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庆期间,山西芮城的永乐宫里,一批游客戴上AR眼镜,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游客们步入这座始建于元代的道观,AR眼镜让眼前的景物瞬间“活”了起来——神龙盘绕、仙人列队、藻井流转,原本静默的壁画与建筑,在增强现实技术的赋能下,展开了一场跨越七百年
2025年国庆期间,山西芮城的永乐宫里,一批游客戴上AR眼镜,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游客们步入这座始建于元代的道观,AR眼镜让眼前的景物瞬间“活”了起来——神龙盘绕、仙人列队、藻井流转,原本静默的壁画与建筑,在增强现实技术的赋能下,展开了一场跨越七百年的文化对话。
永乐宫AR体验海报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三门峡水库建设,自1958年起历经近十年完成整体搬迁,成就了中国古建保护史上的奇迹。如今,它以近100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朝元图》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然而,受限于建筑高度、光线环境与文物保护要求,游客往往只能远观,难以看清壁画细节与建筑精妙。
如今,这一困境得以突破。由墨马集团联合永乐文旅投推出的“永乐宫AR沉浸导览项目”,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数字建模与AR眼镜终端,首次实现了对整座宫观的虚实融合呈现,让游客“走进壁画、触摸历史”。
2025年10月5日,在山西芮城永乐宫的无极之殿内,一位带着AR眼镜的游客体验《朝元图》,同时在和AR眼镜中的藻井进行互动
四幕幻境:一场穿越七百年的文化对话
在AR眼镜的引导下,游客的参观被重构为一场精心设计的“四幕剧”。站在无极殿外,游客抬头即见殿顶琉璃屋脊在AR中“苏醒”。正脊两端高达三米的琉璃鸱吻缓缓扭动,鳞片闪烁。解说系统同步讲述其从汉代“防水瓦件”到元代“螭吻”雏形的演变,四角戗兽、角神依次点亮,山西琉璃工艺的巅峰成就在光影中重现。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通过AR眼镜看到的鸱吻,并非今日大殿屋顶上的复制品,而是依据典籍博物馆中珍藏的永乐宫原构件高精度还原的真迹影像。
步入殿内,九条原本隐于斗拱间的元代泥塑龙在AR中腾空盘旋。它们以铁芯为骨、黏土塑形,再施以沥粉贴金工艺,在增强现实中纤毫毕现。游客仿佛亲历匠人堆塑、贴金的全过程,感受“悬塑彩绘”这一古老技艺的立体魅力。当游客抬头,七孔藻井在AR中缓缓旋转,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央“斗八藻井”可被游客“托”于掌心,360度旋转放大,细看每一层斗拱咬合与斜撑结构,千年小木作的智慧在掌中清晰可感。
随着《朝元图》在AR中徐徐展开,290位天神破壁而出。青龙星君率队前行,后土娘娘端坐神台,玉皇大帝、文昌帝君依次列班。天蓬元帅四臂青面,悬浮眼前;西王母踏凤而出,华盖高悬,流苏轻摆。每一位神祇的服饰、法器、仪仗,均在高清还原中展现道教神系的庄严秩序。
2025年10月5日,在山西芮城永乐宫的无极之殿内,一位带着AR眼镜的小朋友体验《朝元图》
技术为桥:让文化“被看见”
永乐宫AR项目的核心是高精度数字化重建。项目团队通过激光扫描、多视角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整座宫观进行毫米级扫描,构建出与实体完全一致的“古建数字孪生体”,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与数字存续。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艺术研究,还原壁画色彩、建筑结构与宗教仪轨,最终通过AR眼镜实现虚实叠加。
正如墨马营销整合传播事业部总经理张驰所言:“我们不是在替代文物,而是在延长它的生命。”通过数字存档,即便未来遭遇不可抗力,永乐宫的完整信息仍可永续留存;通过AR导览,观众在进入真实空间前已建立认知框架,真正实现“先理解,再感受”。
永乐宫的尝试,是中国文旅产业深度转型的缩影。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文化体验的需求从“看过”转向“懂得”,从“拍照”转向“共情”。
敦煌的“数字藏经洞”、故宫的“紫禁城600年”VR展、良渚的“古城复原”AR导览……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开始“活化”。永乐宫的实践证明,技术不是炫技,而是降低文化理解门槛的工具,它让深奥的宗教艺术、复杂的建筑语言、遥远的历史叙事,变得可接近、可互动、可记忆。
文化传承的数字未来
2025年10月3日至5日,舞剧《永乐未央》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观众在观演前可体验同源AR内容。作为永乐未央舞剧的投资方,芮城县永乐文化旅游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波表示:“这一联动,标志着‘数字永乐宫’已从单一导览,走向跨媒介的文化传播系统,不再局限于景区围墙之内,而是通过演出、展览、教育课程等形式,嵌入当代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中小文旅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无需巨额投入,通过“扫描+建模+轻量化AR应用”,许多冷门但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也能获得“破圈”机会。
永乐宫曾因水库建设而搬迁,是物理空间的“重生”;今天,它在数字世界中再次“迁徙”,是文化生命的“永生”。从1966年的砖石搬运,到2025年的数据流转,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守护文明的初心。
来源:中国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