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阮士怡(1917-2020),享年103岁,河北丰南人,第二届国医大师,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少年历经战乱,弃工学医,投身杏林七十余载,创建天津市中医医院,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学说,开创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先河。其一生恪守“医乃仁术
阮士怡(1917-2020),享年103岁,河北丰南人,第二届国医大师,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少年历经战乱,弃工学医,投身杏林七十余载,创建天津市中医医院,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学说,开创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先河。其一生恪守“医乃仁术,德者居之”,以仁心仁术惠泽苍生。
国医大师——阮士怡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国医大师阮士怡——坚持用中西医结合改写心血管病治疗史》
20世纪30年代的华北,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少年阮士怡在颠沛中目睹了疾病与死亡的残酷:“逃难途中,很多人一路饱受病痛折磨,昏睡后再未醒来”(回忆录摘录)。
这段经历深深刻入他的记忆,埋下了学医救人的种子。1935年,国难深重,阮士怡受兄长阮士奇(北京大学医学院进步学生)影响,毅然放弃已录取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转而备考医学。他曾感慨:“国难之时没有强健体魄何以御外侮强敌!”(家族口述历史)。1940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从此踏上毕生医途。
阮士怡的转行并非一时冲动。在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年代,他深感“东亚病夫”之耻不仅是精神奴役,更是体质孱弱的现实。哥哥阮士奇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家族史料)。北大医学院的系统学习(1940-1944年)和两年研究生深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西医基础。
1946年,他奔赴天津第四中心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开始临床实践。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西医在急症抢救中的优势,但也发现其对慢性病治疗的局限,这为他日后探索中西医结合埋下伏笔。
1955年,中共中央号召振兴中医,天津市筹建首家中医医院。阮士怡奉调参与建院,肩负起“西医学习中医”的使命(天津市卫生档案)。他拜名中医陆观虎、赵寄凡为师,白天随师侍诊,夜晚研读《黄帝内经》等古籍,践行“审证求因,从因施治”的原则(师承笔记)。
建院初期,他兼管检验科和危重症抢救,将西医的实验室检查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提出“四诊合参,借力现代科技”的临床思路(医院档案)。这场“战役”中,阮士怡以西医背景融入中医体系,打破了当时中西医对立的壁垒,为医院日后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阮士怡的学术思想萌芽于临床实践。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冠心病患者多伴肾虚症状,提出“益气养阴治疗冠心病”的初探(学术论文)。此后,他深入研读《素问》,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悟出衰老与疾病的核心在于肾脾两虚。
他创造性地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观”,认为心血管疾病根本在肾(元气之根),标实在脾(水谷运化),表现于心(血脉之主)(《国医大师阮士怡临证传承录》)。这一理论将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联系,颠覆了单一脏器论治的传统模式。
面对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心血管病难题,阮士怡首创“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治法。他比喻血管老化如“水管生锈”,肾虚为锈蚀根源,痰瘀互结为锈垢(临床讲话记录)。
在用药上,他善用肉苁蓉、淫羊藿温补肾阳,何首乌、桑寄生滋补肾阴,佐以丹参活血化瘀。实验证实,肉苁蓉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氧化脂质(药理学研究)。
这套“战法”在临床中显赫:患者血管弹性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许多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得以控压(病案统计)。
阮士怡的医术不仅限于心血管领域。面对老年抑郁症,他提出“抑郁之本在心、之调在肝、之源在肾”(老年抑郁症论文)。
他曾治一例七旬患者,长期情绪低落、失眠,西医疗效不显。阮士怡以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酸枣仁养心安神,配合心理疏导,患者三月后情绪转佳(病案记录)。这种从肾论治的思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优势。
阮士怡视教育为传承之基。他培养的学生如张军平(岐黄学者)等,已成为中医药领域骨干(传承工作室资料)。他常告诫学生:“临床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需用实验数据让世界信服”(师训)。
这种“临床-科研”双轨模式,推动了中药现代化。他的传承工作室至今仍在发布研究成果,延续其学术生命。
阮士怡的成就置于全球医学史中亦熠熠生辉。同期西方医学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型,而阮士怡的“三脏一体观”早已涵盖身心互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报告对比)。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评:“阮公之学,融贯古今,汇通中西,为中医现代化辟新径”(学术交流纪要)。这种“文明互鉴”的实践,彰显了中医在慢性病管理的独特价值。
当我们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心血管疾病浪潮,他的“益肾健脾”学说仍如明灯指引
阮士怡以毕生之力,架起中西医融合之桥。他从战乱中走来,以仁心润泽苍生,以创新光大学术。今日,当我们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心血管疾病浪潮,他的“益肾健脾”学说仍如明灯指引。这位苍生大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的真谛,不止于祛疾,更在于守护生命尊严。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史料及学术文献撰写,旨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仅供学习研究之用。内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合规声明:本文已通过保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审核,无涉密信息。
史料授权:所用史料均来自公开出版物、档案及传承人口述,符合学术规范。
参考文献:
1. 国医大师:阮士怡-中国网(2024)
2. 阮士怡“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用药经验-搜狐网(2022)
3. 有为有守 苍生大医——纪念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逝世一周年-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2021)
4. 国医大师阮士怡辨治老年抑郁症经验-中医传承网(2018)
5. 国医大师阮士怡临证传承录-图书摘要(2024)
6. 国医大师阮士怡集-传记资料(2023)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