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代表我们的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12:07 4

摘要:2025年是中孟建交50周年、“中孟人文交流年”、“中越人文交流年”及“中柬旅游年”,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彩云追月・睦邻情深”——2025年中秋文化走进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系列活动先后精彩上演。

中秋系列活动走进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月亮代表我们的心

“‘月’来越好 中秋欢聚日”主题市集现场。记者 王韵雅 摄

越南舞蹈《故乡的渡口》记者 王韵雅 摄

“‘月’来越好 中秋欢聚日”主题市集展出的越南传统月饼记者 王韵雅 摄

“月亮代表我的心”滇柬中秋灯会市集现场展示柬埔寨传统首饰。记者 李吒 摄

“皓月如‘孟’”中秋欢聚日舞蹈表演。供图

柬埔寨金边“彩云追月·睦邻情深”中秋联谊晚会上的中国古典舞蹈《迦陵频伽》。记者 王韵雅 摄

“月亮代表我的心”滇柬中秋灯会市集现场非遗剪纸摊位饱受青睐。记者 李吒 摄

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暨中柬“锦SHOW丝路”非遗主题日上,柬埔寨椰壳舞演员与云南彝族歌舞演员共舞。记者 王韵雅 摄

“皓月如‘孟’”中秋欢聚日上,嘉宾体验云南非遗。记者 祖红兵 摄

2025年是中孟建交50周年、“中孟人文交流年”、“中越人文交流年”及“中柬旅游年”,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彩云追月・睦邻情深”——2025年中秋文化走进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系列活动先后精彩上演。

欢快的歌舞跳出千里共婵娟的情谊,圆圆的月饼品出万家团圆的甜蜜。天涯共此时,皓月为媒、情感牵线,收获的是跨越国界的温暖共鸣与心灵对话。

大家一起来过节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中国文化,听说有中秋节文化活动在达卡举行,我儿子兴奋极了!”当地时间9月16日至20日,“皓月如‘孟’”中秋欢聚日在孟加拉国达卡举行,曾多次到访中国的孟加拉国医疗行业从业者马萨姆·扎门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参加活动。

马萨姆·扎门的儿子今年13岁,正在学习中文,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到中国深造。他最喜欢现场表演的杂技《变脸》。“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友善的人民,令我心驰神往。”马萨姆·扎门的儿子说。

今年是中孟建交50周年,也是“中孟人文交流年”。月圆中秋,中孟朋友相聚在达卡,欣赏云南特色民族歌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尝美食好茶。大家共叙友谊,共话美好,在欢声笑语中增进相互理解,搭建起一座座跨越山海的心桥。

左手普洱茶,右手鲜花饼,是活动现场许多嘉宾的标准姿势,他们吃一口鲜花饼,抿一口普洱茶,并不时称赞。

孟加拉国《商业标准报》记者雷亚德·侯赛因已不是第一次品尝普洱茶配鲜花饼。今年6月,他受邀到昆明采访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与普洱茶和鲜花饼第一次结缘。他说:“在达卡品尝到了熟悉的味道,也勾起了美好的回忆。”“普洱茶是云南特色茶叶,昆明是一座管理十分现代化的城市,有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活动中,他热情地向周围的朋友介绍云南。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孟加拉国也有很多地方种植茶叶,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孟加拉国独立电视台副总编辑沙明·扎赫迪补充解释道,在孟加拉语里,茶的发音是“cha”,语言上的直译说明孟加拉国茶和中国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人文交流活动是让孟加拉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机会。”孟加拉国教育部全国教育管理学院培训协调员莫斯塔法·卡摩尔首次接触到中国文化。站在竹编展位前,他好奇地向云南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询问竹编的材质及制作工艺。他介绍,孟加拉国也有竹编工艺,希望孟加拉国竹编艺人多与中国艺人交流,提高竹编技艺。“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我们的一些文化现象是相似的。”他感慨道。

“经去过中国的孟加拉人的介绍,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马萨姆·扎门的妻子法哈娜·哈斯娜表示,在达卡过中秋节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希望孟中两国持续深化人文交流,加强友好合作,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更亲。(记者 祖红兵 郭瑶 王靖中)

月亮是座什么桥

中秋节是中越两国的重要节庆。在中国,中秋节是代表团圆喜乐的传统节日;在越南,是儿童安康与家庭团聚的重要佳节。

月亮是座什么桥?大家有美丽而相似的答案。

9月25日,“天涯共此时——彩云追月·睦邻情深”2025年中越中秋文艺晚会在越南国家歌舞剧院举办。借一轮明月,大家感受天涯共此时的美好。

云南怒族音乐人江晓春说,怒族对月亮有敬畏之情,在怒族的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与月亮有关的故事。“我们带着新歌《山谷里的月亮》来到越南河内,以月寄情表达相聚之意。”江晓春说,“我在河内古街体验了当地的市井文化,看到火车街旁吆喝客人的老板、路边喝咖啡的居民,看到人们脸上的笑意便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就像月光,不需要翻译,也能照进每个人心里。”

“‘月’来越好 中秋欢聚日”主题市集上,唐菓子展台前吸引了很多越南观众。唐菓子制作技艺传承人阮智敏说,中越两国民众过中秋节少不了吃月饼、点心这一习俗。“小时候是外婆做中秋月饼给我们吃,等到我长大了成为面点师,变成我做各式月饼和点心给家人朋友们品尝。月亮不仅是一座桥,还是一个圆,让人团圆、事圆满。”

越南面塑艺人邓文后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他指尖翻飞,彩色面团转眼变成提着灯笼的孩童、盛满水果的五果盘,连《西游记》里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都带着越南面塑的柔润质感。“我特意带来这些形象,《西游记》在越南特别受欢迎,老人小孩都熟悉。”邓文后边调整悟空的披风边解释,用两国观众都懂的故事当“语言”,面塑才能更快走进大家心里。他来自越南河内凤翼山罗村,“那里是越南面塑的摇篮,祖辈传下的手艺,我已守了二十多年。”

邓文后说,月亮是座文化桥。为了让这桥更宽,他现在还带着5名学员琢磨新花样,就想让家乡的老手艺走得更远。

越南魔法色彩创始人阮氏友带来的东湖画台灯格外亮眼。“东湖画是越南非遗,把它做成台灯,年轻人更愿意带回家。”她希望这些实用的手作,能顺着月光走进更多中国朋友心里。

丁氏秀英的月饼摊飘着黄油香,她做的月饼模样特别。鱼形压着水波纹,寓意年年有余;龙形刻着祥云纹,象征吉祥安康。“我是家族第三代做月饼的,百年前祖辈就用这些造型祈愿团圆。”她拿起一块龙形月饼,笑着说想让两国食客都尝到这份中秋的甜。

中秋前夕,河内街道上也增设了不少专门卖月饼的临时商铺。即使雨天,仍有不少越南民众骑着摩托车前往购买。河内古街里的中秋氛围也浓烈起来,卖五星灯、嫦娥挂图、鲤鱼灯笼和孩童玩具的店铺门前人多了起来。

在一家纪念品商店,店员裴辉煌指着节日特供的《嫦娥图》说,这款设计深受顾客喜爱。“我们的纪念品由越南年轻艺术家创作。如果月亮是座桥,那对我们来说,是一座‘艺术之桥’。”他介绍,“这幅画里的嫦娥,不在月宫,而在月圆之夜的越南冰茶摊喝茶。我们用这样的创意,把年轻人的艺术表达与传统节日连接起来,让文化在更多想象中相遇。”(记者 李玲 陈晨 王欢)

两颗星彼此照耀

在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夜色中,灯光柔和地洒落在蜿蜒的中柬文化走廊上。暹粒省文化艺术厅厅长穆恩索皮弯腰调整着一件精美的柬埔寨传统服饰的摆放角度。他身后不远处,是上百张展示中国云南与柬埔寨各地非遗的图片。眼前,一件件精美的吴哥石雕、柬埔寨传统服饰与云南彝族刺绣并列陈列,仿佛在无声对话。这是“茶和天下”·雅集暨中柬“锦SHOW丝路”非遗主题日的布展现场,穆恩索皮带领团队为9月27日盛会举办做最后的准备。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4年8月6日,中柬文化走廊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游云南 看吴哥”这一主题宣传语如春风拂过世界各国旅客的耳畔。作为推动者之一,穆恩索皮深知这不仅是一句旅游宣传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承诺。

“暹粒和云南就像两颗星,彼此照耀。”穆恩索皮常这样说。在他眼中,两颗星并不遥远,因为每一次展览、每一场活动、每一件展品的相遇,都让这两颗星的光芒更加真切可触。

9月27日,“茶和天下”·雅集暨中柬“锦SHOW丝路”非遗主题日活动成功举办。“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心灵的相遇。”穆恩索皮站在人群中,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他看着旅客们或是驻足于展位前问个不停,或是抬起相机记录下演员们优美的舞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暹粒和云南正努力通过文化的纽带,将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温柔连接。

这场活动的筹备过程并不轻松。作为主办方之一,穆恩索皮从策划之初便投入很多心力。“我们展示的不只是技艺,更是生活方式,是民族的记忆。”他说。每一次主题展,都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兼顾国际审美。图片与实物如何取舍?他多次走访当地的手工艺市场,与匠人交谈,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他也多次与云南方面线上沟通,反复确认展品内容与布展方案。

活动前夕,一支来自云南的代表团到访暹粒,穆恩索皮带着代表团成员走过中柬文化走廊,介绍起每一件展品如数家珍。他说:“暹粒和云南虽相隔千里,却在艺术中找到了共鸣。”代表团成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这不仅是展览,更是一场文明的对话。

自中柬文化走廊启用以来,已吸引超百万国际旅客关注与参与。从“世界遗产面对面 文明互鉴手拉手”到“祥牛遇上灵蛇:滇柬奇妙文物秀”,再到昆明1903创意市集的落地,每一次活动都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游云南 看吴哥”早已超越了一般旅游宣传的意涵。在穆恩索皮心中,它已升华为一种信念:文化无界,唯有彼此倾听与理解,才能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而云南,就如同一颗与暹粒遥相辉映的星辰——两地虽隔山越海,却在文明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彼此照亮。(记者 李吒 张若谷)

亮点

中柬文化走廊上新啦

“茶和天下”·雅集暨中柬“锦SHOW丝路”非遗主题日活动现场,近百幅展现云南多彩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与数百件非遗珍品齐聚航站楼。扎染的蓝白韵律、彝绣的繁复式样、手工造纸的质朴纹理与柬埔寨传统纺织技艺并肩陈列,将两国的文化脉络编织于同一时空。

“这是柬埔寨的传统服饰吗?”印度游客尚蒂站在展出的服装旁,让同行好友给自己拍照留念,“金光闪闪的,很精美。很多印度人都喜欢金色的东西。”云南彝族福包、小粒咖啡、咖啡豆手链也成了此次展览中的明星。来自澳大利亚的詹姆斯夫妇脖子上挂着4个彝族福包,要送给家里的4个孙女,“我们曾多次到过中国,也去过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等地,我的公司曾经长期和中国公司合作。期待有机会能再踏上那片土地。”詹姆斯说。

另一端的彝绣饰品展位上,来自西班牙的旅客们围着彝绣银戒和耳环争相购买。“我想给我妹妹买一个戒指。这只蝴蝶真漂亮,翅膀还是双色的。”西班牙游客特蕾莎拿着心仪的戒指说。“这些咖啡在风味上有什么区别?我可以带回去尝尝吗?”波兰游客玛格达莱娜问道。得知咖啡来自中国云南,她表示听说过这个地方,计划明年亲自前往。现场发放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宣传册,为外国游客“说走就走的中国之旅”提供便利。墨西哥旅游团领队玛利亚说:“从南美洲到亚洲的旅程相当遥远,但我们已经多次组织前往中国的团队,大家都非常喜欢,我非常看好中国游市场。”

活动当天,机场国际出发核心区成为游客驻足流连的核心打卡点,非遗不再是静置于展柜中的遥远符号,游客们沉浸于技艺背后的文化叙事,感知不同文明如何在指尖相遇、在对话中生长。

中柬文化走廊不只是滇柬人文交流的平台,也日益得到中国其他省市的关注。本次在走廊同步亮相的还有四川三星堆图片特展。以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纵目人像等重磅文物图像,构筑起一条通往古蜀文明的时间隧道。“我去年去过三星堆,”巴西旅客朱丽安娜说,“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这些‘外星人’一样的图片。让我想起了自己被青铜大立人震撼到的瞬间。”

人潮涌动之时,中柬两国舞者身着传统服饰,以灵动快闪舞动丝路风情。柬埔寨椰壳舞律动轻快、云南彝族舞蹈马缨花热情澎湃、佤族甩发舞生命力十足,国际旅客纷纷驻足,录像留念。德国游客埃里克表示,佤族舞蹈颠覆了他之前对中国的认知,“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多的民族,以后一定要去看一看。”(记者 王韵雅 张若谷)

观察

月圆中秋 心联孟越柬

聂志宏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此过程中,云南媒体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主阵地和国际传播的试验田。2025年中秋节之际,云南媒体分别赴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策划落地特色中秋活动,围绕“月圆中秋・心联孟越柬”主题,把中秋佳节成功打造成为三国“心联通”的桥梁。

今年正值中孟建交50周年、“中孟人文交流年”、“中越人文交流年”和“中柬旅游年”,“皓月如‘孟’”中秋欢聚日活动和“港口之夜”孟加拉国青年云咖会的举办是中孟友谊和“中孟人文交流年”最真实、生动的体现,通过两国青年相知相亲传承两国传统友谊,为双方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中越以中秋为媒、以文化为桥,通过举办“天涯共此时——彩云追月・睦邻情深”中秋文艺晚会和“‘月’来越好 中秋欢聚日”主题市集来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与信任,把中秋活动打造成为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两国人民心灵的对话;同期,在柬埔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国庆招待会、“茶和天下”·雅集活动、“茶和天下”·雅集暨中柬“锦SHOW丝路”非遗主题日活动、“彩云追月·睦邻情深”中秋联谊晚会等一系列中秋活动,不仅开创了两国旅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新局面,还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的贡献。

追溯历史,云南与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三国颇具文化渊源,既有历史通道的“畅通合作”,也有民族、宗教与乐器的“一脉相承”。正如云南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经吉大港,用滇产的铜器和药材换回孟加拉国的珍珠和棉布,至今孟加拉国驻昆总领事仍把这段“云南人首开友谊”写进国庆致辞;还有云南中西部本是“原生铜鼓核心区”,东山文化铜鼓在此出现,是百越文化共同记忆,越南岱族青年也同样爱敲青铜鼓,鼓面纹路与云南东山文化铜鼓几乎“复制粘贴”;再有吴哥窟回廊,阿普萨拉舞者脚踩铜钹、手击象脚鼓,乐师所用傣镲、象脚鼓与西双版纳节庆现场一模一样。

“点燃灯火,传递月饼,举杯邀月,中孟越柬情谊绵。”2025年在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成功举办的中秋活动,以中秋为钥,以共通文化与旅游为弦,更以“爱心行”这样的生命工程为基,奏响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动人旋律。此时此刻,中秋已不只是“海上生明月”的传统节日,而是一条连通“情感丝绸之路”的空中走廊。

中孟越柬四国以月为媒、以节为桥,用一场民心相通的“中秋秀”,把“铁杆情谊”从官方文件谱写进人民的日常生活。游客们不必在意文化差异,只需在熟悉的节日氛围里共同举杯、赏月、交友,由此完成一次“心联通”的跨境旅行。当航班起降成为文化走廊的节日常态,四国的“民心之桥”也在文化共鸣和温暖情谊中愈发通畅。至此,这场以中秋佳节为纽带的文明对话,不仅点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跨文化合作的新范式。期待下一轮圆月升起时,更多的游客可以循着月光轨迹而来,把多种多样的“情感丝绸之路”故事继续写进南亚东南亚,写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辽阔长空。【作者系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讲师】

声音

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国际合作局局长阮芳:

中秋前夕,越中联手举办“天涯共此时——彩云追月·睦邻情深”2025年中越中秋文艺晚会以及“‘月’来越好 中秋欢聚日”主题市集,活动是两国人文交流年中体现两国人民友谊、共享文化价值与情感纽带的生动象征。

中方十分重视保护越南领袖相关的革命遗迹,这是发展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的重要基础,其中“探访胡伯伯的云南足迹”主题探访正吸引众多越南青年和民众参与。中方致力于开发双边新型文旅产品,加强宣传推介,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互派艺术团体演出,建立年度青年交流机制,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越中命运共同体建设。

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越南资深翻译家吴彩琼(越侨):

“金勾勾,银勾勾,我的东西给你吃,你的东西给我吃……”我从小在云南长大,喝中国的水,吃中国的饭,对中国,特别是云南有特殊的感情,这些小时候的童谣,我至今记忆犹新。直到十八岁,我怀揣着家国使命,返回越南参加抗美救国战争。

回到越南后,我被派往莱州省,担任中国援越专家的翻译工作。后来,我进入越南外文出版社(今世界出版社)担任中文编译直至退休。我投身翻译工作大半辈子,将很多中国影视剧作品、文学作品介绍给越南观众。《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市井百态、《情满珠江》中的时代浪潮、《孽债》里的悲欢离合,这些作品经翻译后在越南掀起热潮,成为无数越南人了解中国的窗口。

如今,越滇之间的人文交流、旅游合作日益密切,两地人民的心也越走越近。百闻不如一见,我真心希望更多越南朋友能背起行囊,踏上云南的土地:去感受丽江古城的柔软时光,去品味过桥米线的鲜香醇厚,去触摸大理洱海的粼粼波光,亲身体验那风情万千的云南生活。

柬埔寨国王高级顾问、柬埔寨第七届王国政府顾问、柬中友好协会主席艾森沃:

作为中国的铁杆朋友,柬埔寨积极参与构建新时代全天候柬中命运共同体,双方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务实合作加快推进,人文交流蓬勃开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自2013年以来,柬中友好协会一直支持并与中方开展合作,在柬埔寨金边市及多个省份开展“光明行”项目,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扩展至柬埔寨全国。

“彩云追月 睦邻情深”不仅是此次2025年柬中中秋跨国晚会的主题,更是柬中特别是柬滇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的生动体现。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秘书长杨博:

纳西族东巴文太有趣了,每个字都像一幅画!有机会一定要去云南看看,了解这些古老而神秘文字背后的故事,以及使用这些文字的纳西族人的生活。

我要把这张写有“身体健康”的东巴文书签放到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上去。我相信,我们对美好向往的心情是一样的,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可以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直抵人心。

柬埔寨旅游协会成员多苏:

希望柬中两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能通过中秋佳节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希望滇柬中秋创意市集这样的活动不断落地扎根,鼓励两国艺术团体、文化学者在节日期间互访,表演传统舞蹈、音乐,让文化交流在节日的欢快氛围中深入人心。

柬埔寨中文导游李顺龙:

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再次喝到云南的普洱茶,很香、很润喉。我更高兴的是在这里见到了来自云南的老朋友。去年6月,我前往云南参加了中国(云南)—柬埔寨“游云南 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昆明满城的鲜花和丽江的皑皑雪山还历历在目。下次,我要带上家人和朋友一起再到云南去。

因为朋友们彼此心相连,情相牵,所以我们才能跨越山海常相见。

柬埔寨朱德奔市场木雕工艺品商户洪坡琳:

希望未来有更多柬中文化交流活动在金边举办,让更多柬埔寨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能更直观地感受中国非遗技艺。也希望柬埔寨的手工艺品被更多中国朋友了解和喜爱。

孟加拉国媒体《新民族》资深记者哈伦·拉希德:

孟加拉国和中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朋友来到达卡就如亲戚到家里串门一样。作为孟加拉国媒体记者,我们应该多报道孟中友谊的新闻,面向孟加拉国受众介绍中国发展经验,为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孟加拉国沙普拉医疗诊断中心医师默罕默德·莫斯塔法·卡玛尔:

我曾在南昌大学学医6年,其间,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真正理解了中国人“家”的文化。如今,我虽生活在达卡,但我十分关心孟中两国交流合作。我愿努力搭建两国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孟加拉国人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

孟加拉国达卡喜来登酒店管事部经理坎达克尔·纳兹姆尔·哈基:

我在酒店行业工作12年,接待过无数中国客人,真切感受到孟中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客人很友好,尊重并愿意了解孟加拉国传统文化。我相信随着两国直航航线的增加,未来两国会有更多人员往来,我们酒店正准备组建中文服务团队,迎接更多中国朋友。

孟加拉国达卡大学中文系学生莎姆·苏娜哈尔:

我曾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其间,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我的中国朋友经常带我品尝各地美食,参观历史古迹,让我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青年是两国友谊的未来,两国青年应该加强交流,增进理解,为两国关系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孟加拉国《今日简讯》负责人阿妮迪塔:

我曾到过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采访了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孟加拉国先心病患儿。报道发布后,引发热烈反响,许多网友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帮助、坦诚对话,这种无隔阂的交流非常珍贵,是两国友好合作的坚实基础。(记者 王欢 沈燕 郭瑶 王靖中 整理)

来源:云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