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针线传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晓平的七十年扎染人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4:51 1

摘要:清晨的阳光穿过老院子的藤藤蔓蔓,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轻轻驻足留下的痕迹。78岁的张晓平——国家级非遗自贡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正安然坐在木案前。她指尖拈起一根细针,牵引丝线,徐徐穿过素白棉布。针起针落之间,一朵变形的梅花于布面渐次绽放。花瓣虽不对

视频/张熠

实习生 白可 刘佳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叶卫东

清晨的阳光穿过老院子的藤藤蔓蔓,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轻轻驻足留下的痕迹。78岁的张晓平——国家级非遗自贡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正安然坐在木案前。她指尖拈起一根细针,牵引丝线,徐徐穿过素白棉布。针起针落之间,一朵变形的梅花于布面渐次绽放。花瓣虽不对称,却别具风韵,像是被清风吹散,又温柔定格于经纬之中。

把扎染纹样绘画在布上 记者 叶卫东 摄

“学扎染,一定要从传统纹样开始。”她语声温和,手上动作却流畅如行云流水。“捏蛾儿花、毛虫缬、回字胜、串缝、鱼籽缬……这些老手艺都要摸透。先守正,再谈创新。”她手中正制作的,古称“包袱皮”,今叫“方巾”。“布上梅花不必和真的一模一样,只要心里觉得好看,那就是好。”院中一幅幅染就的布帛随风轻漾,凝重中透出素雅,朦胧中可见清新,在晨光里泛着如玉般温润的光泽,如叠云初散,又如远山含翠——每一幅,都是光阴写下的诗。

扎花 记者 叶卫东 摄扎花 记者 叶卫东 摄

自五六岁随父亲——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宇仲拈针学艺起,张晓平已与扎染相伴七十余载。一针一线中,藏着她与岁月共同的呼吸。她娓娓道来:扎染需经设计、描稿、扎结、染色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是对匠人技艺与心性的修炼。

染黄色 记者 叶卫东 摄染橙色 记者 叶卫东 摄

“染色,是活的艺术。这一次,我想染个热色调。”张晓平将扎好的方巾投入染缸,水面顿时泛起细密涟漪,如朝霞初生时漾开的云丝。“你看,色彩自己会说话。”她微笑道。这条方巾将历经黄、橙、红、棕四重染浴,每染一色,需重新捆扎以保色层通透。浓淡深浅,全凭指尖经验——“就像画家调色,每一笔都要心手合一。三分扎,七分染。做日常之物,或许一刻即可;若是高阶之作,花费数月也不过完成一方。”

捆扎后染棕色 记者 叶卫东 摄拆线 记者 叶卫东 摄

在张晓平心中,扎染是以针代笔、以色代墨的绘画。“父亲常说,要守正,也要创新。”她回忆道。上世纪七十年代,父女俩共同梳理出撮、串、叠、塔、绞五大类技法,并让失传已久的“鹿胎缬”重见天日,使自贡扎染从民间工坊走向国际舞台。

清洗后晾晒扎染作品 记者 叶卫东 摄

此后,她不断精进技艺,将传统蜀缬的法度与现代抽象艺术的自由相融合,开创出单色染、同浴多色染、多浴多色染、点染、泼染、提染、筒染等多种技法,能精准呈现丰富色调,面料也从棉布拓展至丝绸、锦缎、皮革等十余种类别,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其《天音》《车骑出行图》被收录于《四川省民间工艺百家制作流程》,《枫叶熊猫》亦入选《故宫儿童百科全书》。

与蜀光学子交流扎染作品的创意和扎染技艺 记者 叶卫东 摄张晓平的扎染作品 记者 叶卫东 摄扎染:蝶舞花香 记者 叶卫东 摄

“这展厅里悬挂的,都是我的孩子。”她笑指墙上的系列作品。《敦煌飞天》翩跹欲舞,衣袂间色彩自然渗化,如梦似幻;《国宝熊猫》墨白交融,绒毛仿佛可触,呼吸似隐约可闻……这些作品既承传统技法之精粹,亦注现代审美之新声。她一边带领蜀光学子参观,一边细细讲解:“传承人,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唐史、宋史、清史都记载了蜀缬的华彩。自贡扎染从七十年代起便广泛传播,四川省内许多扎染脉络,都源自自贡。”

传授扎染技艺 记者 叶卫东 摄

这些年来,张晓平曾代表中国赴毛里求斯传递东方之美,担任国家艺术基金扎染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主讲,并在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授课,学员已逾四百。如今,她虽年逾古稀,仍致力于扎染的教学与传承。她常说:“对手艺的坚守,即是对民族特色的深爱。传承,不仅是针与线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民族魂灵的接力。”

扎染作品“千年盐都自流井” 记者 叶卫东 摄

夕阳西下,她工作室院中的扎染花布仍在微风里轻轻摇曳。那一抹抹彩韵,不仅染尽了风花雪月的浪漫,更沉淀了千年时光的厚重与宁静。在张晓平的手中,一根针、一条线、一尺布,正静静延续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深梦。

编辑:宋姿熠

编审:喻佳

来源:自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