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社区做心理咨询这些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发现大家对负面情绪的感知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就拿办公室场景来说,领导在会上稍微语气重点批评工作,有的人可能就当时不开心一下,过会儿就抛到脑后了;但有的人却一整天都萎靡不振,心里反复琢磨领导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家庭里也
我在社区做心理咨询这些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发现大家对负面情绪的感知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就拿办公室场景来说,领导在会上稍微语气重点批评工作,有的人可能就当时不开心一下,过会儿就抛到脑后了;但有的人却一整天都萎靡不振,心里反复琢磨领导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家庭里也是如此,父母偶尔大声说句话,有些孩子很快就不在意了,可有些孩子却会一直焦虑,担心父母感情出问题。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感知差异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番。
我发现,负面情绪感知能力不同,生理基础是一个重要因素。大脑里有个叫杏仁核的部位,它就像我们情绪的“小管家”。有些人的杏仁核活跃度特别高,对负面情绪信号的捕捉就像灵敏的“情绪雷达”,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察觉到。而且他们的神经传导系统也更敏锐,能快速把负面情绪信息传递到大脑。这就好比有些人天生听力好,周围细微声音都能听见,他们对负面情绪的感知也更灵敏。
既然说到了生理基础的影响,那后天的成长环境对这种能力的塑造也不容小觑。如果一个人童年经常处在情绪冲突的环境中,比如父母经常吵架。为了自我保护,他会像警惕的小卫士,自动去扫描周围的负面信号。这种生存本能成年后也会延续,让他对负面情绪格外敏感。我有个来访者,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好,家里三天两头闹矛盾。长大后,他和别人交往时,对方语气稍微不对,他就会紧张,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除了生理和环境因素,性格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负面情绪感知能力。有些共情型人格的人,特别容易站在别人角度感受情绪。别人开心,他们跟着开心;别人难过,他们也会受影响。他们就像海绵,主动吸收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在社交场合,他们能很好地理解他人感受,这是优点,但也更容易被别人的负面情绪影响。
负面情绪感知能力强,其实是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看,在社交中,这类人就像贴心小棉袄,能敏锐察觉别人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容易和人建立良好关系。在团队合作里,他们也能更好协调大家情绪,提高团队凝聚力。
不过呢,这种能力也有消极的一面。过度敏感会让他们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就像没有“心灵护盾”,很容易被别人的负面情绪“击中”。他们可能因为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就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长期如此,会让他们身心疲惫,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像抑郁症、焦虑症等。而且面对负面事件,他们可能反应过度,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既然知道了过度敏感有这些弊端,那我们该怎么应对呢?我有几个实用的小方法可以分享。
第一个方法是写情绪日记。每天晚上花点时间,把当天的情绪变化记下来,包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负面情绪,当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写日记,我们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找到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我有个来访者,通过写情绪日记发现,自己和同事讨论工作,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时就会生气。后来他意识到是自己太在意别人评价,开始尝试调整心态。
第二个方法是注意力转移训练。当察觉到自己陷入负面情绪时,试着把注意力从上面转移开。可以去做喜欢的事,像看电影、听音乐、运动等。我自己心情不好时,就会去跑步,跑着跑着,负面情绪好像就随着汗水流走了。
最后一个方法是建立情绪边界。我们要明白,别人的情绪是别人的,没必要为其负责。当别人传递负面情绪时,要学会拒绝,不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可以和对方保持距离,或者直接表达感受。就像前面提到的共情型来访者,我教他在别人倾诉负面情绪时,先照顾好自己情绪,再去帮助别人。慢慢地,他不再那么容易被别人情绪淹没了。
负面情绪感知能力的差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发挥其优势,同时学会应对负面影响。希望这些方法能对大家有帮助。
选择图片插入第一段末尾,因为图片描述中提到“画面展示了一面墙上布满了各种表情符号图案,有积极和消极情绪,表达了情绪的多样性以及生活中不同情绪状态的交织”,与正文第一段中描述的人们对负面情绪感知能力的差异以及生活中不同人面对负面情绪的不同反应相契合,能够通过视觉形式辅助表达正文内容中关于情绪差异的核心观点。来源:崔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