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玩笑话,今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显示我国成人超重加肥胖率高达51.2%。
毫不夸张,现在走在街上,随手看两个人,总会有一个体重超标。
这不是玩笑话,今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显示我国成人超重加肥胖率高达51.2%。
在2025年的《世界肥胖地图》里,世界肥胖联盟把中国标成“肥胖人数全球第一”。
如果放任不管,预估到2030年肥胖人群将突破70%增加。
数字听起来没有太大的感受,但是当我们聚焦到个人就能感受到肥胖的危害了。
有一个吃播博主“泡泡龙”,由于长时间的暴饮暴食,体重飙到320斤,最后心源性猝死,年仅29岁。
还有江西的徐州磊,在他14岁时体重就接近300斤,引发了糖尿病、高血脂等并发症,才21岁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因肥胖而去世的只是极端个例。认为自己年轻,还扛得住。
但是身体不会陪着你演戏,代谢问题也不会因为自认为我还行就不存在。肥胖带来的问题远超你的想象。
让我们来看一项数据。
《糖尿病、肥胖与代谢》杂志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群里不少患有疾病。
结果显示34.9%的肥胖人群有脂肪肝,27.6%的肥胖人群处在糖尿病前期,20.4%的肥胖人群血脂异常,17.6%的肥胖人群高血压。
有人说这些疾病看起来都是慢性病,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该期刊中另一项研究表明,2024年中国新发肝癌里,大约约19.7%与肥胖性脂肪肝直接相关。
更可怕的是,肝癌五年生存率只有31%。
除此之外,肥胖人群也更容易得糖尿病,而糖尿病号称万病之王。
糖尿病人患心梗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到4倍,中风风险也涨到3倍,还会引发肾病和视网膜损伤。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资料,肥胖叠加糖尿病的人,平均寿命比体重正常者大约少9年。
更可怕的是,脂肪肝、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这四个疾病放在一起,风险不是一加一,而是成倍往上跳。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同时患有这四种疾病10年内发生心肌梗死或中风的概率高达39%,是健康人的8倍。
另外心血管猝死风险是健康人群的5倍,
40岁以下的肥胖人群猝死率也比同龄人高3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在热搜里看到“年轻人猝死”的新闻。
肥胖不是小事,慢性病离我们也很近。
肥胖不只影响外形,更会加快我们的血管老化,提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肥胖正逐渐成为早逝的重要风险之一。
现在不在意肥胖问题,未来就得用时间和金钱为他买单了。
那为什么中国人目前这么多肥胖人群?
这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肥胖。
首先就是中国人的膳食结构。
主食经常是高碳水化合物的再搭配上精制的面食,热量像开了闸门。
像油泼面、烩面这类常见主食,一份就是800到1000大卡的热量。
这就能满足普通成年人差不多一半的热量需求。
像这种只吃主食,很少吃蔬菜等其他配菜,很容易造成能量过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吃饭离不开酒,而且经常和高脂肪类的菜一起食用。
这很容易就造成脂肪堆积,影响身体健康。
年轻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饮食习惯。
城市里的年轻人因为工作节奏快、下班时间晚等问题,被迫只能去点外卖。
只要手指动一动,很快就能吃上9.9的炸鸡、15块的盖浇饭,便宜、好吃又节省时间。
但是这也伴随着一个致命问题——“三高一低”。
这些外卖的油盐糖含量都极高,但是膳食纤维含量却偏低。
这些都会引起年轻人的肥胖。
先说“油”。油在外卖中可太常见了。
例如炸鸡外面那层脆壳就是用油炸出来的,100克的炸鸡就含30克脂肪。
它有差不多300大卡热量,这能顶我们吃的两碗米饭。
还有麻辣烫汤面上那么厚的一层红油,一勺下去差不多就是大概15克脂肪、135大卡的热量。
像鱼香肉丝这种浓稠酱汁的菜,就更不用说了,油的含量能占到一半。
一份鱼香肉丝的脂肪有50多克,热量高达四百多大卡。
我们知道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适量,多了就会变成肚子上的肥肉。
但是油吃多了会抑制一种叫瘦素的激素。
瘦素是一种负责传递饱腹信号的激素,能让人有饱腹感。
但是油多了,瘦素会被抑制,这时很难形成饱腹感,就会一直不停的吃,造成恶性循环。
接下来再说“盐”。
盐本身是没有热量,但它像是糖的推手。
就像吃完一碗很咸的麻辣烫,吃完之后就很想点一杯奶茶,越咸越想吃甜的。
这是因为当你摄入足够多的盐后,负责人体饥饿的部分就会异常活跃没,这就是为什么高盐也能造成肥胖。
糖也是诱发肥胖的重要原因!
我国当前糖尿病前期人群已超4亿,2型糖尿病患者1.4亿,糖尿病和肥胖简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糖本身就无处不在。,而且外卖为了更好的味道,糖都是成倍的加。
例如糖醋里脊的那碗汁,100克可能就有20克糖。
500毫升全糖奶茶,含糖量高达50克糖。
甚至炒饭为了提鲜,都可能添加5到10克糖。
就这么日复一日的吃高油高盐高糖的外卖,很容易就造成肥胖。
高糖的饮食很容易造成血糖提高,脂肪堆积。
这种情况下,血管更容易伤,器官更容易疲惫。
很多人直到出现口渴、多尿、乏力,才发现自己可能已经患了糖尿病。
还有人想不到的低膳食纤维也会让人变胖
膳食纤维就像一块海绵,能够吸水膨胀,占据胃的空间,让人有饱腹感。
杂粮饭比白米饭更抗饿就是因为膳食纤维多。
但是外卖里的基本没有纤维,盖浇饭的青椒、胡萝卜更多是个样子,根本不够补充纤维。
就算点的“轻食沙拉”,也有可能用的脱水蔬菜,纤维的结构和含量早就被破坏了。
一个人纤维不够的话,胃排空就快,人就很容易饿。
比如吃一份炸鸡可能两个小时之后就饿了,但是杂粮米饭能撑4到5个小时。
饿了的话很自然就会多加一顿饭。一年下来,多吃的饭和热量,让体重往上走十来斤不是问题。
虽然肥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不要盲目减肥。
广东15岁女生小林,在50天里几乎只靠喝水和节食进行减肥,体重从90多斤掉到不足50斤。
但是没几天仙林就呼吸跟不上,多器官衰竭,最后也没救回来。
还有上海一位28岁的女性,在四年里同时用催吐剂、导泻剂、利尿剂来减肥。
成功从170斤降到80斤,但是在2024年10月就因为因为严重低钾出现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抢救三周才脱离危险。
重庆日报曾报道过沈阳师范大学一位18岁拳击运动员,为了比赛在39天内减重19.9斤。
再出现低血糖和急性胃炎还再坚持训练,最后在寝室突发心源性猝死。
这些事件都不是谣言来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其事。减肥固然重要,但是选对方法更重要。
另外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肥胖问题。
将教育、体育、医疗、统计、财政等16个部门纳入统一的体重管理行动计划,目标是在2027年我国肥胖率能到50%以下。
那要怎么做呢?首先就是加强科普宣传。
先让每个人了解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教大家使用两把尺子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
一把尺子是体重指数BMI,成年人正常数值在在18.5到24.0之间;
另一把尺子是腰围,如果男性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要警觉了。
了解自己是否肥胖之后,就要开始科学的减肥。
科学减肥不是现在少吃两口,三天就能瘦五斤。
科学的做法是要吃够自己所需要的基础代谢,再创造热量缺口,让体重稳步往下降。
至于“生酮”“代餐粉”,卫健委更不推荐,这些可能会诱发酸中毒、扰乱肠道菌群健康。
减肥的话,成年人可以按照最新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来做,孩子就按《儿童肥胖食养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那些能看到菜品的能量、脂肪、糖、盐和纤维的外卖。
日常自己做菜时,多拿点菜、豆类和菌菇,搭配着杂粮和五谷。
生活中尽量少喝酒,躲不开的酒局就少吃肥肉和油炸物。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出门走一走,给身体留下能消化的机会。
晚上的时候按时睡觉,不熬夜,稳定身体的激素和代谢。
工作压力大,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可以从小事做起。
例如把含糖饮料换成白水或茶,把纯主食换成“主食+蛋白+蔬菜”的组合。
每周做几个半个小时的运动,日常少吃重油重盐的食物。
尽量不熬夜,养成早睡的习惯。
肥胖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肥胖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的系统性风险源,肥胖问题不容轻视。
来源:厉羽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