢小瞧他。
盖特纳小时候跟着做驻外官员的父亲,在全世界各地转学,还曾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复杂的生活环境,让他学会了像“变色龙”一样,在乱糟糟的华尔街跟各路大佬打交道,而且据说他特别招大佬们喜欢,总有人愿意帮他。
纽约联储主席这职位可是个“肥差”,工资比美联储主席还高两倍。盖特纳能一路爬到这个位置,前国务卿基辛格、前财长萨姆斯都帮了不少忙。他不怎么会拍马屁,却特别懂怎么让贵人愿意提携自己,这可是他早年就摸透的“生存技巧”。
一边是总统放话不救,一边是华尔街等着救命,盖特纳会咋选呢?他偏偏站到了大领导的对立面,坚持说国家得直接出钱救AIG,为啥他要这么做?其实道理很简单,AIG跟业务单一的雷曼兄弟不一样,它跟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盖特纳和他的团队算了算,AIG的风险敞口差不多有3万亿美元,这比雷曼兄弟和美林加起来的风险敞口还多10倍,就算盖特纳以前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风暴,见多识广,面对这么大的窟窿,也觉得头皮发麻。
这事儿其实挺反常识的,你想啊,保险行业本来是最“无聊”也最健康的行业,按说不该出这么大问题啊,到底是咋回事呢?咱们把账算清楚就明白了。
当时AIG承保了8000多万份人寿保单,这些保单的总面值高达1.9万亿美元,保费这东西,在商业圈里可是大家都抢着要的“长钱”,拿着这笔钱,就算不折腾,也比99.999%的企业过得好。
也正是因为这份扎实的业务,AIG拿到了一个别人羡慕不来的优势——3A信用评级,在金融圈,3A评级就跟“金字招牌”似的,哪家公司要是有了它,根本不用自己去金融市场上找生意,反倒是各家银行抢着用最低的利息给它放贷款,合作方也会主动把最赚钱的生意送上门来。
那时候全美国只有6家企业有这个特权,AIG就是其中之一,可AIG的管理层,要么是太贪心,要么是太想把公司做大,总觉得手里的钱没地方花,最后居然把手伸向了自己根本不了解的金融衍生品领域。
上世纪80年代末,AIG成立了一个专门做金融产品的子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IGFP。1998年,顶级投行JP摩根的两个专家找到了AIGFP,不是来卖东西的,而是来求帮忙担保的。
原来JP摩根给企业放贷的时候,会把这些债权拆成每份1000美元的“CDO债券”(担保债务凭证)卖出去。可要是发行90亿美元的CDO,就得预留7.2亿美元的准备金,JP摩根不想掏这笔钱,就想找个“保险”。
但这还不能是正经的保险,因为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要是做正经保险业务,都得预留一大笔准备金。想彻底绕开这个规定,就得找背靠3A级的大保险公司,又不算严格意义上保险公司的机构,简直是完美选择。
AIG这边琢磨了好久,最后觉得这事儿划算,因为这些CDO的信用评级不低,他们还用以前几次大股灾的数据做了测试,结果都显示没啥违约风险,而且更诱人的是,只要签个字就能收“保护费”,一分钱准备金都不用留,这不就是躺着赚钱嘛。
这个业务直到现在还有争议,它叫CDS(信用违约掉期),说白了,它就像是给贷款违约买的“保险”,但不能叫“保险”,而且跟真正的保险也有本质区别。
本来大家都觉得CDO是优质债券,背后都是好企业的资产做支撑,可谁也没料到,这些债券被一层一层包装成“CDO平方”“CDON次方”之后,最底层的资产早就被换成了风险极高的次级房贷。
等AIG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晚了,他们已经发行了4410亿美元的CDS,到了2007年,先是住房贷款的违约率开始上升,次贷危机一下子爆发了,AIG的这些CDS产品立刻就亏了一大笔钱,按照监管要求,AIG得追加现金和资产抵押,可这么一来,公司的现金流直接就被榨干了。
现金流一紧张,AIG的信用评级又跟着下降,评级一降,又得追加更多的现金或者资产抵押,这就跟滚雪球似的,最后AIG彻底没钱了。
CEO维伦斯坦德没办法,只能找盖特纳要300亿美元救命。德银、高盛这些合作方,也跟疯了似的追着AIG要债,说到底,就是一家以前顺风顺水的公司,太飘了,最后把上亿美国人的保单,还有无数金融机构跟它合作的业务,都拖进了坑里。
盖特纳刚接到这个棘手的请求时,第一反应是:找其他企业来救AIG,别用政府的钱。这样既能绕开法律上的麻烦,也不会惹得老百姓不满,而且纽约联储在美联储里权力最大,盖特纳手里攥着一堆银行巨头,想给AIG开个“绿色通道”本来也不难。
按理说,这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机给AIG注资,以后不就能当大股东了嘛。就算再狠一点,等AIG彻底撑不下去了,再低价收购它的资产,就像雷曼兄弟破产的时候,精明的巴克莱资本低价捡了不少好东西一样。
可等把能帮忙的企业名单列出来,大家都蔫了,那些有点实力的银行,或多或少都因为AIG这次出问题受了牵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儿还有能力救别人啊。
那时候离AIG宣布破产只剩48小时了,盖特纳又算了一遍,发现这家巨头需要的救命钱,远不止300亿,实际上得要800到900亿美元,这远远超过了AIG能拿出来的抵押物价值。
这时候,盖特纳让在场所有官员、银行负责人都关掉手机,他要做一个跟总统立场完全相反的决定:让美联储出钱解决这场危机。
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给盖特纳打了电话,盖特纳跟他说,找企业救AIG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提议按照《联邦储备法案》第13章第三条的规定,在紧急情况下给非银行机构AIG放贷,而且一下就要放850亿美元。
伯南克当时没马上同意,他说自己不懂保险业务,而就算是略懂保险的财长保尔森,也吓得瑟瑟发抖。可就算AIG之前犯了这么大的错,这次命运还是站在了它这边,盖特纳、伯南克、保尔森这三个“救活三人组”,很快就通过了美联储救助AIG的方案。
这方案其实就是“打一巴掌给颗甜枣”:美联储先放140亿美元的应急贷款,让AIG能平安度过这一周剩下的交易日;但代价是,得把现任CEO维伦斯坦德炒掉,换成他们指定的人。他们希望用这种“惩罚”,能让美国老百姓心里好受点,毕竟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不处理几个负责人,老百姓肯定不答应。
AIG本来还挺倔强,想靠卖业务换钱,不愿意接受美联储的“霸王条款”,可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认了,维伦斯坦德当晚就成了AIG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CEO。
晚上11点45分,他还在被窝里的时候,收到了一封邮件,要求他在正式卸任前,裁掉一批人——这些人在AIG没出问题的时候,都是公司里能赚钱的大功臣,拿高薪、受表彰;可现在却成了让公司陷入危机的“历史罪人”,说裁就裁。
9月16日下午4点,美联储正式敲定了给AIG注资850亿美元的计划,条件除了管理层大换血,政府还要拿走公司四分之三的股权,这消息一出来,市场立刻就炸了锅。
有人质疑美联储:凭什么用我们纳税人的钱给AIG填坑?还有人说:救AIG却不救雷曼兄弟,难道雷曼的客户就活该倒霉吗?
其他还在困境里挣扎的金融机构,看了之后反而更慌了,因为美联储这次救AIG的方式太“霸道”了,用贷款换股权,也就是咱们说的债转股。
简单说,就是国家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给遇到困难的企业投钱,帮企业重组,而企业得用相应的股权来抵这笔债,以后国家有权拿分红,或者把股权卖了换钱,华尔街的这些巨头们怕的是,万一自己也得靠政府救,那不就成了美联储的“傀儡”了嘛,以后想做个决策都得看别人脸色,谁乐意啊。
可不管大家怎么骂,这次大胆的救助,还是成功阻止了一场金融海啸,关键就在于,它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挤兑风险,其实美联储救的不是AIG这一家公司,而是市场里更重要的“生命线”,信心。
你想想,以前那些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不是都跟咱们平时接触最多的金融机构,银行脱不了关系?银行有个天生的“毛病”,叫存贷期限错配。
啥意思呢?比如你去银行存钱,很多人就存三个月、半年,最多三五年,到期了就能把钱取出来;可银行把你存的这笔钱拿去干嘛了?大多是放房贷、基建贷,这些钱一借出去就是二三十年,正常情况下,没人觉得这有问题。
只要大家都相信银行能兑现承诺,不着急把钱取出来,银行靠着少量的准备金,就能正常运转,保险公司其实也一样,它们手里客户的钱,封闭期能更长,十几年、二十年都有可能,除了放贷款,还能有更多自由去做其他投资。
可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家都跑去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取钱,问题就来了。短期要兑现这么多钱,可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保险公司投出去的钱,都收不回来,没法马上变成现金,最后就会出现“没钱可用”的流动性枯竭。
这时候,就算公司手里有再多资产,卖不出去也没用,再大的公司、再稳的保险公司,也会一下子垮掉。接下来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上亿的客户都会跟着遭殃,你想想,要是你的养老金、保险金都取不出来,日子能好过吗?
咱们站在盖特纳的角度想想,一个850亿美元的决定,成了就能皆大欢喜,败了他就得身败名裂。可救AIG这事,不是为了给一家犯错的公司兜底,而是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底线。
公司倒了还能再建,可信心没了,一切就都完了,银行不敢放贷,老百姓不敢存钱,企业不敢做生意,整个市场的“血管”都会一下子堵死,到时候可不是一家公司倒闭的事儿了,可能会引发大面积失业、经济衰退,那麻烦就大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纠结纳税人的钱会不会打水漂,其实挺短视的,就像盖特纳说的:“不想冒任何风险,最后往往要冒更大的风险。”事实也证明,这48小时里顶着压力做的这个冒险决定,不仅避免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挤兑风险。
最后还给纳税人赚了不少钱,四年之后,美国政府把手里AIG的股份卖了,一算账,净赚了227亿美元。
你看,当初骂得多凶,后来就捧得多高。也因为这场有争议的“胜仗”,盖特纳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2008年底,奥巴马直接任命他做了新一届政府的财政部长,多年后他来中国访问,还受到了很高规格的接待,这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金融市场里最可怕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你算来算去,却算错了风险的爆发点,千万别高估自己,也别低估这个市场的随机性。2008年的金融风暴过去十几年了,AIG的教训还在那儿摆着,CDS这种容易暴雷的产品也还在,类似的风险从来就没消失过。
更值得警惕的是,经过几次金融风暴,大家也吃了不少教训,像《大而不倒》这样讲危机的书也多如牛毛,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懂风险了,能避开坑了,可说不定哪天,“救还是不救”的纠结还会重演,到时候,又能有谁顶住压力,成为下一个“盖特纳”呢?
其实说到底,看懂AIG的崩塌与拯救,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从中学到点真东西,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做个人决策,都得守住底线、敬畏风险。别被一时的风光冲昏头脑,也别因为短期的利益忽视潜在的危机。
毕竟在市场里,能活得长久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最激进的,而是那些最清醒、最懂得控制风险的,咱们普通人也一样,不管是投资还是工作,多一份谨慎,少一份贪心,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