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842年,因鸦片战争失利而被道光皇帝革职查办的林则徐,正走在被发配到新疆伊犁的漫漫长路上。
公元1842年,因鸦片战争失利而被道光皇帝革职查办的林则徐,正走在被发配到新疆伊犁的漫漫长路上。
这条路,黄沙漫天,荒无人烟,充满了绝望与艰辛。
一天,押解的队伍行至一处偏僻的戈壁滩,人困马乏,便停下来歇脚。就在这时,林则徐看到不远处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正在哺乳。
这本是荒野古道上再寻常不过的一幕,或许还能勾起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对家人的思念。
林则徐默默地注视了许久,一言不发。
队伍重新上路后,他走出很远,才突然回头,对身边的官兵下了一道冰冷的命令:“回去,把刚才那几个人,都杀了。”
此话一出,随行人员无不骇然。
一个正在哺乳的弱女子和她嗷嗷待哺的婴孩,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罪,竟让这位曾经的封疆大吏动了如此大的杀机?
要理解林则徐为何会出现在那片荒凉的戈壁上,我们得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鴉片戰爭时期。
作为坚定的“禁烟派”,林则徐在广东雷厉风行的禁烟运动,极大地触动了英国的利益。
最终,英国人选择了用炮舰来打开中国的大门。
为了平息“主和派”大臣的非议和英国人的怒火,他需要一个替罪羊。
而那个曾经被他誉为“天下第一能臣”的林则徐,便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从两广总督的高位上被一撸到底,最终换来了一纸“充军伊犁,效力赎罪”的圣旨。
这对一个年近花甲、一生都以“苟利国家生死以”为座右铭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根据史料记载,林则因身体原因,在西安调养了一段时间后,于1842年8月踏上了前往伊犁的征程。
这条路有多远?从西安到伊犁,全程超过三千公里,在那个全靠车马和双脚的年代,这几乎是一趟通往世界尽头的旅程。
林则徐在他的日记 《荷戈纪程》 中详细记录了这段旅途的艰辛。他忍受着疾病的折磨,顶着西北的烈日与寒风,穿越了无数的沙漠与戈壁。
一位曾经权倾一方的大员,如今却成了戴罪之身,前途未卜,生死难料。
在这样的心境下,他的性情是否会变得暴戾,以至于对一个无辜的妇孺痛下杀手呢?这正是那个惊悚传闻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
然而,传闻终究是传闻,历史的真相,需要用证据来说话。
林则徐真的下令杀害了哺乳的妇人和婴儿吗?为了求证,我们需要翻阅最可靠的史料。林则徐本人记录的 《荷戈纪程》,作为他西行途中的亲笔日记,详细记载了沿途的见闻、天气、地理以及与地方官员的交往,内容可谓细致入微。
然而,遍查整部日记,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偶遇哺乳妇女”并下令将其杀害的记载。
如果说林则徐自己不愿记录这件“不光彩”的事,那么当时的官方档案呢?比如 《清宣宗实录》,作为记录道光皇帝一朝大事的官方史书,对林则徐的贬谪、行程以及在新疆的活动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清朝对官员的管理极为严格,尤其是一个像林则徐这样的重要“罪臣”,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视之下。
在押解途中无故杀害平民,是绝对的重罪,一旦发生,必然会在官方档案中留下痕迹,无论是地方官员的奏报,还是政敌的弹劾。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清代档案中,同样没有任何与此事件相关的记录。
退一步讲,即便官方史书和个人日记都“为尊者讳”,那么地方志和民间笔记呢?这些非官方的记录,往往更喜欢搜集奇闻异事和官场秘闻。
可是,经过后世历史学家们的反复考证,无论是甘肃、还是新疆的地方志,都没有发现这个故事的影子。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一个如此戏剧性、如此残忍的事件,竟然在所有可能记录它的史料中都集体失声了。
这在历史研究中,这件事,从头到尾,很可能就是子虚乌有的。这个所谓的“秘闻”,不过是披着历史的外衣,却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那么,既然杀害妇孺的故事是假的,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在抵达新疆伊犁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他是否因为被贬而心灰意冷,从此一蹶不振?
林则徐抵达伊犁后,虽然是“罪臣”身份,但他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时任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器重。
布彦泰并没有将他视为犯人,反而经常向他请教边疆治理的策略。
他发现南疆地区土地干旱,百姓生活困苦,便亲自前往勘察,推广坎儿井这种独特的灌溉技术,并主持修建了多条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这些水渠后来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林公渠”。
他还积极推行屯垦戍边,亲自规划开垦了大量荒地,安置农户,使得边疆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巩固了国家的边防。
在伊犁的三年时间里,林则徐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不是一个坐在官衙里发号施令的官僚,而是一个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干家。
他关心的是如何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富饶,如何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样一个致力于改善民生、发展生产的建设者,怎么可能与那个在戈壁滩上滥杀无辜的屠夫形象联系在一起呢?很显然,这两个形象是完全对立、无法兼容的。
行文至此,真相已经水落石出。所谓“林则徐杀害哺乳妇女”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
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则明显违背历史人物基本形象的谣言,会流传得如此之广?
原因是这满足了部分人对历史的猎奇心理。人们总愿意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这种“反差感”极具戏剧性,也更容易在坊间传播。
此外,历史上也确实存在一些将领或官员下令屠杀平民的残酷事件,这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被张冠李戴,安插到林则徐这样更为知名的历史人物身上,从而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但无论如何,谣言终究是谣言。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基于可靠的史料和严谨的研究,而不是几段捕风捉影的猎奇故事。
真实的林则徐,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
他有清朝封建官僚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开眼看世界”的远见、禁绝鸦片的决心以及在逆境中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品格,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于那个戈壁滩上的惊悚传闻,就让它随着历史的风沙,彻底消散吧。
来源:我是少年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