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糟心事:高速路充电依旧难,阿维塔陷起火罗生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0:55 1

摘要:10月7日,国庆中秋双节行近尾声,武汉某汽车4S店一名售后服务专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她的假期日常——从晨光到星夜,她奔波于武汉、黄冈、孝感、仙桃等地,为车主提供服务。

作者 | 沈天香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10月7日,国庆中秋双节行近尾声,武汉某汽车4S店一名售后服务专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她的假期日常——从晨光到星夜,她奔波于武汉、黄冈、孝感、仙桃等地,为车主提供服务。

这份连轴转的忙碌,是双节期间汽车出行链保障端的一个缩影。

长假出行历来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社交媒体上晒出的沿途风景,还是高速公路“堵友”吐槽,抑或各大景区周边饱和的车流,都印证着假期出行热度。

这种热度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交通部数据显示,今年双节假期(10月1-8日),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4.32亿人次,其中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突破22.47亿人次,同比增长6.5%。

这相当于全国近1.6倍人口选择公路出行。

然而,在庞大的出行需求背后,是层出不穷的车辆问题:停车场莫名自燃的新车、意外失控的智能辅助驾驶、服务区排到绝望的充电队伍……这些糟心事不仅让车主的假期体验大打折扣,也暴露了汽车行业在产品、基础设施、应急服务等方面的诸多漏洞。

高速路充电“逢假必紧”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不断提升,另一边是充电难依旧困扰假期出行,成为比道路拥堵更让车主头疼的糟心事。

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今年双节假期首日,全国超过1/3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满负荷运转。

为缓解这一问题,一些热门服务区纷纷拿出应对方案。比如湖南的官庄服务区、江西的庐山服务区等站点,实行“叫号充电和限充80%”规则,每辆车充电至80%后强制断电,确保有更多车主快速补能。有的服务区安排工作人员引导燃油车不要占用充电车位,甚至设置“新能源车专用通道”。

即便如此,仍有车主吐槽“充电比加油难10倍”,还有网友调侃道:“买新能源车时,想的是告别油费;过节时,才发现躲不过长时间排队。”

其实,从数据来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不小进展。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枪)总量达1734.8万个。车桩比降至2.5:1,平均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

会议期间发布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建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共计7206个,占高速公路服务区(8051个)总数的89.5%,意味着绝大多数高速服务区都能提供充电服务。

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完全能满足人们日常通勤、短途出行的充换电需求。

然而,为何一到长假,充电难就集中爆发?症结在于供需错配。

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如今年双节期间公路出行人次突破22亿,新能源汽车单日流量超1250万辆,大量车辆集中涌向高速服务区,导致局部区域充电桩瞬时过载。

另一方面,平日空置率高、节假日超负荷的“哑铃型”问题始终存在。

以湖南官庄服务区为例,平时这里每天仅服务20-30辆新能源汽车,但双节期间日均激增到200辆以上,供需差距达10倍,充电桩即便24小时运转也难以满足需求。

如同高速公路“逢假必堵”的老大难问题,充电桩“逢假必紧”的困境在短期内也难彻底解决。

双节假期前,交通运输部门和国家电网已提前布防。国家电网筛选出5667个重点保障站点,提前巡检排障;交通运输部门对全国最繁忙的充电服务区进行梳理,要求这些服务区一区一策,提升充电服务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车企、充电服务商应加强京沪、沈海、长深等干线高速充电桩数量布局,并建立假期调配预案。作为车主,应做好出行预案,尽量避开充电高峰,比如通过导航APP查询充电桩实时排队情况,尽量避开充电高峰,避免扎堆补能。

阿维塔深陷安全罗生门

如果说充电难影响出行效率,那安全问题则直接牵动广大车主的神经。

双节期间,阿维塔汽车发生起火事件,不仅让该品牌车主揪心,也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推到聚光灯下,成为对该行业的一次集体性的安全拷问。

根据相关公开信息,10月5日,在福建省宁德市三沙镇东壁村海滨停车场,一辆仅行驶1066公里的阿维塔06增程版在静止状态下突然起火,并殃及周边7辆汽车,所幸无人员伤亡。

事件发生后,阿维塔团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协助用户处理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处理火情,并提供完整的车辆数据,配合消防部门开展火调工作。

10月9日下午,阿维塔官方发布声明称: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最新反馈,起火发生在副驾驶座椅位置,火灾发生时,电池包的电压、温度、气压均正常,排除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压电控故障等导致起火。可能导致起火的其他原因,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查验中。

这表明,具体起火原因仍是一个谜。

此前,10月1日,已有一辆纯电车起火。一名疑似车主发视频称,其在高速智驾领航辅助(NCA)状态下,因未能识别横穿马路的动物而偏离车道,而引发事故,最终车辆起火燃烧。据其描述,疑似因“磕到底盘电池包”引发起火。

目前,社交平台上相关视频已被删除,涉事厂家也未对此事件表态。

但在网络上,关于“智驾辅助系统失效”“电池包防护不足”的讨论一直发酵,有网友质疑阿维塔的安全设计;也有声音认为,“车主操作或外部因素才是主因”。

过去,阿维塔一直强调技术实力与产品安全性,如阿维塔06宣传“玄甲安全架构”包含9层电池热防护等。

此次起火,尽管厂家作出相关声明,但仍旧难免让消费者对其自称高端、安全的品牌形象产生质疑。

“乌龙”事件

212越野发生的一起安全事故,则引发一场品牌身份“乌龙”。

10月1日,在中国汽车城市攀爬赛宣恩站,一辆车身贴着“212”标识的越野车在爬坡过程中发生翻车,A柱严重变形。涉事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传播和讨论,引发网友对越野安全与产品质量的质疑。

有意思的是,有些媒体及网友将涉事车型误认为北汽212、北京汽车212、北京越野212等。

对这些关系感到迷糊的,不只是普通网友。今年9月底,在北京越野的一次活动上,一位资深汽车媒体人、新华社原高级记者现场询问212与北汽方面的关系。

这一次,北汽集团不得不站出来,发布声明澄清:涉事212汽车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于2024年推出的车型,与北汽集团及旗下品牌北京越野无关;该企业属于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北汽集团无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

这并非北汽集团首次澄清这类舆情。之前,该集团也发文说,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企业,与北汽集团无股权关系、产权关系,北汽集团不对相关产品售后及服务承担任何责任。

另一起“乌龙”事件,则与智能汽车操作有关。

10月3日,小米汽车对一起意外事件作出公开说明。

事情起源于今年双节前一天。9月30日,山东威海一名小米汽车车主发布视频,反映其停在门口的车辆突然自行启动并驶离现场。该视频话题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并在网上引发热议。

视频显示,事发时车辆停在一门店门口,车主与一名女子在室内,随后车辆突然启动并开走,车主立即追了出去。事发后,车主联系小米汽车客服,对方称可能是误触到了手机,导致车辆启动。

小米公司发言人10月3日表示,调查过程中征得用户同意后,获得了车辆后台数据授权和拥有车控权限的两部手机端操作日志(两部手机分别是女车主的iPhone 16 Pro和男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对应设备型号标识符分别为iPhone 17,1与iPhone 16,2)。

车辆后台数据显示,在用户描述的时间窗口中,车辆收到iPhone 15 Pro Max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导致车辆激活泊车辅助功能(激活条件是车辆要在手机蓝牙连接近距离之内),并启动泊出车位。

这起“乌龙”事件提醒广大车主,智能新能源车功能甚多,特别是智能辅助驾驶等,容易误操作,务必小心。

这也提醒车企在开发智能功能时,应当更加注重安全设计。

从充电难的供需矛盾到多起安全事故的争议,这个双节假期暴露的汽车行业问题,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出行体验与安全保障,也在考验着车企的产品实力与责任担当。

如何解决基础设施的“潮汐式”供需难题、如何筑牢车辆安全防线、如何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这些亟待行业共同探索与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汽车行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出行更安心、更顺畅。

来源:帮宁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