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发展阶段——武川县教育四十年的回顾(中)

B站影视 2024-12-08 14:14 3

摘要: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对于这17年全国教育事业的评估,曾经有过否定的批判的论调,后来又有否定之否定的议论。就武川县的状况来看,这17年的教学、教育事业是创建与迅速发展阶段。一是小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校数与入学人数逐年成倍增长,这种情况在解放初期尤

几个发展阶段——武川县教育四十年的回顾(中)

郭 勒

(一)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对于这17年全国教育事业的评估,曾经有过否定的批判的论调,后来又有否定之否定的议论。就武川县的状况来看,这17年的教学、教育事业是创建与迅速发展阶段。一是小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校数与入学人数逐年成倍增长,这种情况在解放初期尤为明显。

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不少家庭三辈以上都是文盲,原因是为生活所迫,无力供孩子念书,一旦获得了解放,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安定,人民政府动员群众送子人学,于是入学人数猛增,有的十七八岁也入小学就读。

由此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国家开办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只好就地招聘识字的人为老师,同时改造私塾先生。二是中学教育应运而生。

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学生高小毕业后普遍想升入中学继续学习。然而在1956年以前,都需跋山涉水地到呼和浩特报考中学或初等师范,每年能够考上的仅占毕业生的5-8%,本地区大部分高小毕业生退乡从事农业生产,另有少数人员参加工作或当了工人。

1956年秋,本三创办了第一所初级中学后,当年招收学生220名,以后逐步扩建,年年招生。

1959年武川中学高中部招收武川、达茂、四子王旗三个旗县的初中毕业生,武川中学成为完全中学。1962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即有人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与此同时,农村中提倡“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兴起耕读学校,大办农业中学。到1966年初,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85%,巩固率达到84%,合格率达到81%。1961年到1962年,在二份子、西乌兰不浪、哈乐、厂汗木台四个公社办起4所初级中学,每校3—4个班。

(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阶段。这十年,是党和人民遭受严重灾难的内乱时期,教育战线又是重灾区,武川县亦不例外。中小学的学校数虽未减少,但是,学生中的“红卫兵造反派”随便揪斗学校领导及教职工,破坏校舍和桌凳,学生停课闹革命,原有的教材被废止不用,而新编教材又未出版发行,因此,提倡“复课闹革命”时,各校只好以《毛泽东语录》为教材。

不久又有工、贫宣传队进驻学校,管理学校,广大教师被视为“臭老九”,无法讲授文化科学知识。所以,十年内乱期间,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这一时期在校的学生,虽然领到了高中毕业证,但是基本没有学什么文化课。

(三)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二年。随着拨乱反正的进程,全晏中小学校逐渐恢复教学秩序。由于开始恢复高考捌发,县城及地区的中学普遍重视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整顿农村在“文革”中盲目建起的大队中学,一般都合并到公社所在地或地区中学里。1978年新建武川第二中学,以及乌盟师范武川分校。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中前进的十年。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1979年武川将原先的文化教育局分为教育局和文化局两个行政领导机构。教育局内设教研室、函授坫。

由于学龄儿童数量猛增,农村中进一步调整了学校布点,城镇中学班数有所增加,而且班容量出现失控现象,高初中毕业生要求补习,于是又出现了补习班。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地落实,原先调离学校的老师纷纷归队,重返讲台执教,出现老教师焕发青春,青年教师安心工作的可喜局面。

但由于十年内乱造成的人才匮乏,合格的教师为数甚少,农村中民办教师比重较大。为了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1982年秋,将原乌盟师范武川分校改建为教师进修学校,经内蒙古教育厅检查验收,于1985年在全区首批备案。

该校区连年招收学生,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培训小学教师,至1988年已毕业187人,经全盟统考验收,成绩全部合格。

1985年和1986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大抓校舍建设,由地方财政、乡人民政府筹集资金30万元,群众集资174万元,新建、维修了全县的中小学校舍,新建起武川一中教学楼3228㎡,办公实验楼1213m。

全县城乡经自治区检查验收,认定为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齐备”(即无危险房舍;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每个学校都有校墙、校门、厕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全县普遍开展教研活动,并于1985年初,在小学教师中评选出19位教学能手:自第一个教师节以来,连年表彰先进教师,全县共有590名中小学教师获县级表彰。

1989年,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有2人评为全区优秀教师,9人评为盟级优秀教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武川县在教育和教学领域广泛地探索改革的路子,教学质量与从前相比有显著的提高。

与1978年相比,1988年高中升大专的升学率由 6.5%提高到13%。1986年和1987年,本县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突破100大关,在乌盟地区由后进状态变为中上游。

从1988年开始,在部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招聘教师。同时各校改革学校管理,完善岗位责任制,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注重校容校貌的建设绿化、美化校园,注重体育卫生工作,积极引导师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改革的进程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提出“振兴武川,教育先行”的口号,为提高武川人的素质,从基础教育抓起,认真宣传推行《义务教育法》,为此在各乡中心学校教设立了初中班(又称戴帽子班),以满足小学毕业生继续学习的要求,并逐步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教育局增设电化教育站和仪器站,于1988年秋在教师进修学校建起卫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收看中央电视广播讲课。

来源:文史资料工作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