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面上先交代结果:刑事警察局已经把相关搜证递交给新北地检署,准备侦办。律师黄帝颖认为,馆长的那段直播言论,至少涉入两项罪名,最严重的情形可能面临到十年徒刑。
台面上先交代结果:刑事警察局已经把相关搜证递交给新北地检署,准备侦办。律师黄帝颖认为,馆长的那段直播言论,至少涉入两项罪名,最严重的情形可能面临到十年徒刑。
说白了,事情就是这么开始的:馆长那场直播里,说了句“把赖清德狗头斩下来”,又有“兄弟我等你,真的日夜思啊”这样的字眼。话一出,马上被一些人截取、放大,网友、媒体也开始传播,最后警方介入,刑事警察局负责搜证,证据包已经递到新北地检署,检方接手就是要看要不要进一步侦办。
律师黄帝颖把问题拆成两块来看。他认为馆长的这番话,可能触及到“煽动他人犯罪”的嫌疑,也可能牵涉到恐吓或危害公共安全的部分。按他现在公开讲的法律判断,一旦法院认定属实,量刑区间可能落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律师这样说话比较直白,意思也很明显:这不是说说就算了,话出得严重时,法律会走流程。
馆长自己也在后续的直播里回应了。他说律师已经告诉他,刑事局约了他去做笔录,他会去配合;同时律师也提醒,约谈时有可能发生被羁押的情形,所以他在镜头前交代粉丝和支持者,如果他真的被扣押,希望大家能照顾他的家人。说话之间,他把这事讲得有点无奈,抱怨这些天他的直播被剪接、断章取义,变成了检举的素材,觉得自己被冤枉。馆长还说他过去在直播里是回答网友问题,喊话是为了“在救台湾民众”,并质疑言论自由的界线,问为什么其他政治人物说话没有同样的下场。
政治圈也有人插话。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接受采访时把馆长的风格描述得很直接:粗线条、没太多顾忌,一激动口气会重。但他同时指出,口气重不等于真的动手违法,自己没见过馆长用暴力对待人的证据,反而过去馆长还有被暴力对待的经历。意思是说,讲话风格和真正犯罪是两码事,能不能按法律来定罪,要看证据、看事实。
从技术上讲,这案子关键在几处:一句话怎么说的、说话时的语境、听众是谁、传播到什么程度。直播本来就是即时、原汁原味,但现在被截图、断句、循环播放后,原意可能被改变。法律上会看有没有“教唆”或“煽动”的成分——不是看一句粗口能不能吓到人,而是看这句话是否有明确鼓动、指向具体行为,能否实际导致别人去实施暴力。检警现在手头有影像、文字记录、传播链路等证据,后续会比对原始直播和被剪辑的片段,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程序方面,接下来是检方安排的约谈与笔录。被约谈并不等同于被起诉或被羁押,但若检方评估证据指向明确、且有羁押必要(比如有逃亡、串供或继续煽动风险),就可能移请法院决定是否羁押。也就是说,案子能不能进到审判席上,不只是看一句话刺耳不刺耳,还要看证据能不能把“言语”和“实质行为危险”连起来。
说到底,这件事有两个层面在撞车。一个是直播文化的特点:语言随性、互动强、传播快,一句气话很容易变成放大镜下的新闻素材。另一个是司法的边界:言论自由并非绝对,碰到明显煽动暴力或造成真实危险时,法律会介入。谁对谁错,短时间内不会有统一的口径,得看检方把证据整理成什么样,再交给法官认定。
媒体和网友的反应也会影响事件的走向。被截取的片段、转发的次数、评论区的气氛,都会被当作“传播效果”的佐证。检方在衡量是否起诉或何种罪名时,会考虑这些传播后的后果:有没有人因此去实施或企图实施不法行为、有没有具体威胁对象、是否造成公共安全的实际风险。简单一句话:不是谁骂谁就能上法院,关键在于言论是否跨越了“煽动”那条线。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刑事局已经把搜证交给新北地检署,这些证据會被系统化地整理,下一步是检方约谈、判断是否起诉。是否会进入羁押程序或走向不起诉,不是一两个小时能定下来的。关注这件事的人不少,大家普遍在看两件事——一是法律会如何界定网络直播中的言语;二是司法程序是否能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迅速把事实弄清楚。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