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回村里,就见不少人聚在小卖部聊换届——张婶说"得选个能帮咱们卖苹果的",李叔念叨"要找个不偷懒、能跑事的",连刚从外地回来的小年轻都插话说"最好选个会用手机搞直播的,帮村里多宣传宣传"。
前几天回村里,就见不少人聚在小卖部聊换届——张婶说"得选个能帮咱们卖苹果的",李叔念叨"要找个不偷懒、能跑事的",连刚从外地回来的小年轻都插话说"最好选个会用手机搞直播的,帮村里多宣传宣传"。
村支书换届不是"选个热闹人",是选能带着全村过日子的"领头人"。今年不少地方的换届规则里,都把"干实事、能干事"放在最前面,不是看谁话说得好听、谁熟人多,而是看谁能解决村里的真问题。今天就用大白话说说,换届选村支书,该重点看啥、哪些人更适合当这个"家",帮大家把准方向,选个能让日子越过越实的领头人。
一、选村支书,别被"表面功夫"骗!重点看这3件实在事
不少人选村支书,总习惯看"这人熟不熟""平时热不热情",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真正能帮村里办事的支书,得看他"有没有真本事、能不能干实事、是不是能长久干",这3件事比啥都重要。
1. 先看"能不能解决村里的老问题",别听"画大饼"
村里的问题就那么些:路没修通、农产品卖不出去、老人看病不方便、孩子上学得绕远路……真靠谱的村支书,不会一上来就说"我要带大家赚大钱",而是能指着这些老问题说"我先把路修通""先帮大家把苹果卖出去",甚至已经有了具体办法。
邻村去年换届,选了在外做水果批发生意的老周当支书。之前他们村的苹果熟了只能拉到镇上卖,一斤才卖2块多,还经常卖不完烂在家里。老周竞选时没说空话,直接拿了个本子:"我在外地有5个水果摊,咱们村的苹果我先包销一半,一斤能给到3块5;剩下的我帮着联系电商,快递费我去谈,能比现在便宜一半。"当选后3个月,他真把这事办成了——苹果通过他的渠道卖了8万斤,比往年多赚了4万多,还帮村里修了两条通往果园的小路(找镇里申请了补贴,自己又凑了点钱)。
反观有些竞选的人,张嘴就是"我要引进大项目""让大家人均年收入翻番",问他"项目咋引进""钱从哪来",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这种"画大饼"的,就算选上了,也解决不了村里的实际问题,反而耽误事。
2. 再看"是不是真心待村民",小事见真章
村支书不用干多惊天动地的事,能把村民的小事放在心上,就是好支书。比如谁家老人没人陪去看病、谁家孩子上学缺文具、谁家农产品熟了没人收,他能不能主动搭把手;村里的补贴、分红,能不能明明白白贴在公告栏上,不藏着掖着。
我们村之前的老支书王叔,没干过啥"大事",但村民都认他——张奶奶腿脚不好,每次去镇医院拿药,他都骑着电动车驮着去;村里的低保名额、种粮补贴,他都一笔一笔写在村口黑板上,谁有疑问就坐下来一条条解释;有次村里下大雨,他凌晨起来挨家看危房,把住在老房子里的3个老人接到自己家暂住。后来他因为年纪大了卸任,不少村民都舍不得——大家选支书,选的就是个"能靠得住、能说上话"的人,不是选"大老板""大人物"。
要是有人竞选时对村民特别热情,当选后就躲着村民,村里的事要么推给别人,要么自己说了算不商量,就算能力再强,也不适合当支书——村支书是给村民办事的,不是来"当官"的。
3. 最后看"能不能长久干",别"干半年就跑路"
村支书想干成事,得有耐心,能在村里待得住、干得久。比如修一条路、搞一个产业,都得两三年才能见成效,要是干半年就觉得"没前途",或者因为外面有生意就顾不上村里的事,之前的投入就白搭了,村民也跟着折腾。
有个村之前选了个在城里开公司的老板当支书,老板一开始挺热心,想帮村里搞大棚蔬菜,投了点钱建了两个棚,结果干了不到一年,就因为城里公司忙,很少回村,大棚没人管,最后荒了,村民白盼一场。反观隔壁村的支书,在村里干了8年,从一开始帮村民修水渠,到后来引进葡萄种植,再到联系游客搞采摘,一步步来,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比8年前翻了一倍多——干事得有连贯性,能长久待在村里,才能把事干扎实。
二、这4类人,更适合当村支书!有能力还接地气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村支书,结合各地换届的情况,这4类人既有能力,又接地气,选他们当支书,靠谱率更高。
1. 懂本地产业的"土专家":知道种啥养啥能赚钱
村里要发展,离不开本地的产业——比如村里适合种果树就搞水果,适合养牛羊就搞养殖,适合搞旅游就搞采摘。要是有人懂这些,比如之前在村里种过果树、养过牛羊,或者帮村民卖过农产品,知道哪里能找销路、怎么能降低成本,他当支书,能少走很多弯路。
就像之前说的邻村老周,本身就是做水果批发生意的,懂苹果的品种、行情、销路,帮村里卖苹果不用从零开始;还有个村选了种葡萄的老吴当支书,他自己种葡萄10年,知道哪种品种适合当地土壤、怎么防治病虫害、怎么联系收购商,当选后带村民一起种葡萄,统一买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村民每亩地比自己种多赚2000多块。
这类人没那么多"大理论",但懂实际操作,知道村民的难处在哪,搞产业也能落到实处,不会搞那些"不接地气"的项目。
2. 愿意回村的"年轻人":会用新办法帮村里办事
现在村里年轻人少,但愿意回村的年轻人,往往能带来新想法、新办法——比如会用手机拍视频宣传村里的农产品,会用微信联系买家,会帮老人线上交医保、交话费,还能跟镇里、县里的部门顺畅沟通(年轻人懂电脑、会用办公软件,报材料、申请补贴更方便)。
有个村选了刚大学毕业回村的小郑当支书,小姑娘会用抖音拍村里的果园、农田,还开了直播带村民卖樱桃,第一次直播就卖了500多斤;她还帮村里的老人建了"微信群",谁有需求在群里说一声,她要么帮忙解决,要么联系村干部处理;之前村里申请"美丽乡村"补贴,她熬夜写材料、拍照片,很快就批下来了,帮村里修了文化广场。
年轻人可能没那么多"经验",但有热情、肯学习,能把新方法用到村里的事上,让村里的日子"活"起来——比如以前村民不知道电商能卖货,年轻人一教就会;以前村里的事靠"口头传",年轻人建个群就能及时通知到每个人。
3. 热心肠的"老党员/老村干部":熟情况、有威望
村里的老党员、卸任的老村干部,大多在村里待了几十年,熟悉村里的人和事——谁家有啥困难、村里有啥矛盾、哪些事能办、哪些事不能办,他们门儿清;而且他们在村民中有威望,说的话大家愿意听,遇到矛盾纠纷(比如邻里吵架、土地纠纷),他们出面调解,更容易解决。
我们村的老支书王叔就是老党员,之前村里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吵架,吵得差点动手,派出所来了都没劝住,王叔过去,先听两户人家说诉求,再结合村里的老规矩、国家的政策,一条条分析,最后两户人家都服了,握手言和。老党员、老村干部知道"怎么跟村民打交道",不会因为说话太直得罪人,也不会因为不了解情况办错事,能把村里的事"稳"住。
这类人可能没那么多"新想法",但能守住底线、公平办事,让村民放心——比如村里的低保、补贴,不会因为"关系好"就多给,也不会因为"不熟"就漏掉;遇到大事,会跟村民商量着来,不会自己说了算。
4. 能跑事的"联络人":跟镇里县里熟,能帮村里争取资源
村里要办事,少不了跟镇里、县里的部门打交道——比如申请修路的补贴、找农业专家来指导、联系学校帮村里的孩子搞活动,这些都需要有人"能跑、会说",知道找哪个部门、找谁对接。
有个村的支书老林,之前在镇里的农业站打过工,跟镇里的干部、农业专家都熟。村里想搞大棚蔬菜,他直接请镇里的农业专家来村里讲课,教村民怎么选种、怎么施肥;申请大棚补贴时,他知道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很快就批下来了,帮村民省了不少事;后来村里想建幼儿园,他又跑县里的教育部门,申请到了专项资金,不到一年幼儿园就建好了。
这类人不是"靠关系办事",是懂流程、有人脉,能帮村里"少跑腿、多办事"——比如村民自己去镇里申请补贴,可能跑两三趟都办不好,他去一趟就能搞定;村里想找专家指导,他一个电话就能联系上,不用村民自己到处打听。
三、投票前,记好这2个"小提醒",别选错
换届投票是大事,选对了支书,村里的日子能顺顺当当;选错了,可能两三年都没变化。投票前,记好这两个提醒,别因为小疏忽选错人。
1. 别光听"承诺",要看"他以前干过啥"
有人竞选时承诺一大堆,说"要帮村里修桥、要带大家搞产业",但你得问问"他以前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比如承诺帮卖农产品,以前有没有帮村民卖过;承诺修桥,以前有没有帮村里跑过补贴、办过手续。
要是一个人以前啥实事都没干过,光靠嘴说"我能办",大概率办不成;要是他以前帮村里卖过苹果、帮老人办过医保,就算承诺不多,也比"光说不练"的靠谱——干实事的能力,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以前的事证明的。
2. 别跟着"别人投",要选"自己觉得靠谱的"
投票时,别因为"大家都投他"就跟着投,也别因为"他是我亲戚/熟人"就投他——你得想想,这个人能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比如你家种的玉米能不能卖出去、你家老人能不能方便看病),能不能公平办事(比如村里的补贴会不会轮到你家),能不能在村里长久干。
比如你家主要靠种苹果赚钱,那你就选那个懂苹果销路的;你家有老人需要经常去医院,那你就选那个热心帮老人办事的;你希望村里能搞点新产业,那你就选那个有新想法、愿意学习的——选支书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得选自己觉得"能帮到自己、能帮到村里"的人,不是选"大家都认可"的人。
结尾:你觉得村里该选啥样的人当支书?
村支书不是"官",是村里的"领头人",是帮村民办事的"贴心人"——不用多有本事、多有钱,只要能解决村里的老问题、能把村民的小事放在心上、能在村里长久干下去,就是好支书。
你村里现在开始换届了吗?你觉得你们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啥(比如路、产业、养老)?你觉得选啥样的人当支书,能帮村里解决这些问题?来评论区说说,咱们一起聊聊,帮村里选个能让日子越过越实的领头人。
来源: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