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红学|方孟式笔下“斑竹”与元妃相关场景“竹意象”情的呼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2:19 1

摘要:方孟式将“斑竹”视为“忠贞悲情”的核心符号,频繁融入诗作与精神表达;《石头记》中,元妃相关场景的“竹意象”虽未直接提“斑竹”,却延续了其“忠贞、悲情”的情感内核,二者以竹为载体,将个人气节与家族情感深度绑定。

———以竹为媒,承载忠贞与悲情

方孟式将“斑竹”视为“忠贞悲情”的核心符号,频繁融入诗作与精神表达;《石头记》中,元妃相关场景的“竹意象”虽未直接提“斑竹”,却延续了其“忠贞、悲情”的情感内核,二者以竹为载体,将个人气节与家族情感深度绑定。

一、意象本源:从“湘妃斑竹”到“潇湘竹影”的忠贞承袭

方孟式笔下的“斑竹”,直接源自“娥皇女英哭舜成斑”的典故,核心是“忠贞殉情”的象征。她在《南漱玉泉》写“空阶鸣木叶,为恨隔云烟”,在《舜泉》提“潇潇湘水竹,时拂玉阑干”,均以斑竹呼应湘妃“为舜殉情”的传说,暗喻自身对“忠贞”的追求——最终她“赴水殉国”,活成了“当代舜妃”,斑竹也成为她“忠贞气节”的精神图腾。

而元妃相关场景的“竹意象”,虽以“潇湘馆竹影”为载体,却与斑竹的“忠贞”内核一脉相承。潇湘馆是元妃省亲时重点驻足的场所,馆内“千百竿翠竹遮映”,且元妃对“潇湘”二字未置可否,实则默认了其背后的湘妃典故。更关键的是,潇湘馆后来成为黛玉居所,而黛玉的“绛珠还泪”本质是湘妃“斑竹泣泪”的文学重构——元妃对潇湘馆竹景的认可,实则是对“忠贞悲情”意象的接纳,与方孟式借斑竹表忠贞的逻辑完全一致,均以竹关联“生死相随、忠贞不渝”的情感。

二、情感基调:从“斑竹含恨”到“竹影含愁”的悲情共鸣

方孟式笔下的斑竹,始终萦绕“悲情”基调。她在《题竹图》诗中写道“竹斑点点泪,风过亦含愁”,将斑竹的“斑点”直接视为“泪痕”,暗合自身对家国破碎、丈夫殉国的悲痛;其殉节前常对竹自语,方以智在《忆姑言行》中提及“姑每见竹,必驻足良久,叹曰‘竹有节,人当如是’”,此处的“竹节”既指物理特性,也暗喻“宁为玉碎”的悲情气节——斑竹成为她宣泄悲情、坚守气节的情感出口。

元妃相关场景的“竹意象”,同样透着“悲情”底色。元妃省亲至潇湘馆时,“翠竹夹路,苍苔满地”,景虽清幽却显寂寥,她见此景“默然片刻,轻叹一声”,未言明愁绪却难掩落寞;而潇湘馆的竹影在后续情节中,始终与“黛玉的悲情”绑定,间接呼应元妃“省亲落泪”的情绪——这种“竹影含愁”的氛围,与方孟式“斑竹含恨”的悲情基调高度契合,均以竹的“清冷、坚韧”烘托“隐忍不发的悲痛”,让悲情有了具象的景观承载。

三、精神传递:从“竹节喻志”到“竹景传情”的气节延续

方孟式借斑竹传递“气节”,元妃则借竹意象传递“家族情感”,二者均让竹成为精神的“隐性传递者”。方孟式以“竹有节”喻“人有气节”,将斑竹的“坚韧不屈”融入家族教育,她曾教侄儿方以智“画竹先画节,做人先立骨”,让斑竹成为家族“忠贞气节”的传承符号;而元妃面对潇湘馆的竹景,虽未直言“气节”,却通过“认可竹景”传递了对“家族精神”的坚守——她叮嘱家族“不可奢华”“留心正经书文”,本质与“竹节坚韧、不事张扬”的特质相通,均是对“低调坚韧、坚守本心”精神的传递。

二者对“竹意象”的情感绑定,本质是“同一精神内核”的不同表达:方孟式以“斑竹”直白表忠贞悲情,元妃以“潇湘竹影”隐晦承精神,均让竹脱离了“普通植物”的属性,成为承载个人气节、家族情感的文化符号,进一步印证元妃形象对大方孟式原型的精神承袭。

来源:看见身边的阳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