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顾维钧是谁?放在今天,只要一说到中国近代的外交,八成都得绕不开他的名字。这人有点不一样,西装革履的书卷气,骨子里却带着种说不清的狠劲。看电视剧里的顾维钧,尤其是陈道明演的那个,在巴黎和会上的那一场慷慨激昂,后生们都快唱起来了,现实里吗,又是另一回事。顾维钧这个
顾维钧是谁?放在今天,只要一说到中国近代的外交,八成都得绕不开他的名字。这人有点不一样,西装革履的书卷气,骨子里却带着种说不清的狠劲。看电视剧里的顾维钧,尤其是陈道明演的那个,在巴黎和会上的那一场慷慨激昂,后生们都快唱起来了,现实里吗,又是另一回事。顾维钧这个“外交天花板”的人设,怎么就立住了?难道他真有那么神?
想想也是怪事。20世纪中国的外交家,国际社会真正服气的也就是两个人——周恩来和顾维钧。周总理后话不提,顾维钧倒是混过三代政府,清末、北洋、民国,连人都快老化石了。说影响巨大吧,也就这三朝缓慢切换的那些大事小情绕着他转,外交的事儿离不开他就是了。夸他成了习惯,卓越贡献天天挂嘴边,可谁能给个具体数字?有点难。
如果抽象一点分析,他确实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外交面孔。行事有章法,西化的姿态却也摆得实在。他在朋友圈子里算是典型洋派,哥伦比亚大学拿下的法学博士,回来就给袁世凯打工——英文秘书,也只有那会儿的“上等人”能走到这一步。搞来搞去,还当过一回代大总统,这个事儿说出来,嘉定的乡亲们都合不拢嘴。有的人当上总统就要作威作福,顾维钧手里那纸通告可能还没怎么捂热就又换人了。
但说点实话,国际舞台上无论啥身份,谁真在乎中国代表?他虽也跟着代表团去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可那些老外眼里中国就是“陪跑的”,你能说点什么?可转一圈又回到原点。顾维钧也没彻底被冷落,他借山东归属问题跟列强们真吵了起来,舌战群儒不假,惊天动地就夸大了。背后中国一地鸡毛,民意汹涌,顾维钧坐中间,这滋味不好受啊!
不过有议论说,顾维钧当初的压力其实没那么大。你信不信?他在那个会议上只是“成员”,又不是团长,枪口对的也不是他这颗出头鸟。可他偏偏就试着证明自己,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哪怕只是个姿态。这或许就是他的价值——不是拿结果说话的角色,而是过程型争议制造者。如果换成别的人,会有不一样吗?也未见得。
按道理,中国早期的外交官,往往都成了被骂的活靶子,卖国贼的帽子常悬在头顶。谁都不想干。结果顾维钧就没被骂那么惨,他确实算极个别幸存者之一。你说他命好也好,是不是抓住了窗口期,反正别人倒霉的事到他这儿就绕过去了。事实是,他干所有职位都算尽心,北洋、民国哪一次不是认真工作,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他最闪光的时刻呢,还得数他签《联合国宪章》。1945年那年,他带着中国的名头,把笔一挥写了字,这舱位就留给中国了。这种荣光,隔了几十年都没法被抹去。说到底,那天他既是自己出风头,也算为国家打了长远的“广告”。这种场合下,他会不会也有“就这样吧”的松口气?
可奇怪的事也发生了。1948年底,国民党弄出个战犯名单,顾维钧赫然在列。这事怎么看都有点说不通,他不过是个外交官,怎么排那么靠前?后头还是宋美龄和阎锡山这群大佬。有人说,这证明他在国民党内部扎根深,搅局能力强,他要真彻底无害,也不会上全国通缉。其实他自己也不怎么当回事。北洋清理门户那会儿他被通缉过,没两天就过去了。心大?还是见多不怪,他这人不鸵鸟,知道风浪里只有死猪不怕开水烫。
再看他的从业路,基本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到底是真本事还是见风使舵?不好说。你说他“根正苗红”,倒也不是。他入国民党很晚,1942年那次是为了谈贷款,逼不得已才挂名。可加进团队后,就换了张面孔,疯狂维护蒋介石体面,比那些一面骂一面帮忙的知识分子彻底多了,比如胡适,俩人行事风格差太远。
然而,他是不是一个彻底的“忠臣”?这就要打个问号。他再怎么表忠心,也没在国民党倒台前反水,一直进退与蒋同在。这是不是有点死心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坚持原则,不肯随大流倒戈。这难道不是一种高尚?但你不能说没有私心吧,他总得找个依靠。
顾维钧晚年的书写很厉害,一本回忆录,把中国近代外交里的大风浪全写下来了。布满皱褶的手握着笔,记录着过往的风暴。他还当过海牙法庭法官,日子也算过得安稳。1985年11月14日,最后在日记上写了一句——“今天是平静的一天”,然后就安详离去了,这样的结尾,好像有点随意?
顾维钧会不会后悔?没人知道。他自始至终给自己的定位都挺高,谁也左右不了。你说他背叛旧主,那倒没有,这点就让不少统战干部挺遗憾。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毛主席派章含之去请他回国,他一句“我是身列共产党战犯名单的人,就不要见了吧。”这句话,讽刺还是遗憾?还是破罐破摔?又或者只是掩饰心中的那些说不清的委屈。
这样的人物,两党都能瞧得上,不简单。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反正都惦记着他。你要刨根问底说顾维钧有多少“为己”,多少“为国”,其实他活得很坦然,既可以说刚正不阿,也可以说油滑无双。
他这一生,过得真叫“传奇”两个字了。外人羡慕,他走南闯北,见过真正的大世面,乾隆式寿命,几乎没碰过真正的政治大劫。有些人站在不同立场上指责他,说他只爱国,不亲共,这种评价到底算不算持平?也许评价者的尺度自己都没想清。
顾维钧的故事不是一条直线,没有标准答案。如果真要硬分善恶对错,恐怕根本绕不开那复杂的人性与时代脉络。他的选择,有时不够果敢,偶有动摇。有时候倒是坚定得可怕。他到底是民族大义的体现,还是现实利益的权衡?谁也说不准。
这就是顾维钧,穿梭在风雨变幻的大时代,投身于旧体制又能脱身于泥潭。既有幸运的足迹,也有挣扎的阴影。有人说他是幸运者,也有人觉得他活得太累。可他最终还是走完了他想走的那条路,不快也不慢。
如此一来,外交的本质到底是个人抉择还是时代裹挟?顾维钧的回答,藏在岁月的长河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