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载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战火硝烟中的振臂疾呼,到建设岁月里的激情书写;从改革春潮中的思想先声,到新时代新征程的踔厉奋发——那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行行鲜活的文字,如同时光的年轮,既深深镌刻着社会变迁的轨迹,更汇聚成一部由你我共同执笔的历史长卷。
转自:黑龙江日报
12月1日,《黑龙江日报》将迎来创刊八十周年。今天,我们满怀敬意和喜悦,正式开启“我与《黑龙江日报》的故事”优秀征文作品选登。
八十载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战火硝烟中的振臂疾呼,到建设岁月里的激情书写;从改革春潮中的思想先声,到新时代新征程的踔厉奋发——那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行行鲜活的文字,如同时光的年轮,既深深镌刻着社会变迁的轨迹,更汇聚成一部由你我共同执笔的历史长卷。
自征文启事发布以来,来自四面八方的稿件如雪花纷至,每一份都令我们深深动容。我们收到耄耋长者用工整字迹手写的长信,字里行间流淌着与报纸相伴数十载的温暖记忆;我们读到乡村教师真挚的笔触,他们将《黑龙江日报》视为山里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作者坦言,当年在报上的一次发表,竟点燃了他们漫长的文学梦想;我们也跟随一线记者、夜班编辑的回忆,重回那些激动人心的新闻现场,重温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瞬间。
每一份来稿,都是一颗滚烫的心;每一段叙述,都是一份真挚的情;每一段回忆,都是一份厚重的托付。我们从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里,读到了信任,读到了陪伴,更读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选登部分优秀征文。它们或许只是浩瀚记忆中的一束微光,但无数微光相聚,便能照亮我们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根。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与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流金岁月,感受文字背后那份历久弥新的情感联结。
八秩华章,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感谢所有赐稿者和一直支持我们的读者朋友。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让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让真诚的声音在此回响。愿这墨香,绵延不息,伴您同行。
□王宏波
《黑龙江日报》穿越八秩春秋,一路激荡而来。
每看到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黑龙江日报》,我的内心深处就会涌起一种敬仰之情;每经过黑龙江日报社的大楼,我的内心深处总会生出一种温暖的回忆。因为《黑龙江日报》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精神家园。
在我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无论是在天真绚烂的童年时代,抑或是暮色已重的桑榆之年,《黑龙江日报》始终以坚定的思想之光,无声地引导着我,鼓励着我向前。
从认字到造句
我出生在小兴安岭脚下、诺敏河畔的绥棱林区。那时,正是黑龙江林业大开发大建设的黄金时期,爸爸妈妈被调到哈尔滨林业管理局工作,把我留在这里和姥姥姥爷生活。每到腊月,爸爸妈妈领着弟弟回来,带回来一叠叠报纸。那时,我已是五六岁了,姥爷指着报纸说,这是《黑龙江日报》。姥姥说,你让孩子跟着报纸学认字儿吧!
我最先学的字儿,是从看报纸刊登的电影、话剧、评剧的节目预告单开始,这些都在报纸下三分之一版的位置,有的还配有海报,特别吸引我,晚上姥爷带着一身木材的清香下班了,我就偎在姥爷身旁,他戴上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我认识了这些节目预告单上的内容,至今还记得有评剧《南方烈火》、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赤道战鼓》、歌剧《江姐》,从这里“出发”,我陆续向报纸文章“扩展”。字儿认识得多了,姥姥姥爷就让背报上的短文,现在还依稀记得一句“通向未来的道路属于人民”。
7岁,我上学了,造句、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例,在全班讲评。《黑龙江日报》在我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颗金色的文学种子,并发出了一星鹅黄的芽儿。
从简讯到获奖
我12岁回到哈尔滨,17岁参加工作。在一座大型木材综合加工企业工作,后来到党委宣传部做新闻干事,开始向《黑龙江日报》投稿,第一篇是简讯。当时,工厂按国家计划为北京卢沟桥文物保护所制作了一批活动板房,在装车发货的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消息,送到报社的总编室,那位形象儒雅、声音磁性的主任看了说,“你改为一条简讯吧,你就坐我这儿改。”第二天我早早守在工厂报刊室,当看到邮递员来了,就急着从他自行车的大邮袋里,拽出《黑龙江日报》,在第二版看到竖排的四五行简讯心花怒放。不久,工厂在使用灭火器时发生爆炸,致1死2伤,经省、市有关部门鉴定,系产品质量的问题。我按企业党委的要求写了一篇消息,送到报社的经济部,第二天就在二版刊发并配发了短评,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在那家企业召开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现场会,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编辑是我的老师,培养了我对新闻的敏感性。在一次聊天时,知道了单位一位科级干部为儿子的同学提供帮助,让这位家庭困难的同学考上了大学。我认真做了采访,写出了一篇题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通讯,送到报社的政教部。那位一脸严肃的编辑认真看后说,“可以,但这个标题不行,你放这儿吧。”不几天这篇题为《非亲非故一家人》的通讯,刊发在第三版的“社会天地”专栏。从那以后,我在“理论版”发表了论述生态建设的文章,又陆续在一版、二版、三版发表了一些消息、新闻照片等,这些被报道的人物,有些被评为省、市或全国、全省林业系统的先进。
在《黑龙江日报》和其它新闻单位的培养下,我被调入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党委宣传部,经过几个部门的历练,被安排到复刊不久的《黑龙江林业报》任职。期间,我顶风冒雪采访全国林业老英雄马永顺,刊发在《黑龙江林业报》和全国其它报刊。后在《黑龙江日报》记者牵头下,我们和铁力林业局宣传部合作,在1994年7月14日报纸的一版,刊发了通讯《一位老人和大山的故事——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向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林业老英雄马永顺学习的高潮。这篇通讯分别获得“黑龙江省1994年度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省级党报1994年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黑龙江日报》给了我最大的荣誉,在以后所有的获奖中,我始终把这个证书放在第一位,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从写稿到协作
《黑龙江林业报》包括它的前身《东北林业报》,在创刊之初就是在黑龙江日报印刷,其中的编辑、记者、校对是从《黑龙江日报》调过来的,后来又有编辑、记者调到《黑龙江日报》,有的还担任了报社、部门的领导,可见两家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黑龙江林业报》复刊后,在经过短暂外委印刷后,及时“回归”黑龙江日报印务中心,再一次融到具有历史渊源的省报大家庭。我也从为报社写稿的通讯员,成了两家报社的协作者。
报社主管印务的副社长、印务中心的业务科长热心、真诚地为客户着想,考虑问题。那时,各家报社正在陆续从编辑画版向电脑制作转轨,有时新上的设备不会用或出现了技术问题,我就给印务中心打电话求救,对方马上安排技术高手电话指导,或赶到报社检查设备,亲手指导,使我们在新技术面前不掉队,及时跟上新技术的浪潮。有时,我们这边有重要活动很晚结束,常常就到了午夜或翌日凌晨三四点钟,印务中心那边的师傅耐心等候,和这边编辑逐一对版,确保报纸的准确无误。由于印务中心认真负责,我们的报纸多次被新闻出版管理单位和黑龙江省报业协会、中国报业协会评为优秀印刷品。
从新闻到副刊
文学,是我从幼年就开始追寻的目标,为了它有时真是“望尽天涯路”,但经过“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看到了“灯火阑珊处”。
在《黑龙江日报》副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不是文字稿,而是一张照片。1982年端午节前后,在黑河五大连池召开黑龙江省第一次史志工作会议,我和参加会议的省报两位同志相识。他们让我拍五大连池的照片,回来冲扩后送去,不久在副刊上配着他们的游记刊发了。
“天鹅”“北国风”“读书”这些报纸副刊,成为我精神世界的“百花园”。哈尔滨这座年轻的百年之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我曾下功夫研究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红色文化史,在一次和副刊编辑的交流中,他们鼓励我把这些写出来,他们诚恳清澈的目光,促使我更加细致地研究,陆续写出并在副刊上发表了《瞿秋白在哈尔滨的观察和思考》《还有什么比倒下更有力——记30年代哈尔滨革命文艺的传播者金剑啸》《刘白羽与哈尔滨》《高山莽莽——记中国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莽》等文章。
时间过得真快,一恍惚之间,青丝变白发。我真的成了“坐家”,但我的精神世界仍是天高地阔,我心的河床仍是激情澎湃。这时,副刊编辑再一次向我招手,在他们热切的目光下,我仿佛是一个蕴含着无限豪情旋转着的陀螺,观察着、体验着、思考着、写作着。
前些天,报社的一位同志从“龙头新闻”客户端上,搜出这几年我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的目录。看着这一长串的目录,我的心中生出对于副刊编辑的深深敬意。
在阳光的金缕里,我捧读走过80年风雨历程的《黑龙江日报》,不禁大声贺道——“仍是少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