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前的诗坛巨星:李峤如何把咏物诗写成大唐第一?五律4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5 15:15 1

摘要:李峤(约645年~约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年少时就很有才华,20岁中进士,一开始担任安定县尉,后来因为文章写得好得到推荐,升任为监察御史。他在武则天时期崭露头角,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武则天的赏识,累官至给事中。中宗即位后,李峤被任命为

李峤(约645年~约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年少时就很有才华,20岁中进士,一开始担任安定县尉,后来因为文章写得好得到推荐,升任为监察御史。他在武则天时期崭露头角,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武则天的赏识,累官至给事中。中宗即位后,李峤被任命为中书令,封赵国公。但因依附武三思等,受到时人非议。睿宗时,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即位后,李峤又被贬为滁州别驾,不久改任庐州别驾,最终在庐州去世。

李峤是唐朝前期宫廷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数量众多,现存诗作约209首。其诗题材广泛,包括咏物、应制、边塞、送别等。其中,咏物诗成就较高,他写了《咏柳》《风》等大量咏物作品,通过对各种事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技巧。

他与苏味道齐名,号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李峤的文章以骈文为主,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当时朝廷的重要文章,多出其手。

笛 唐初 · 李峤

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

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

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

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

首联“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开篇点题,“写龙声”赋予羌笛之声以神秘雄浑之感,仿佛笛声能模拟神龙的吟啸。“长吟入夜清”描绘出笛声在清夜中悠长吟唱,一个“清”字,既写出夜的静谧,又凸显笛声的清澈、孤高,奠定了全诗清冷的基调。

颔联“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将笛声置于“关山”“孤月”“陇头”这些充满边塞风情的典型意象中。“孤月”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陇头”自古以来就是征人离别的象征,笛声在这样的环境中响起,更显凄凉,仿佛是孤独的旅人在倾诉心声。

颈联“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运用通感的手法,笛声仿佛具有魔力,能让梅花飘落,能让柳色惊春。“梅花落”化用古曲《梅花落》,进一步渲染出哀伤的氛围;“柳色惊”则暗示着笛声勾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故乡的思念。

尾联“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由笛声引发联想,“向子赋”可能暗指向秀的《思旧赋》,蕴含着对故人的怀念。诗人或行或坐,沉浸在笛声中,回忆起往昔邻里的情谊,将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酬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 唐初 · 李峤

平明坐虚馆,旷望几悠哉。

宿雾分空尽,朝光度隙来。

影低藤架密,香动药阑开。

未展山阳会,空留池上杯。

首联"平明坐虚馆,旷望几悠哉",以"平明"点明时间,"虚馆"营造空间,"旷望"二字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空茫。"几悠哉"的反问,看似闲适,实则暗含无人共赏的落寞。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为全诗定下含蓄的抒情基调。

颔联"宿雾分空尽,朝光度隙来",写晨光穿透雾气的动态过程。"分空尽"三字,将无形晨光具象化为可以分割空间的实体;"度隙来"则以拟人手法,赋予光线以灵动的生命力。这两句不仅展现清晨特有的光影变化,更隐喻诗人渴望冲破孤独的精神诉求。

颈联"影低藤架密,香动药阑开",转入近景特写。浓密的藤架投下低垂的阴影,药栏深处飘来若有若无的香气。视觉与嗅觉的通感运用,使静谧的庭院充满生机,然而这种生机反而衬托出独处者的孤寂——美好的景物无人分享,更显清冷。

尾联"未展山阳会,空留池上杯",情感陡然转折。"山阳会"用向秀悼念嵇康的典故,暗示对亡友的追思;"空留池上杯"的细节描写,将举杯无人对的怅惘具象化。全诗至此,晨光中的闲适完全转化为深沉的怀旧之思。

同赋山居七夕 唐初 · 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首联"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以工对起笔,勾勒出七夕夜的典型环境。"明月"与"青山"、"高天"与"白露"的意象组合,既点明时令,又营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夜"与"秋"的收束,为全诗奠定清冷而高远的基调,使人间节俗自然融入天地大美之中。

颔联"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聚焦人间七夕习俗。"粉席"与"针楼"分别对应乞巧宴饮与穿针乞巧的民俗,但诗人将其置于"花庭""云岫"的仙境化场景中,使凡俗活动平添超逸气质。"开"与"敞"两个动词,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美感,暗示人间欢愉与天上景观的呼应关系。

颈联"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引入神话意象。"支机石""泛槎"皆与银河相通的传说相关,诗人将山石池水想象成连接天界的媒介,使自然景观获得神话维度。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保持了对现实的观照,又拓展了诗意空间。

尾联"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是全诗精神升华的关键。"暂惊"与"终狎"的对比,揭示了仙凡相遇时的微妙心理:既对织女渡鹊桥的神奇感到惊异,又向往与野鸥相亲的隐逸之乐。这种既好奇又疏离的态度,恰是文人面对神圣事物时复杂心态的写照。

送崔主簿赴沧州 唐初 · 李峤

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首联"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以追忆开篇,"紫陌""青门"两个长安地标,点明了昔日交往的地点。"追随""相见"的往复动作,暗示了诗人与崔主簿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对往昔相聚时光的温馨回忆,为后续的离别场景铺设了情感基础。

颔联"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直抒离别之痛。"宦游"点明友人此行的公务性质,"从此去"强调了离别的决绝;"几年期"则以不确定的时间长度,加深了离别的怅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宦途现实相结合,道出了唐代文人共同的命运困境。

颈联"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转写送别宴席的场景。"芳桂""幽兰"两个高雅意象,既形容酒肴与乐曲的精美,又隐喻友情的芬芳高洁。诗人通过宴会细节的描写,将离别的悲伤暂时搁置,在礼乐的雅致氛围中寻求情感的平衡。

尾联"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诗人以"明月"这一传统意象为媒介,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纽带——虽相隔千里,却共享同一轮明月。这种对自然永恒性的借用,既化解了离别的绝对性,又赋予相思以诗意的美感,在慰藉中透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来源:诗词原创之火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