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先生今年32岁,是一名外企白领,生活规律、身体健康。可就在一次体检中,他的世界彻底被颠覆——HIV抗体阳性。
“怎么可能?我连输血都没经历过,更别说吸毒了!”他情绪几近崩溃。医生沉默了一下,说:“你最近是否有过不安全性行为?”
李先生愣住了。他想起几个月前一次醉酒后的“艳遇”,本以为只是一次“意外”,没想到却成了人生的转折点。
这几年,像李先生这样的新增感染者并不少见。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25万例,其中新发感染者中,性传播途径占比高达95%以上。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就在生活中悄悄逼近。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输血”“注射毒品”这样的老印象上,实际上,性传播早已成为主要感染途径。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数据,中国每年新增HIV感染者超过7万人,其中18—35岁年轻人和中老年男性感染率显著上升。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侥幸心理:不少人觉得自己“看得出谁有病”,结果误判;
缺乏常识: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安全套能有效预防HIV;
社交方式变化:网络约会平台普及,让“高危行为”变得更隐蔽。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感染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在无症状阶段继续传播病毒。
很多人以为感染HIV就等于“马上生病”,其实不然。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潜伏期可长达8~10年甚至更久,在此期间,身体可能没有明显异常,但病毒却在悄悄攻击免疫系统。
病毒最先攻击的是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一旦数量下降,身体就像失去了防御指挥塔。
当CD4降到一定水平,轻微的感冒可能就会发展为严重肺炎,甚至引发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结核、真菌感染等。
如果不治疗,最终会发展为艾滋病期,全身免疫崩溃,直至死亡。
艾滋病可怕之处,在于它没有明显的“感染感”,而且初期检测不易察觉。但预防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做好这“三不做”:
在所有传播方式中,无保护性行为是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尤其是与陌生人或非固定伴侣发生关系。
医生强调:“每一次不戴套的性行为,都是一次赌命。”无论对方看起来多么“干净”,都不能替代科学防护。使用合格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HIV的最直接方式。
虽然现在医疗条件普遍提高,但不排除一些非法场所使用未消毒器具,如黑诊所、地下纹身店、美容针灸等。
只要针头被感染者使用过,病毒就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因此,务必选择正规机构,杜绝共用针具行为。
很多人因为“怕丢脸”或“自我否定”,不敢去医院做HIV检测,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其实,HIV感染后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目前我国已普及抗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延长寿命,与普通人无异。
国家疾控局建议: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应在6周及3个月做两次HIV抗体检测,确保安全。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就以为是死刑。其实,在现代医疗技术支持下,HIV早已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病。
只要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HIV载量可以维持在极低水平,不仅不再具传染性,而且寿命接近常人。
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现实中,HIV感染者可能是你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是你以为“正常不过”的伴侣。
艾滋病可防、可控、可治疗,但最怕的是无知与歧视。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把感染者当成“洪水猛兽”;有些人因为恐惧,放弃检测和治疗;也有人因为一时冲动,悔恨终生。
医生说:“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远离感染者,而是远离高危行为。”
每一个感染者都不是一开始就“知情同意”的,每一次感染,背后都是一次被低估的风险。
真正的防护,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知。
别让好奇心变成代价,别让侥幸毁了一生。牢记这三件事,不做,就是给自己最好的保护。
参考来源: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我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4)》
[2] 中国疾控中心. 《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手册》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