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糊首辅”万安:靠进献春药权倾朝野的投机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9:07 1

摘要:1418年2月25日,万安出生于四川眉州一个普通农家。此时正值永乐盛世尾声,明成祖朱棣的开拓政策为寒门子弟留下狭窄的晋升通道。少年万安“日夜诵史不辍”,终于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30岁时考中进士,这个年龄在同期进士中已属“大龄”。

1418年2月25日,万安出生于四川眉州一个普通农家。此时正值永乐盛世尾声,明成祖朱棣的开拓政策为寒门子弟留下狭窄的晋升通道。少年万安“日夜诵史不辍”,终于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30岁时考中进士,这个年龄在同期进士中已属“大龄”。

翰林院起点: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这是明代“储相”培养的关键环节。在1450-1457年间,他默默无闻地担任编修、司直郎等职,期间却暗中观察朝局变动。

精准政治投机:天顺二年(1458年),万安突然被破格提拔为侍讲,这与他攀附司礼太监王纶有关。在“夺门之变”后的政治洗牌中,他准确站在了明英宗阵营。

历史吊诡之处在于:与万安同期的商辂、彭时等官员坚持正道直行,而万安却选择了一条看似“便捷”的晋升之路。这种价值取向的分野,预示了成化年间清流与投机派的最终对决。

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这位因“土木堡之变”童年受创的皇帝,逐渐显现出怠政倾向。万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政治气候转变:

攀附万贵妃集团:尽管万安仅与万贵妃同姓并无血缘,却公然以“子侄礼”谒见,借机推荐其弟万通入仕,构建利益共同体。

“房中术”政治学:成化后期皇帝沉迷道教方术,万安不仅进献《秋石方》等房中药,更指使翰林院编修《修真秘要》,将谄媚包装成文化工程。

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一个细节:皇帝因服食丹药昏迷半日,万安竟阻止太医诊视,反而建议加大丹药剂量。这种将君主健康视为政治筹码的做法,彻底暴露其权欲本质。

万安、刘理财、刘吉三人因在成化年间尸位素餐,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这一称呼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还有"泥塑六尚书"的说法,足见成化朝政的腐败程度。与"万岁阁老"不同,"纸糊三阁老"的戏称更侧重于三人执政能力的低下,而不仅仅是面对皇帝时的谄媚表现。

万安的无能在多个场合暴露无遗。据《明史》记载,有一次天灾频发,异象连连,万安与其他阁臣一起入宫面圣。当皇帝勉强现身时,万安立即抓住机会表演:他第一个伏地叩首,高呼万岁。其他大臣措手不及,不得不跟着跪拜。明宪宗见状龙颜大悦,随即宣布退朝。万安这一招不仅化解了皇帝的尴尬,更避免了颁布罪己诏的难堪。从此,"万岁阁老"的绰号不胫而走,但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却愈发稳固。

万安虽无治国才能,却深谙权力游戏的规则。 他善于揣摩圣意,精于阿谀奉承,通过结党营私巩固自己的地位。成化十三年(1477年),万安加太子少保,升为文渊阁大学士,继商辂为内阁首辅。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孝宗出阁,万安升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彭时已死,商辂因触怒汪直而离职,在内阁的有刘理财、刘吉。万安作为首辅,与南方人结成朋党,而刘理财与尚书尹旻、王越等为首的北方人也结成党羽,互相倾轧。但刘理财疏浅而万安深鸷,最终万安在党争中占据上风。

万安的腐败行为尤为恶劣。他通过科举舞弊为亲友谋取官职,如让御史倪进贤进献媚药以换取科举晋升。倪进贤素不读书,以房术进献万安,万安大喜,适逢成化戊戌科,万安嘱托考官刘吉、彭华录取倪进贤,使其登进士,选庶吉士,后官至御史。万安执政的20年中,每当科举考试,必定让自己的门生担任考官,因此他的子、孙、甥、婿考中的人很多。其子万翼官至南京礼部侍郎,孙万弘璧任翰林编修。万安死后不久,万翼、万弘璧也相继故去,家族迅速衰败,成为士大夫们嘲讽的对象。

万安在云南叛乱事件中的表现,充分暴露了其为私利牺牲国家利益的腐败本质。成化年间,云南边疆的动乱引起守臣恐慌,南总兵官沐琮将情况紧急奏报朝廷。对于如何处理孟密扰乱边疆之事,朝廷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兵部尚书张鹏为代表,主张用兵镇压;另一种是以阁臣万安为代表,主张招抚。

万安因收受孟密首领曩罕弄的巨额宝石贿赂,为孟密辩护,主张姑息纵容的策略。 他在廷议中极力陈言用兵之弊,并建议朝廷"命有才识大臣,带领熟知夷情人员去与守臣亲诣彼处,宣谕朝廷不忍加兵之意,宥其强横并头目拨置之罪,令其革新向化,退还所占村寨"。明宪宗采纳了万安的意见,名义上派遣右副都御史程宗前往孟密勘察夷情。程宗会讲当地语言,受思柄(疑为孟密使者)贿赂,又经万安指示,将偏袒孟密之意透露给程宗。明朝最终设孟密安抚司,将木邦部分土地划归孟密,导致木邦势力衰微。

这一决策引发了严重后果。据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记载:"夫孟密之失,萌于毛胜,盛于钱能、王举,而成于万(安)、程(宗),终使再无以善其后。"弘治以后,孟密与木邦、孟养等土司仍交恶不断,西南边患持续数十年。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录:"自广西郡城外,皆普氏所慑服。"百姓流离四方,"不敢一鸣之有司",因为"有司不能保其命,而普之生杀立见也"。西南边疆的混乱局面,与万安的决策有着直接关联。

万安在权力巅峰时期,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皇帝献媚。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安因向明孝宗献房中术而被迫致仕。据《明史》记载,明孝宗在宫中发现了一小箱子奏疏,内容全是讲论房中之术,末尾写着"臣安进"。孝宗让太监怀恩拿着奏疏到内阁找万安,斥责道:"这是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万安羞愧汗流浃背,伏在地上不能出声。

万安的房中术献媚事件,成为明代官场道德沦丧的典型案例。 他不仅自己参与,还让门生倪进贤每日与他谈论房中之术。这一行为被史家称为"士风糜溃"的象征,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指出:"国朝士风之弊,以三个时代为界标:侵淫于正统,而糜溃于成化,至正德而朝廷士大夫之体浙灭尽矣。" 万安正是成化朝士风糜溃的代表人物之一。

万安还因"万岁相公"的戏称闻名。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明宪宗因略有口吃,召见大臣次数较少。一日召见万安、刘理财、刘吉三人,他们对于宪宗关于时事政治的问题无法回答,只知道叩头高呼"万岁"。这一场景被时人讥讽为"万岁相公",与"万岁阁老"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对万安等人尸位素餐的讽刺。

万安在成化朝的权势达到了极点。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宠,言官请罢西厂,宪宗不许。万安再次上疏请求解散西厂,宪宗同意。此事得到朝廷内外的称赞,万安因此被加授太子太傅,升为华盖殿大学士,后来又加少傅、太子太师头衔,再升为少师。然而,这一看似善政的行为,实则是万安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他敏锐察觉汪直已失宠,借机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

万安在西厂裁撤事件中的表现,展现了其政治嗅觉的敏锐,也暴露了其行为的虚伪性。西厂是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的特务机构,由汪直提督,势力超过东厂。同年五月,内阁首辅商辂等人上书称西厂"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网太密",联合六部九卿请罢西厂,明宪宗勉强同意,但一个月后又重开西厂,导致商辂被迫辞职。

成化十八年(1482年),万安在汪直失宠后主动上疏请求裁撤西厂,这一行为被时人视为其政治智慧的体现。 他不像商辂那样出于原则立场,而是基于对权力风向的敏锐判断。万安眼见汪直已失宠,立即借机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据史料记载,万安劝说想面圣的尹直:"从前彭公请召对,一语不合,即叩头呼万岁,以此贻笑。现在我辈凡每事都尽言,由太监选择向明宪宗汇报,明宪宗无不应允,这胜过当面应对多了。" 万安的这番话,既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本性,也反映了成化朝宦官干政的严重程度。

西厂的裁撤虽被群臣称赞,但万安并非出于对朝政的匡正,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勾结道士李孜省、邓常恩,借以排除异己。刘理财、王恕、马文升、秦紘、耿裕等正直大臣相继被逐出朝廷,而彭华则由詹事升为吏部侍郎,进入内阁。朝臣无人敢与万安对抗,形成了"南党"和"北党"两股势力,相互倾轧,导致朝政混乱。

西厂的裁撤虽然暂时缓解了宦官干政的危机,但明朝的特务政治并未因此终结。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重开西厂,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再加上东厂和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明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万安的西厂裁撤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获得赞誉,但从长远来看,未能改变明朝特务政治的走向。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驾崩,太子朱祐樘继位,史称明孝宗。万安负责起草登极诏书,同时禁止谏官进言,引起满朝官员哗然。御史汤鼐质问内阁,万安不动声色地说此是皇帝之意。汤鼐将万安的话上奏孝宗,揭发万安自己堵塞言路,却将责任推给皇帝,有失人臣之礼。孝宗因此很不高兴。

万安还向孝宗进献房中术,试图讨好新君,却遭到孝宗的强烈反感。 孝宗斥责道:"此大臣所为乎?"万安羞愧难当,汗流浃背,伏地不能出声。此时,大臣们纷纷弹劾万安,积压多年的负面评价终于爆发。尽管万安多次跪拜求情,孝宗仍坚持让他辞职。万安被迫致仕,黯然离场。

万安在回家的途中还不时回头张望,希望看到奉皇帝命令来召他回京的人,甚至幻想着被重新起用。然而,他的幻想最终破灭。一年后,万安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孝宗虽不情愿,但仍依例追赠他太师、左柱国,谥号文康。这一结局,既是万安个人的悲剧,也是成化朝官场生态的真实写照。

1. 制度性腐败的生成机制

明代中期的考成法流于形式,御史监察体系被架空。万安们创造的“糊裱术”——用公文流转掩盖行政停滞,成为后世贪官模板。

2. 寒门精英的异化轨迹

从苦读圣贤书到精通钻营术,万安的人生折射出科举制度下部分知识分子的堕落。当道德约束让位于阶层跃迁焦虑,儒家理想便沦为功利工具。

3. 君权与臣权的畸形共生

成化帝需要万安作为怠政的“保护伞”,万安则需要皇帝赋予的权力外壳。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最终损害的是国家机体。

万安的人生轨迹构成完整的投机者图谱:30岁前苦读求进,30-50岁钻营攀附,50-70岁权倾朝野,70岁身败名裂。他比忠臣更懂生存,比贪官更善伪装,在成化年间的政治泥潭中,这种“实用主义”反而成为晋升密码。

当我们审视这个复杂历史人物时,不应简单以“奸臣”标签概括。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警示:当制度允许道德与能力分离评价,当权力失去有效监督,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会应运而生。从成化朝的万安到嘉靖朝的严嵩,明代中后期的权奸谱系,本质上都是制度缺陷的人格化呈现。

明代历任内阁首辅:

1、解缙 2、胡广 3、杨荣

4、杨士奇 5、杨溥 6、曹鼐

7、陈循 8、徐有贞 9、李贤

10、商辂 11、万安

来源:海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