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车水马龙的县城街巷,还是炊烟袅袅的乡村田野,总能看到法律服务工作者忙碌的身影:有人守在热线电话旁解答法律咨询,有人周末加班为群众办理公证,有人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近年来,鲁山县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可感、可知、可及、可信”的服务举措,让公共法律服
无论是车水马龙的县城街巷,还是炊烟袅袅的乡村田野,总能看到法律服务工作者忙碌的身影:有人守在热线电话旁解答法律咨询,有人周末加班为群众办理公证,有人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近年来,鲁山县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可感、可知、可及、可信”的服务举措,让公共法律服务成为群众高品质生活与企业健康发展的“幸福密码”。
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足不出村就能问法律问题,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这是鲁山县群众的共同感受。为让法律服务真正扎根基层,该县建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5个乡镇(街道)工作站、555个村(居)工作室,实现一站式服务全域覆盖;通过远程视频联网,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让居民随时随地享受便捷服务。
线上服务同样亮点纷呈。“法治鲁山”微信公众号、“鹰城掌上12348”平台与12348热线形成合力,群众动动手指即可获取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服务。该县2024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码上办”,让群众扫码即可选择人民调解等8项服务,累计解决各类法律问题180余个。
筑牢基层法治压舱石
“多亏梁律师帮忙,村里的土地纠纷终于化解了!”日前,鲁山县四棵树乡张沟村村民说。该村法律顾问梁冰洁通过“法律问诊+实地研判”,为化解村集体土地纠纷提供了精准法律支持。
目前,该县有109名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通过实地走访、远程视频、微信群答疑等方式,年均提供法律服务超万次,进一步筑牢了基层法治压舱石。在东许庄村,法律顾问参与修订村规民约、解读蓝莓种植合同;在林楼村,“法律明白人”为企业梳理合作协议,推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落地。
强化法援公证服务
“没想到躺在病床上也能把事情办妥,谢谢你们!”6月12日,在鲁山县人民医院病房内,79岁的吴老太太紧紧握住法律援助律师的手,感激地说。此前,法律援助律师通过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高效解决了吴老太太的赡养纠纷难题。
这是鲁山县司法局用精细化服务提升法律援助与公证服务质效的生动实践。
为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该县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为困难群众、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上门援助服务。
该县公证服务突出利企便民,严格落实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办证限时等要求,让群众少跑腿;对紧急事项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实现快速受理、优先办理、当场出证;通过上门办证、节假日服务、邮寄送达等措施,让部分群众“一次都不跑”。今年以来,全县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907件,为经济困难家庭和企业减免费用1万余元。
激活企业发展“新引擎”
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鲁山县司法局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组建专业律师服务团,推动12名律师与34个“三个一批”项目结对。
今年以来,鲁山县司法局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法治讲座活动20余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60余次,撰写“法治体检”报告10余份。在四棵树乡,基层司法所联合律师,为旅游公司量身定制报告,围绕房屋租赁、旅客安全等问题“把脉开方”;在某医疗用品公司,鲁山县司法局干部上门问需送策,解决劳动争议、生产安全等实际问题,用服务指数换取企业发展指数。
为新业态群体撑起“暖心伞”
“以前遇到纠纷不知道找谁,现在有法律服务团上门,心里踏实多了!”外卖员叶师傅道出了鲁山县新业态群体的心声。
针对快递员、外卖员等新业态群体法律需求激增的现状,鲁山县司法局推行多元普法、靶向解纷、全面服务,组建由律师和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骨干组成的新业态法律服务团,深入物流园、快递站点开展服务30余次;设立新业态劳动者调解室,组建流动调解队伍,近一年成功调解纠纷20余起;通过“定点联络+线上接单”机制,实现法律援助“一键下单”,让法治阳光照亮新业态群体的工作与生活。
来源:平顶山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