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架取消机头空速管的歼-50以超低空姿态掠过沈阳试飞场上空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雷达屏幕仿佛被投入一颗电磁炸弹。这一看似微小的设计变动,实则是中国六代机技术跨越的冰山一角——从首飞到取消空速管,歼-20用了近3年,而歼-50仅用9个月。美国《战区》杂志在分析报
当一架取消机头空速管的歼-50以超低空姿态掠过沈阳试飞场上空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雷达屏幕仿佛被投入一颗电磁炸弹。这一看似微小的设计变动,实则是中国六代机技术跨越的冰山一角——从首飞到取消空速管,歼-20用了近3年,而歼-50仅用9个月。美国《战区》杂志在分析报告中承认,这款战机正以“颠覆性速度”重新定义第六代战斗机的竞赛规则。
空速管消失背后的技术革命
但空速管的存在却也将战机的隐身性能大大降低了,同时也将其作为一条“雷达的尾巴”般的将其所处的位置都暴露了无遗,完全的破坏了其作为一款高超的战机的“神经”般的感官的作用。
在歼-50的空速管的取消背景下,其搭载的那一套高可靠性的、能长期稳定的、全天候的、全自动的、无人维护的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也就完全成熟了,能为飞行员提供更为可靠的、更为全面的、更为精确的飞行环境的动态的、实时的、可信的、可靠的信息,对其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具有了很大的保证。
其在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电子战、雷达和通信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开创了我国现代空军的先机。
它所运用的兰姆达机翼搭配全动翼尖设计,在亚音速巡航状态下,能够维持平直构型,进而减少飞行阻力;而在进行格斗时,翼尖会向下偏转25度,以此产生可控制的涡流,再结合二元矢量喷口,就能实现像“落叶飘”那样的超机动动作。采用对动态的气动布局的优化手段,使其战机的升阻比都相继提升18%以上,即便在失速的攻角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控制性。
中美六代机研发的速度博弈
随着美国的NGAD(下称“五代机”)项目因技术路线的争议而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歼-50也正趁机大展身手,通过“双轨并进”的战略,将沈飞的歼-50专注于了制空作战的领域,而成飞的歼-36则侧重的将战略的打击能力不断的完善与突破,其两者之间的高低搭配也逐渐的形成了中国的歼-50的战略格局。伴随研发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就像现在的歼-50已经初步进入了任务的系统的验证阶段,而美军的F-47却连原型机都尚未亮相。
而美国的波音公司圣路易斯工厂的这次罢工也就更令美国的国民心头的那点“进度”的焦虑雪上加霜了,一个退役的F-16飞行员就在社交媒体上一番吐槽道:“我们还都还在PPT的阶段,中国人都已经开始了AI的蜂群了”!
但其最根本的驱动力却源于了对技术自主的不懈追求和对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歼-50运用了3D打印技术,把机身原本的300个部件缩减到了28个,如此一来,生产成本足足降低了67%。而且啊,它配备的涡扇-15改进型发动机,单台推力能达到18.5吨呢,再加上锯齿状二元喷口的设计,红外信号一下子就被削弱了90%。但最关键的还是将军事的“双引擎”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军民的有机融合,中科院的智能蒙皮技术、华为的通信算法等一大批的民用成果都被快速的转化了应用,使得我们的战机的迭代周期也由原来的1-2年缩短了40%以上。
从“望其项背”到“规则制定者”
伴随歼-50的公开试飞,也逐渐将中国国防的“低调”与“自信”两种形象的矛盾性彻底揭开了,更重要的是,也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国防的“自信”正经历着从“内自信”到“外自信”的蜕变。
而以歼-50的低空通场的视频、编队的演练的画面均通过官方的渠道的公开出来,也就同时体现了它的技术的实力,同时也就构成了一种战略性的威慑力。如东海的某一次对峙中,日方的F-35飞行员都摸不清歼-50的雷达信号忽强忽弱的,尤其是歼-50的动态的隐身特性使得我们传统的锁定成功率都下降了60%以上。
凭借这场技术的激烈竞赛,不仅空战的规则被重新书写了,而且空战的战略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可作为空中指挥节点,将8架的攻击-11无人机“串联”起来实施了饱和打击,就曾在2024年的模拟对抗中把整支的防空舰队“瘫痪”了。
基于其配备的高超的“玄女”AI系统,可同时对48个目标的位置、速度、方向等状态的实时跟踪、自主地规划出最优的攻击路径,实现了对多目标的高效的精准的打击。
德国军事专家鲁普雷希特评价:“中国正将‘跨域融合’‘智能主导’等理念注入六代机标准,这是自冷战以来美国首次失去空战规则制定权”。
当福建舰电磁弹射器与歼-50舰载型完成适配测试,西太平洋的力量天平已悄然倾斜。这款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作战半径2200公里的战机,使中国航母战斗群防空圈扩展至400公里。而美军讨论退守“第三岛链”的方案,恰是对技术代差逆转的最真实注脚。
来源:亮仔说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