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流量与实力交织的娱乐圈,能否获得观众长久认可,最终取决于作品与品格的双重沉淀。关晓彤的演艺之路,恰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 —— 从四岁初登荧幕的童星,到被贴上 “国民闺女” 标签的青年演员,再到如今成功演绎人民艺术家秦怡、获央媒肯定的实力派,她用持续的突破打破
在流量与实力交织的娱乐圈,能否获得观众长久认可,最终取决于作品与品格的双重沉淀。关晓彤的演艺之路,恰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 —— 从四岁初登荧幕的童星,到被贴上 “国民闺女” 标签的青年演员,再到如今成功演绎人民艺术家秦怡、获央媒肯定的实力派,她用持续的突破打破外界质疑,也让大众看到新生代演员应有的成长轨迹。尤其是近期对秦怡角色的诠释,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揭开了这位 “京圈格格” 褪去青涩、独当一面的真实处境。
演绎秦怡: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致敬
当关晓彤接到扮演秦怡的邀约时,业内与观众的期待中夹杂着担忧。秦怡作为中国影坛的传奇人物,从艺近百年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她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骨,对任何演员而言都是极高的挑战。彼时的关晓彤,虽已通过《小巷人家》摆脱部分 “稚气” 标签,但要诠释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仍需跨越巨大的年龄与阅历鸿沟。
为了贴近角色,关晓彤开启了一段近乎 “沉浸式” 的准备。她首先联系到国家话剧院与上海电影博物馆,借阅了秦怡从 1940 年代至今的舞台演出录像、电影片段,以及 12 篇未公开的口述历史手稿。这些资料被她按 “艺术生涯”“人生困境”“精神追求” 三个维度整理成四本笔记,每页边缘都布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在秦怡 1951 年拍摄《女篮五号》的片场记录旁,她写下 “眼神要柔,但有韧劲,像在球场上不放弃的运动员”;看到秦怡晚年照料患病儿子仍坚持拍戏的采访时,她用荧光笔划出 “痛苦藏在心里,镜头前永远给观众温暖”,并在下方标注 “情绪收着演,靠微表情传递重量”。
除了文字与影像资料,关晓彤还特意前往秦怡曾工作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在那间保留着老式胶片放映机的办公室里,她触摸着秦怡当年用过的剧本夹 —— 皮质封面已磨损出毛边,内侧贴着泛黄的便签,上面是秦怡对台词的修改痕迹。工作人员回忆,关晓彤当时站在窗前沉默了许久,后来她在采访中提到,那一刻 “仿佛能感受到秦怡前辈在这里思考角色的状态,那种对艺术的敬畏心,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正式拍摄时,关晓彤对细节的把控近乎严苛。秦怡晚年因身体原因行走略缓,她便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步伐,确保每一步的幅度与速度都贴合人物年龄;秦怡说话时习惯微微侧头倾听,她就刻意调整自己的体态,哪怕镜头只拍侧脸也不松懈。有一场戏是秦怡回忆早年演出经历,需要展现从微笑到眼眶泛红的情绪转变,关晓彤反复拍摄了 8 次 —— 前几次她觉得 “眼泪太急,不像秦怡前辈的克制”,直到第 8 次,她先深吸一口气,嘴角慢慢扬起,再让眼泪缓慢浸润眼眶却不落下,这种细腻的处理最终获得导演与秦怡家人的认可。
作品播出后,观众评价呈现两极:有人认为关晓彤 “抓住了秦怡年轻时的灵气,眼神里有相似的清澈”;也有人觉得 “她多了一丝新生代的鲜活,与秦怡的沉静不完全相同”。正当讨论发酵时,央广网发布了一段关晓彤准备角色的幕后视频,镜头里的她坐在堆满资料的书桌前,手指划过秦怡的照片,轻声说 “我不敢说演得有多好,但我尽了最大努力去懂她”。这段视频让大众看到她背后的付出,也让 “关晓彤长大了” 成为热议话题 —— 央媒在报道中明确提到,“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人衬托的‘闺女’,而是能独自扛起厚重角色的演员”,这份肯定,在新生代演员中并不常见。
从 “国民闺女” 到独当一面:标签下的成长与突围
“国民闺女” 这个标签,对关晓彤而言曾是荣誉,也是束缚。2014 年,18 岁的她在《大丈夫》中饰演王志文的女儿欧阳淼淼,剧中的她既有着青春期少女的叛逆,又在父母感情出现问题时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懂事 —— 有一场戏是欧阳淼淼与父亲争吵后,躲在房间里偷偷给母亲打电话,她把声音压得很低,眼泪掉在手机屏幕上却不敢哭出声,这种 “外强中干” 的细腻表演,让观众瞬间记住了这个 “接地气的北京姑娘”。
随后的《一仆二主》,关晓彤饰演的杨树苗更是将 “国民闺女” 的形象推向高峰。剧中杨树苗是个热爱时尚、有点小任性的高中生,却在父亲遇到感情难题时,主动充当 “情感顾问”。有一场戏是她帮父亲挑选礼物,在商场里拿着两条领带反复对比,嘴里念叨着 “这条太老气,我爸穿西装得显年轻点”,语气里的嫌弃与关心交织,完全还原了现实中女儿对父亲的 “吐槽式关爱”。这部剧播出后,“关晓彤” 与 “国民闺女” 几乎成了绑定词汇,街头巷尾的长辈看到她的海报,都会笑着说 “这不是那个懂事的小姑娘嘛”。
对当时的关晓彤而言,这个标签是观众的认可,让她在同龄演员中快速脱颖而出。但随着年龄增长,标签带来的限制逐渐显现 —— 来找她的剧本,大多是 “女儿”“学生” 类角色,哪怕是都市剧,也总围绕 “家庭关系” 展开。2023 年播出的《小巷人家》,虽被称为年度爆款,关晓彤在剧中饰演的黄玲,依然是 “在父母与爱人之间周旋的女儿”,尽管她的表演已褪去早年的青涩,加入更多对角色内心的挖掘,但观众仍会下意识说 “还是熟悉的‘闺女’感觉”。
为了突破这个标签,关晓彤做过不少尝试。她曾接拍古装剧《凤囚凰》,饰演性格复杂的山阴公主刘楚玉,尝试权谋与爱情交织的角色;也在电影《影》中客串少年青萍,用简短的戏份展现角色的刚烈。但这些尝试要么因剧情争议未能达到预期,要么因戏份过少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在一次私下交流中提到,“有时候会很着急,怕大家永远觉得我只能演小姑娘,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迈出那一步”。
而演绎秦怡的经历,成了她突破标签的关键。这个角色既需要展现秦怡年轻时的灵动,又要刻画她中年面对困境的坚韧,还要还原晚年的平和 —— 跨度近 70 年的人生,让关晓彤有机会在一个角色里展现不同年龄段的状态。拍摄秦怡中年照料患病家人的戏份时,她刻意收敛了以往 “外放” 的表演方式,更多用眼神与肢体细节传递情绪:给 “家人” 喂药时,手指会轻轻托住对方的下巴;深夜坐在床边时,背会微微佝偻,却仍保持着挺直的脖颈。这种细腻的处理,让观众看到她不再是 “只会演叛逆少女” 的演员,而是能驾驭复杂情感与厚重角色的实力派。
鹿晗的选择:爱情背后的品质认可
关晓彤与鹿晗的恋情,自 2017 年 10 月 8 日官宣以来,始终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当时鹿晗在微博发布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女朋友 @关晓彤”,配图是两人的亲密合影。这条微博发布后,仅 10 分钟转发量突破 50 万,微博服务器出现近 20 分钟的卡顿,相关话题 #鹿晗关晓彤恋情# 阅读量当天突破 100 亿,无数粉丝因无法接受偶像恋爱而选择脱粉。
彼时的两人,正处于事业上升期:鹿晗作为顶流偶像,手握多个商业代言与影视资源,粉丝群体以年轻女性为主;关晓彤则凭借 “国民闺女” 的热度,刚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邀约不断。按照娱乐圈常规逻辑,此时隐藏恋情、转入地下,是保护事业的最佳选择 —— 既能避免粉丝流失,也不会影响品牌合作。但鹿晗却选择公开,这一行为在当时引发热议,甚至有媒体质疑 “是否过于冲动”。
如今回望,这份 “冲动” 背后,藏着对关晓彤品质的认可。抛开外界津津乐道的 “逆天长腿” 与高颜值,鹿晗曾在采访中隐晦提到,“欣赏她的认真,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这种认真,在关晓彤的演艺生涯中随处可见:拍摄《九州・天空城》时,为了完成一场吊威亚的打戏,她反复练习动作,哪怕腰部被威亚绳勒出红痕也不喊停;录制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时,为了准确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她提前一周背诵资料,甚至向历史老师请教细节。
两人恋情稳定多年,虽极少公开互动,但从一些细节中仍能看到彼此的支持。关晓彤拍摄秦怡相关作品期间,鹿晗曾低调前往剧组探班,手里提着她爱吃的北京老字号点心,没有惊动任何媒体;鹿晗举办线上演唱会时,关晓彤在社交平台悄悄转发支持,配文 “加油”。这种不炒作、重实质的相处模式,也与关晓彤的性格相符 —— 她从不将私生活作为话题,哪怕被媒体追问感情问题,也只淡淡回应 “谢谢关心,我们挺好的”,将更多精力放在作品上。
外界曾有声音认为 “关晓彤配不上鹿晗”,但随着她的不断成长,这种声音逐渐消失。尤其是在演绎秦怡获得认可后,更多人意识到,鹿晗当年的选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看中了关晓彤身上的潜力与韧性 —— 她不是依附于他人的 “流量附属品”,而是能凭借自身努力在演艺圈站稳脚跟的独立个体。正如有观众评论,“他们的爱情,不是偶像与粉丝的童话,而是两个努力的人互相陪伴的成长故事”。
学霸底色与童星起点:扎实的艺术根基
关晓彤的艺术天赋,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显现。她出生于艺术世家,祖父关学曾是著名的北京琴书艺术家,父亲关少曾也是影视演员。四岁那年,父亲带她去剧组探班,恰逢一个儿童角色临时缺演员,导演见她大眼睛、口齿伶俐,便让她试镜 —— 那段戏份是饰演一个迷路的小女孩,关晓彤没有丝毫怯场,按照导演要求完成了哭戏与台词,虽然只有短短 30 秒,却让导演记住了这个 “有灵气的孩子”。
这次经历开启了她的童星生涯。从《烟海浮沉》中懵懂的小女孩,到《无极》里天真烂漫的小倾城,关晓彤的童年几乎是在片场度过的。拍摄《无极》时,她只有六岁,需要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拍摄外景,手指冻得通红却从不哭闹。导演陈凯歌后来回忆,“小倾城有一场奔跑的戏,她跑了十几遍,每次都尽全力,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这种敬业劲儿,很多成年演员都比不上”。
尽管常年拍戏,关晓彤从未放松学业。她的母亲是教师,从小就给她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 —— 哪怕在剧组,每天也要保证两小时的学习时间。拍摄《一仆二主》期间,正值她备战中考,剧组特意为她安排了单独的休息室,里面摆放着课本与习题册。她利用拍摄间隙背英语单词,晚上收工后还会通过视频向老师请教数学难题。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后来的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2016 年的高考,让关晓彤 “学霸” 的标签深入人心。当时她既要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课考试,又要备战文化课,时间格外紧张。专业课考试中,她在 “表演” 环节演绎了一段家庭矛盾的片段,从委屈到爆发再到和解,情绪转换自然流畅,最终以 90.4 分的成绩获得专业课第一名;文化课复习阶段,她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早上 6 点起床背古诗文,上午复习数学与英语,下午专攻文综,晚上则整理错题。高考成绩公布时,她以 552 分的文化课成绩远超当年艺术类本科线(348 分),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 “双料状元”。
进入大学后,关晓彤依然保持着对学习的敬畏。她从不因 “明星身份” 缺课,每次上课都会提前十分钟到达教室,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笔记。专业课老师曾评价她,“关晓彤是班里最会提问的学生,她不满足于表面的表演技巧,还会追问角色的心理逻辑,这种钻研精神很难得”。这种扎实的文化与专业功底,成为她后来突破角色的重要支撑 —— 无论是理解秦怡的人生经历,还是诠释不同年代的角色,都能从历史背景与人性角度出发,让表演更具深度。
流量时代的清醒:演员的核心价值回归
在资本推动流量的娱乐圈,不少新生代演员依托资源优势频繁曝光,却忽视了演技的打磨,导致 “演技尴尬”“角色同质化” 等问题频发。关晓彤的成长轨迹,恰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不依赖炒作,不追逐短期热度,而是以作品为核心,用持续的进步赢得认可。
早年的关晓彤,也曾面临 “演技争议”。有人批评她 “只会演叛逆少女”,表情与动作略显夸张;也有人质疑她 “靠家庭背景获得资源”。面对这些声音,她没有选择用公关手段辩解,而是默默沉淀。拍摄《小巷人家》时,她为了饰演好 1980 年代的工厂女工黄玲,特意去请教母亲当年的生活细节,学习织毛衣、用缝纫机,甚至去工厂体验流水线工作,观察女工们的说话语气与肢体动作。剧中有一场黄玲得知丈夫下岗后独自落泪的戏,她没有选择大哭,而是靠颤抖的肩膀与泛红的眼眶传递情绪,这种克制的表演让观众看到她的进步,也让 “关晓彤演技提升” 登上热搜。
她对 “演员” 身份的认知,始终保持清醒。出道至今,关晓彤极少参加纯娱乐化的综艺,更多选择《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 —— 在《国家宝藏》中,她化身 “文物守护者”,用故事化的语言讲述曾侯乙编钟的历史;在《经典咏流传》里,她用京剧唱腔演绎《定军山》,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她曾说,“综艺是让观众了解我的窗口,但不能成为主业,演员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这种清醒,还体现在对商业合作的选择上。与部分明星频繁接代言不同,关晓彤的商业合作多集中在国民品牌与正能量领域,且始终以 “不影响作品创作” 为前提。她曾拒绝过一个高薪的游戏代言,理由是 “自己不玩游戏,无法真实推荐给观众”;接下公益项目时,她会亲自参与活动 —— 在 “乡村教育支持计划” 中,她前往云南山区小学支教,给孩子们上表演课,陪他们做游戏,这些经历也成为她后来演绎 “教师” 类角色的素材。
如今的关晓彤,仍在继续突破。她的待播作品中,既有聚焦女性成长的都市剧,也有讲述革命历史的正剧,角色类型与以往相比更加多元。在一次拍摄间隙,记者拍到她坐在片场角落,手里拿着剧本反复琢磨台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脸上没有丝毫浮躁。正如她在演绎秦怡时所传递的精神 —— 演员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热度,而在于长久的坚持与沉淀,在于用角色打动观众,用品格赢得尊重。
来源:濮达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