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哪些颠覆性技术呈现出最令人兴奋的产业化突破迹象?”“发展颠覆性技术,绵阳有哪些优势,该如何发力?”……9月26日,在四川绵阳举行的“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蒋田仔、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雍黎
“当前哪些颠覆性技术呈现出最令人兴奋的产业化突破迹象?”“发展颠覆性技术,绵阳有哪些优势,该如何发力?”……9月26日,在四川绵阳举行的“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蒋田仔、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曹晓阳等,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今年恰逢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25周年。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与产业的乘数效应。今年,绵阳机器人产业产值预计将跨越30亿元大关,成为新赛道上的强劲增长极。到2027年,绵阳商业航天、航空电子、核医疗等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有望整体实现规模倍增、总产值达650亿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等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总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
为推动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绵阳如何进一步主动作为?
抢占颠覆性技术新赛道
曹晓阳认为,高端仪器设备将是绵阳的重要抓手。
今年5月,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绵阳展馆核医疗展区,由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研发的FLASH放疗设备成为焦点,该设备让肿瘤治疗迈向“毫秒级精准时代”。
“X-FLASH和e-FLASH两款放疗设备均采用国际领先的FLASH放疗技术,以超高剂量率的射线对多种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可将传统放疗单次照射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1秒以内。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能极大提高治疗效率,更能显著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展位负责人张裕芊介绍。
绵阳为仪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尖端热分析仪器——三维微量热仪,灵敏度高达微瓦级别,实现国产替代;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推动我国核医疗产业源头自主可控……在绵阳,20家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以及26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汇聚了优质创新资源,推动了许多高端仪器设备的诞生。
“在绵科研院所开展的许多研究工作需要在极高温、极高压等极端条件下进行,在此过程中孕育出的一系列测试诊断方法和设备都有可能转化为高端仪器设备。”曹晓阳说。
此外,聚焦量子科技这一颠覆性技术领域,俞大鹏提出,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量子计算应用场景,是绵阳发展量子科技的一个可行切入点。“绵阳新材料、医药健康等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有足够算力支撑。”俞大鹏说。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绵阳研究实力领跑全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低空经济领域,建成中国(绵阳)科技城低空经济研究院,聚焦低空飞行器研发、空域智能管控、新能源动力系统等关键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与全球颠覆性技术浪潮深度融合的道路上,绵阳步履不停。
加速前沿技术熟化落地
活动现场,《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发布。作为该报告编制组核心成员,曹晓阳分享了他关于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时机的观点。他认为,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产业化机会点的选择没有最优,只有最合适。
走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记者看到10余栋科技感十足的大楼。在这里,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实现量产前的所有环节,都能找到对应解决方案。而转化的起点,就在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
在该院内,轴研中心技术负责人宋霖正与团队成员讨论工业母机“心脏”主轴的刚性与冷却设计。主轴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与测试领域尤为重要,长期以来,高转速、大功率主轴一直被国际头部企业垄断。“前期,我们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组建起一支专家团队,并完成项目立项。”宋霖说,按目前的进度,有望1年内推出至少2款产品。
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彤表示,“产业”二字,明确了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即聚焦绵阳特色产业建圈强链需求,精准链接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资源,组织开展工程化和中试熟化,助力科技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落地。
同时,为激活“沉睡”的创新成果,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人才团队的直接投融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增加金融供给有助于绵阳吸引全球资本,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思申说。
目前,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及其周边,已基本形成“成果产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转化体系。一头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一头对接产业生态完善“最后一公里”,绵阳打出一张加速成果转化的好牌。
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
无人公交穿梭于社区与产业园之间,机械臂调制咖啡的香气在写字楼弥漫……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丰富的创新业态为青年人才带来了全新生活体验。
在新区企业四川声通玄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监控大屏上,全域5G智能网联云平台清晰展现:54个站点、4条规划运营线路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无人公交、清扫车、安防巡逻车组成动态服务网。2024年4月,新区自动驾驶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成为四川省唯一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测试的区域。
在新区的绵阳城市规划展览馆,一块约20平方米的电子沙盘展示了新区创新底色:点开“上马故事商圈”模块,人流热力图、企业税收数据、管网负荷实时跳动。“这相当于城市的‘数字心脏’。”绵阳科技城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秦德宇解释,该系统整合国土、产业、物联数据,可为无人驾驶、低空物流提供高精度地图。
城市公共服务的升级,加速了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2022年4月,《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发布,提出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张思申说,增加人才供给是绵阳打造优质创新生态的重要途径。以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自2023年通过柔性引才政策引进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人才后,仅用1年便突破了射线源关键技术。数据显示,2022—2024年,绵阳引进各类人才8.6万名,较前3年增长153%,其中博士硕士超1.5万名。
从抢占高端仪器、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新赛道,到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再到优化创新生态集聚人才与资源,绵阳正以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独特优势持续发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千亿级未来产业目标夯实根基,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