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砸6000亿,微软买10万块芯片,AI算力战有多疯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1:42 1

摘要:知名媒体The Information发了篇报道,质疑甲骨文的一个计划——买几十亿英伟达芯片,再租给OpenAI这些客户。

2025年10月刚过,甲骨文的股价就跌了3%,这事说起来全跟AI和GPU挂钩。

知名媒体The Information发了篇报道,质疑甲骨文的一个计划——买几十亿英伟达芯片,再租给OpenAI这些客户。

报道里说,甲骨文想转型成AI和云计算巨头,可这生意怕是不赚钱,毕竟英伟达芯片本身就贵,甲骨文租出去的定价还挺激进。

后来有内部文件曝光,截至2025年8月的三个月里,甲骨文靠英伟达云业务赚了9亿美元,可毛利率才14%。

说实话,这数跟甲骨文整体70%的毛利率比,差得也太多了。

本来甲骨文还挺乐观,9月份说自己手里没完成的云合同,一年涨了3倍多,还预测到2030年云基础设施收入能到1440亿美元,现在才100多亿。

但这些预测里的收入,大多靠跟OpenAI合作的“星际之门”项目——俩人要一起建五个装满英伟达AI芯片的数据中心。

本来想靠这个项目冲业绩,现在毛利率一曝光,反而让人担心这生意到底能不能成。

甲骨文这边还没捋顺盈利的事,OpenAI已经在AI基础设施领域搅起了大波澜。

据《金融时报》报道,OpenAI今年签了大概1万亿美元的合同,全是用来买运行AI模型的算力。

老实讲,这合同金额比它现在的收入多太多了,谁都忍不住想问,它到底哪来这么多钱支撑。

早在2025年1月,OpenAI就跟软银、甲骨文一起搞了“星际之门”计划,对方承诺给它投5000亿美元建美国的基础设施。

之后它又跟英伟达、AMD分别签了合作。

英伟达说未来十年给OpenAI投1000亿美元,这笔钱只能用来买英伟达的芯片;AMD更直接,给了OpenAI认股权证,要是项目达标,OpenAI能以1美分一股的价格,买AMD最多10%的股份。

OpenAI自己的高管也算了笔账,按现在的价格,每部署1千兆瓦的AI算力就得花500亿美元,1万亿美元的合同对应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可DA Davidson的分析师Gil Luria泼了冷水,说OpenAI根本没能力兑现这些承诺,今年还可能亏100亿美元。

OpenAI忙着签合同的时候,其他科技巨头已经在GPU抢夺战里杀红了眼。

Meta就是最典型的,今年跟好几个公司签了大额协议——跟CoreWeave签140亿美元的GPU算力合同,跟谷歌签1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还在跟甲骨文谈200亿美元的长期合作。

Meta的CEO扎克伯格7月份就说要砸几千亿美元建AI数据中心,后来财报里又说2025年的资本支出要到660亿到720亿美元。

更夸张的是,Meta的高管说,到2028年,光AI基础设施就要花6000亿美元,这里面还包括大型数据中心。

说实话,Meta这么砸钱,就是怕算力不够拖了AI的后腿,毕竟现在AI竞争这么激烈,手里没足够的GPU,根本没法跟别人比。

微软在抢GPU这事上也没闲着。

之前有数据说,微软去年买了48.5万块英伟达的“Hopper”芯片,比Meta的22.4万块多了一倍还多,亚马逊和谷歌更是比不上。

可就算这样,微软还是觉得不够。

2025年10月初,它又跟Nebius Group NV签了194亿美元的协议,就为了用对方手里超过10万块英伟达最新的GB300芯片。

微软云业务的负责人Scott Guthrie也直言,他们现在就是“AI争夺战模式”,绝不想在算力上受限制。

无奈之下,就算自己有数据中心,也得租别人的服务器——毕竟对方已经解决了电力和芯片的问题,能省不少时间。

马斯克的xAI也没缺席。

他在孟菲斯建了个叫“Colossus”的超级计算机,里面装了20多万块英伟达芯片,专门给AI聊天机器人Grok提供支持。

现在他还在建第二座,叫“Colossus 2”,规模更大。

有知情人士说,光买芯片就得花180亿美元,马斯克还在琢磨能不能不直接买,靠租赁的方式弄来120亿美元的芯片。

搞不清这些巨头到底要多少算力才够,这烧钱速度真是让人咋舌。

据《商业内幕》分析,今年亚马逊、Meta、微软、谷歌这四家,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预计能到3200亿美元。

这个数比芬兰的GDP还多,跟埃克森美孚2024年的总收入差不多。

毫无疑问,现在整个行业都在为AI算力疯狂,可钱花出去了,能不能有回报,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AI行业的热度这么高,不少人开始担心,这会不会是另一个互联网泡沫?毕竟从来没有这么多钱,这么快地投入到一个盈利还没证实的技术上。

而且这些投资大多绕不开英伟达和OpenAI,俩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复杂,难免让人觉得这AI热潮是被人为撑起来的。

晨星的分析师布莱恩·科莱洛就说,要是一年后AI泡沫破了,英伟达给OpenAI的投资可能就是早期信号,真到那时候,这种相互绑定的关系反而会出问题。

这让人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当时WorldCom、Global Crossing这些公司花几百亿美元铺光缆,结果泡沫一破,贷方催着要钱,公司倒了,50万人丢了工作,股东损失了2万亿美元。

JonesTrading的首席市场策略师迈克·奥罗克也说,大家好像忘了互联网泡沫的教训。

当年朗讯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跟现在的英伟达一样,都是给新兴科技提供“工具”的公司,最后却因为供应商融资的问题差点破产,2006年还被阿尔卡特收购了。

现在AI行业的模式,跟当年真的有点像。

不过也有人不认同“泡沫论”。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就说,现在大型科技公司的财务状况,比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公司好多了,抗风险能力强不少。

AMD的CEO苏姿丰也觉得,AI现在才刚开始,是“十年超级周期”的开端。

她在采访里说,不能只看眼前的投入,还要想AI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比如更快地研发新药、更早地诊断疾病,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但苏姿丰说的容易,AMD想在AI芯片市场站稳脚跟可没那么简单。

现在英伟达占了AI加速器市场快九成的份额,AMD的数据中心业务一年才赚140亿美元。

虽然跟OpenAI合作后,明年下半年开始出货MI450芯片,能带来几十亿美元的年收入,可MI450是AMD第一次做机架式AI系统,连英伟达之前做类似产品都遇到过量产问题,AMD能不能做好还不好说。

更何况,AMD还要兼顾PC、游戏这些增长不太行的业务,分心太多,想追上英伟达怕是很难。

有人担心是泡沫,怕重蹈互联网的覆辙;有人觉得是超级周期,未来潜力无限。

其实关键还是看两点:一是1万亿美元的算力合同能不能真的兑现,二是这些AI基础设施能不能找到赚钱的路子。

AMD能不能打破英伟达的垄断,博通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是后续要关注的点。

你们觉得现在AI是真的过热了,还是正常的行业发展阶段?欢迎留言聊聊自己的看法。

来源:侃易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