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台名为BEST的核聚变装置,正在安徽合肥加速建设,它点燃的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曙光,还有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一台名为BEST的核聚变装置,正在安徽合肥加速建设,它点燃的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曙光,还有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
10月9日,A股市场迎来节后开门红,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当属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的强势崛起。截至收盘,可控核聚变概念指数大涨6.97%,位居所有概念板块涨幅首位。
其中,常辅股份、英杰电气、国光电气、西部超导等个股“20厘米”涨停,浙富控股、融发核电、海陆重工、合锻智能等多只个股也收获涨停板。
这一涨势背后的直接催化因素,是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位于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BEST装置的全称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等新技术,为未来核聚变发电“探路”。
该装置的总装工作已于今年5月启动,预计两年后建成,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进行聚变能发电演示。
如果BEST装置在未来几年内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将从科学验证、工程突破、产业链培育到全球格局重构等多个维度,为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队主导,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相继入局,可控核聚变行业有望加快迎来“科研突破+工程落地”。
2025年以来,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今年1月,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3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
立法层面,今年9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提出,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建立符合受控热核聚变特点、促进核聚变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聚变燃料、聚变装置(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地方层面也加快部署,四川、浙江等地出台政策将可控核聚变纳入当地未来培育产业。
在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概念的热情持续升温。
10月9日,可控核聚变概念集体爆发。截至收盘,可控核聚变概念指数大涨6.97%,75只个股上涨,仅有少数几只下跌。
资金面上,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入60.55亿元,其中56只个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21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亿元。
上海电气主力资金净流入高达11.80亿元,融发核电、中洲特材、东方电气等也分别获净流入6.26亿元、4.49亿元和3.60亿元。
从资金流入比率看,合锻智能、融发核电、永鼎股份等流入比率居前,主力资金净流入率分别为51.16%、45.58%和40.95%,显示资金对这些个股的追捧程度极高。
随着BEST项目进入主体工程建设新阶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积极布局,聚焦核心部件研制、关键材料突破等重要环节。
合锻智能近期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参与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
据中航证券研报,合锻智能自2021年开始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制造工艺开发及预研工作,已在聚变堆真空室、重力支撑等核心部件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永鼎股份旗下的东部超导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在第十七届欧洲应用超导大会上,推出了东部超导2G-HTS专用于低温高场下的HF系列产品中的HF1200型号产品。
该产品是适配可控核聚变场景的千米级REBCO超导带材。
西部超导则开发出核聚变用NbTi超导线材工程化生产技术,生产出最大长度达到9万米的多芯NbTi超导线材,各项性能指标满足ITER项目的技术要求。
在10月9日的交易中,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表现极为抢眼。
常辅股份涨幅30%,位列概念股涨幅榜首。
英杰电气、国光电气、西部超导等个股均“20厘米”涨停,显示出市场对核聚变概念的高度热情。
浙富控股、融发核电、海陆重工等个股也收获涨停,整个板块呈现普涨格局。
合锻智能更是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成为这轮涨势的领头羊之一。
天力复合、爱科赛博、久盛电气等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8.39%、14.05%和13.55%,进一步丰富了核聚变概念股的投资图谱。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其一旦实现商业化落地,或将主导新一轮科技革命。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4965.5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4%。
聚变堆有望撬动万亿蓝海市场,同时推动中上游环节产业化提速。
随着BEST装置建设的推进,相关产业链交付和后续招标正式启动,为参与企业带来实质性订单。
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BEST装置有望在2030年用核聚变发电,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将大大加速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BEST装置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国有望在全球可控核聚变竞赛中抢占先机。资本市场对核聚变概念的热烈反应,正是这种前景的提前映射。
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应用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意味着我们向这一“终极能源”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BEST装置在未来几年内计划实现的发电演示,资本市场的聚变反应才刚刚开始。
来源:建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