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晚饭后翻阅收藏的国际辩论集锦时,我不经意间点开了高志凯教授在直播中的一段精彩片段。当他说出那句关于“加州独立”的反问时,我手中的手机都不禁握紧——屏幕里主持人瞬间僵硬的表情,弹幕里满屏的“解气”,都让这段屡看不禁的视频,此刻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晚饭后翻阅收藏的国际辩论集锦时,我不经意间点开了高志凯教授在直播中的一段精彩片段。当他说出那句关于“加州独立”的反问时,我手中的手机都不禁握紧——屏幕里主持人瞬间僵硬的表情,弹幕里满屏的“解气”,都让这段屡看不禁的视频,此刻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场辩论的核心本是台湾问题。美方嘉宾金德芳首先大谈“ 民主自决”,暗中暗示要“尊重意愿”,主持人也随声附和,抛“中国统一会影响西太平洋战略平衡”的论调,试图将话题引向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深知国际舆论套路的人都知道,这是西方惯用的:用抽象概念回避历史事实,用双重标准指责他人。此前,许多中国嘉宾在这种围攻,往往忙于解释历史法理,反而容易陷入对方的节奏,但高志凯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对方滔滔不绝的间隙,他迅速接过话头,没有重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条文——这些对方早已选择性忽略的法律依据,此刻再提及反而显得多余。他话锋一转,脸上带着几分锐利,抛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如果按照你们的逻辑,我如此热爱加州谷,是不是可以给加利福尼亚人提供武器,敦促他们从美联邦中独立出来?”
这句话像一颗精准投掷的逻辑炸弹 ,瞬间让全场陷入沉默。里,主持人的笑容凝固在脸上,张了张嘴却字也说不出来,原本喧的直播间顿时安静了足足三秒。这三秒的沉默中,透露出的是西方话语霸权的崩塌声:他们总是用“自决”“自由”等词汇攻击别人,却从不正视自己境内的类似议题。加州的独立呼声从未停歇,仅记录在案的拆分提案就超过220个,2016年甚至掀起过百万签名的独立请愿热潮,但这些“ 民主细节”,却从未拿到国际舞台上讨论。高志凯恰恰抓住了这一点,用对方的逻辑标准来衡量自己,双标的虚伪性瞬间暴露无遗。
更妙的是后续的交锋。当主持人试图打断发言,声称“不想再卷入历史争论”时,高志凯根本不给对方转移话题,紧接着补了一刀:“你不能说这片领土重要,就否认它是中国的领土。” 随后面对金德芳“ 美国 未同意一个中国”的狡辩,他更是直接戳穿对方的伪装我认为您应当懂英语,请读一读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吧。” 那份构成中美关系基础的文件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述清晰明确,此刻再看金德芳泛红的脸颊,更觉得这场反击痛快淋漓。
翻看评论区时,我发现国内外网友的惊人地一致。 外国网友说“高先生击中了要害”,中国网友则刷屏感叹“这就是学英语的意义”——不是为了鹦鹉学舌,而是能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把道理讲到他们的痛点上。有人说高志凯这是“文科式反击”,这话贴切。他没有拔高音量,没有喊空洞口号,只用一个生活化的类比,就把复杂的国际博弈拆解成了人人能懂的逻辑题。就像他后来处理南海问题时拿旧条约当证据,应对印度边界争议时提出“沿恒河划条线”,本质都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智慧,戳破殖民思维和双重标准的荒谬。
关掉视频时,窗外的月光正好洒在书桌上。我忽然明白,高志凯的“怼人”之所以让人解根本不在于言语有多尖锐,而在于他让我们看到:国际舆论场的交锋,从来不是比谁声音大,而是比谁更占理、更懂逻辑那些被西方掩盖的双重标准,那些被曲解的中国立场,其实只要找对方法,就能被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他并非穿着军装的战士,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上住了底气。而那句关于加州独立 的反问,早已超越了辩论本身,成为撕虚伪双标的一记惊雷,在无数人心里留下了回响。
来源:清新葡萄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