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善意被流量“吸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6:42 1

摘要:“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看到这样的视频标题,不少人都会点进去瞧瞧是怎么一回事。瞧着瞧着,反而成了“play的一环”——造假者美美收割流量,被骗看客对环境慢慢失去信任。

“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看到这样的视频标题,不少人都会点进去瞧瞧是怎么一回事。瞧着瞧着,反而成了“play的一环”——造假者美美收割流量,被骗看客对环境慢慢失去信任。

10月9日,@抖音黑板报发布消息:近日,账号“宋*霏”发布“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多处内容与事实不符。该账号虚构摆拍行为违反《抖音社区自律公约》,已处置禁言,清除因违规内容增长的粉丝。(据10月10日长沙晚报微信公众号)

一场看似正能量的寻恩之旅,最终被证实为精心策划的流量骗局。这不仅辜负了网友的善意,更破坏了社会信任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类似的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从“悲情故事”博取同情,到“突发事件”吸引眼球,再到这次的“悬赏寻恩”系列,造假者不断翻新剧本,唯一不变的是对流量不择手段的追逐。善意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被算计的资源,社会信任账户的“余额”也逐渐流失。

为何这类造假视频能屡屡得手?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天然偏好具有情感冲击力的内容,“救命恩人”这样的主题极易引发共鸣,获得大量关注、转发;另一方面,网友在浏览短视频时往往处于“快速消费”状态,缺乏深度核实的耐心。造假者正是利用了这两点,将网友的善良与正义感转化为冰冷的流量数据。

值得深思的是,这起事件并非孤例。短视频造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有编剧负责炮制催泪剧本,有演员进行专业化表演,有团队进行拍摄剪辑,还有水军助推上榜。这套流水线作业不断生产着“情感爆款”,却在一点点蚕食网络世界的真实与诚信。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道德的真空地带。内容创作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没有底线;可以追求流量,但不能出卖良知。如果任由一个个“狼来了”的故事消耗社会善意,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络生态的共建者。抵制虚假摆拍,平台的治理、监管必须到位,每一位“路人”也要审慎传播。更关键的,还是得拿出“痛”到造假者的手段。抖音清除涉事账号违规增长的粉丝,就是其中之一。说白了,得不到“搞头”,造假者就少了“念头”。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