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XDV系列变异株占比已升至87.2%,且五一假期后多地出现“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的案例。
近期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XDV系列变异株占比已升至87.2%,且五一假期后多地出现“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的案例。
网络截图
尽管当前疫情处于低水平流行,但免疫屏障减弱、病毒变异及节假日人口流动等因素仍可能引发局部传播。
一、高风险人群分类及感染后果
1. 老年人与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60岁以上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人群,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研究显示,这类人群感染后更易合并多器官损伤,且“长新冠”(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生率更高。
2. 免疫力低下群体
包括肿瘤放化疗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人群、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此类人群因免疫系统受损,病毒清除能力弱,病程易迁延,可能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3. 孕妇与低龄儿童
孕妇感染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如早产或胎儿发育异常;儿童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呼吸道狭窄,感染后易引发高热或支气管炎。
4. 未接种疫苗或抗体消退人群
上一轮自然感染(2023年底至2024年初)产生的抗体已逐渐减弱,且2025年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免疫防线松动。
二、针对性防护策略
1. 高风险人群的主动干预
早期药物干预:轻中度感染者应在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可降低重症率和长新冠风险。
健康监测工具配备:家中常备抗原试剂、血氧仪、电子体温计,出现血氧饱和度≤93%或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分餐、分居,并加强环境消毒。
2. 普通人群的基础防护
疫苗接种:完成基础免疫者需及时接种含XDV变异株成分的加强针,尤其是医务人员、公共交通从业者等暴露风险高的群体。
症状识别与隔离:咽痛、低热、乏力等“类感冒”症状需第一时间进行抗原检测,阳性者应减少社交活动。
重点场景防护:在机场、车站、医院等密闭场所佩戴KN95口罩;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手消毒。
三、全社会协同防护建议
1. 个人健康管理
增强免疫力:通过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睡眠)和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改善体质。
科学佩戴口罩:参照“三戴三不戴”原则:人员密集场所必戴、乘坐公共交通必戴、就医陪诊必戴;独处户外、居家通风良好、剧烈运动时不戴。
2. 公共卫生措施
错峰出行与线上服务:五一、国庆等假期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景区优先选择线上预约购票。
环境消杀:酒店、民宿入住时需确认通风系统运行正常,门把手、遥控器等高频接触表面用酒精湿巾擦拭。
3. 医疗资源准备
医疗机构需储备足量抗病毒药物(如阿兹夫定、连花清瘟),后者已被证实对奥密克戎各亚型均有抑制作用。社区应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档案,提供上门送药和远程问诊服务。
当前疫情反弹主要由XDV变异株驱动,其免疫逃逸性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增强。防范重点在于保护高风险人群、延缓病毒传播速度。个人需结合自身情况分层防护,社会需强化监测预警和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多维度措施,可将疫情对健康和社会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来自网络)#新冠病毒#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