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00年前,人在中东和东欧草原开始尝试饮用牛奶的时候,身体其实并没有准备好,那时候的成年人体内没有乳糖酶,牛奶一入口,胃肠就开始反抗,喝完就腹泻,成了常态。
在很多国人的生活里,牛奶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饮品,清晨一杯热牛奶,似乎成了健康生活的标配。
但你有没有想过,人类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喝不了牛奶的?甚至一喝就窜稀,腹胀、呕吐、不停跑厕所。
那人类为什么还要坚持喝牛奶?难道真的是营养不可替代?
还是说,背后有某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不断消费这种白色液体?
9000年前,人在中东和东欧草原开始尝试饮用牛奶的时候,身体其实并没有准备好,那时候的成年人体内没有乳糖酶,牛奶一入口,胃肠就开始反抗,喝完就腹泻,成了常态。
虽然如此,牛奶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它居然逐渐成了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欧洲和中东,有些人因为基因突变,居然能在成年后继续分解乳糖,慢慢地,这种基因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人类并不傻,既然喝了会拉肚子,为啥还要喝?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背景,那时候经常闹饥荒,水源也不干净,牛奶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比喝脏水要强。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牛奶更是生存必需,基因也就顺应环境发生了改变。
在中国古代,南方人喝奶拉肚子的记载也有,东晋时期,有个叫陆玩的文人,喝了一种叫酪的奶制品后,直接拉到写诗。
他自己都感叹,民虽吴人,几为伧鬼,意思就是自己明明是南方人,却被一杯奶搞得像北方粗人一样失控,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乳糖不耐在中国人群中相当普遍。
进入近代之后,牛奶成为了资本和商业的宠儿,十九世纪,巴氏杀菌法的发明,让牛奶从几小时变质变成保质三天,直接推动了牛奶产业化。
到了二十世纪,美国更是让牛奶走上了国策级别的高度,学校午餐必须配牛奶,广告宣传铺天盖地,牛奶胡子一度成了流行文化。
可随着牛奶消费的增加,问题也开始暴露,很多人发现,自己喝了牛奶会肚子痛、腹胀,甚至上吐下泻,乳糖不耐受这个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从生理层面讲,这其实是因为体内缺少乳糖酶,而这种情况在亚洲人群中相当普遍,比例达到了九成以上。
所以,有人开始反思,是不是牛奶本身就不适合大多数人?
早在199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牛奶中的β-酪蛋白存在两种变异体,叫做A1型和A2型,A1蛋白在消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BCM-7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会刺激肠道,引起不适,而A2蛋白则不会产生这种东西,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一个叫克兰·克拉克的科学家在新西兰的咖啡馆里,用纸巾画下了A1和A2蛋白的结构图,向投资人讲述A2牛奶的未来,这个想法后来催生了a2牛奶公司,专门生产不含A1蛋白的牛奶。
这家公司提出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不是乳糖的问题,而是蛋白的问题,只要牛奶里不含A1蛋白,即使你乳糖不耐,肠胃也没那么容易出问题。
这个理论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验证,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45名汉族人进行了双盲试验,发现喝A2牛奶的人比喝普通牛奶的胃肠反应少很多。
2017年,中国营养资源研究所在北上广三地又找来了600名志愿者,得出类似结论。
再往后,丁香医生联合a2公司做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调研,对象是3134名医务人员,结果显示,86%的人喝完A2鲜奶没有任何不适,有11%的人症状还减轻了。
不仅如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团队还发现,A2型β-酪蛋白和乳铁蛋白联用,可以提高人体内的谷胱甘肽活性,这是一种强抗氧化物,能增强免疫力。
从喝奶会拉肚子到喝对奶能补身体,人类的牛奶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说到底,牛奶之所以能成为主流饮品,不只是因为它营养,而是因为它的综合性价比太高了,奶牛一天可以挤好几次奶,年产量轻松过万斤。
更关键的是,奶牛好养、脾气温顺、适合机械化操作,这在养殖业里是宝藏级别的属性。
奶的口感也很讨喜,没有膻味,入口柔和,营养结构也接近母乳,钙磷比例适合小孩吸收,还含有乳铁蛋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再加上现代冷链运输和奶粉工艺的加持,牛奶成了一种能跨区域长期保存的白色营养液。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确实越来越能喝奶了。
1999年,中国第一次在沈阳启动了学生奶计划,到现在,几乎每个城市的学校都在推广,从喝了拉肚子到天天喝奶,中国人对牛奶的接受程度,不只是消费升级,更是饮食观念的巨大转变。
现在,很多城市的便利店、超市、甚至地铁口的牛奶自动售货机都能买到A2鲜奶,从城市白领到农村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乳糖不耐、蛋白类型、营养吸收这些原本只有专业人士才关心的问题。
这说明,科学传播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一杯牛奶里藏着的不只是钙和蛋白质,也藏着人类演化的秘密、产业变革的逻辑、科技进步的痕迹。
如今的我们,已经能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奶牛,能用一套完整的工艺链条把一杯奶从草原送到城市餐桌,这一切,不是阴谋,也不是偶然,而是对生存两个字最真实的回应。
来源:尔康盘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