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颗!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全新架构闪存芯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4:44 1

摘要:当《自然》期刊在10月8日刊发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的研究成果,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目光被这则消息聚焦——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这一突破不仅破解了传统存储"速度与非易失性不可兼得"的百年难题,更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领域

当《自然》期刊在10月8日刊发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的研究成果,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目光被这则消息聚焦——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这一突破不仅破解了传统存储"速度与非易失性不可兼得"的百年难题,更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领域从"跟跑"迈入"领跑",为AI与大数据时代的算力革命提供了底层支撑。

此次研发的核心突破,是攻克了二维材料与成熟硅基CMOS工艺的集成瓶颈。大数据与AI时代对存储提出了极致要求:易失性存储器虽能实现1-30纳秒的高速存取,却会在断电后丢失数据;传统闪存虽能稳定存数,速度却落后芯片算力10万倍以上。团队此前推出的"破晓"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已实现400皮秒的超高速非易失存储,达到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的理论极限,但如何将其融入现有产线成为工程化关键。

CMOS电路表面如同微缩"城市",高低起伏的元件与仅1-3个原子厚度、如"蝉翼"般脆弱的二维材料形成天然矛盾。团队创新性提出模块化集成方案:不改造成熟的CMOS工艺,而是将二维存储电路与CMOS控制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尺度的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原子级贴合。这一思路不仅保护了二维材料的性能完整性,更将芯片集成良率提升至94%以上,远超行业预期。

相较于传统闪存与主流3D NAND技术,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实现了性能维度的全面突破。其继承的"破晓"器件技术,使存储速度较传统闪存提升百万倍,400皮秒的响应速度可瞬间完成数据读写,完美匹配AI算力的即时存取需求。在功耗与密度两大核心指标上,该芯片同样表现亮眼:功耗较传统闪存降低60%,存储密度则提升3倍以上,解决了数据中心"高能耗、低效率"的痛点。

这一突破恰好切中全球存储技术的发展瓶颈。当前铠侠等国际厂商虽通过218层3D NAND与CBA键合技术提升性能,但仍未摆脱"垂直堆叠"带来的物理限制。而我国研发的混合架构跳出了这一框架,通过二维材料的本征优势与硅基工艺的工程成熟度结合,为存储技术提供了全新进化路径,被产业界评价为"可能颠覆传统存储器体系"的源头创新。

作为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源技术"突破,该芯片的价值不仅限于技术本身,更在于为自主产业链建设奠定基础。团队采用的兼容现有CMOS产线的设计思路,大幅缩短了商业化周期,无需重建生产线即可推进规模化应用。按照规划,研究团队将在3-5年内建立实验基地,推动技术集成至兆量级水平,其产生的知识产权与IP可直接授权给国内企业,加速产业转化进程。

在全球存储市场被少数国际厂商主导的格局下,这一成果打破了技术垄断,使我国在下一代存储标准制定中掌握了主动权。从消费电子的瞬时响应到数据中心的高效运算,从自动驾驶的实时数据处理到AI模型的快速训练,该技术可广泛适配数字经济核心场景,为国产芯片注入自主可控的新动能。

从"破晓"原型到"长缨"芯片,复旦团队用五年探索完成了从原理创新到工程突破的跨越。这颗凝聚中国智慧的闪存芯片,不仅破解了存储与算力的匹配难题,更证明了我国在半导体"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这场始于实验室的技术革命,终将重塑全球存储产业格局,为数字时代提供更坚实的底层支撑。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