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卷土重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8:05 2

摘要:今年春天,门诊的情况着实有些反常。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发烧咳嗽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患者嗓子疼得犹如吞了刀子;有的咳得整夜无法入眠;还有的烧到 39 度,退烧药的药效一过又烧起来。门诊外,大家排着长队等待做核酸、抗原或者呼吸道联合检测。本以为是普通流感,结果一查,竟

戴口罩,勤洗手,保护好自己!

今年春天,门诊的情况着实有些反常。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发烧咳嗽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患者嗓子疼得犹如吞了刀子;有的咳得整夜无法入眠;还有的烧到 39 度,退烧药的药效一过又烧起来。门诊外,大家排着长队等待做核酸、抗原或者呼吸道联合检测。本以为是普通流感,结果一查,竟是新冠。

大家不禁疑惑,不是说疫情已经结束了,还实行“乙类乙管”了吗,怎么新冠又回来了,而且一来就占据了门诊流感样病例排行榜第一名,连续霸榜三周。这波疫情来得猝不及防,连经验丰富的老医生都始料未及。

最令人头疼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们心态上的巨大落差。前两年,只要一发烧,大家就紧张不已。可如今,即便烧到 38.5 度,很多人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医院。有人觉得得过一次新冠就有了“金钟罩”,百毒不侵;有人认为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然而现实却给了大家沉重的一击。

实际上,新冠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它不再像疫情初期那样,让城市按下暂停键、大规模做核酸,但它依然在人群中传播,导致人们发烧、咳嗽、嗓子疼,严重的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此次感染人数突然增多并非偶然。新冠病毒一直在不断变异,当下流行的 XBB、JN.1 等新毒株,传播能力更强,还能轻易逃脱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很多人上次感染是在去年或前年,当时产生的抗体早已无法抵御新毒株,就像用旧钥匙去开换了锁芯的门,根本打不开。

此外,春季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空气干燥,这种环境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和传播。而且室内通风不足、人员密集,很多人又早早摘下了口罩,病毒便趁机大量传播。

这次门诊有一个显著特点,感染人群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很多人去年感染过一次,没想到今年又“中招”了。这些年轻人感染后症状也不容小觑,咽痛到无法正常说话,咳嗽到呕吐,还有人发烧后全身酸痛、乏力,持续一周之久。虽然大多数症状不算严重,但病程较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一位 27 岁的互联网小伙,连续五天低烧、咳嗽,嗓子疼得不敢发声,吃了三种感冒药都不见效。来医院一查抗原,结果呈阳性。他一脸茫然,不明白自己去年 12 月刚感染过,怎么这么快又阳了。医生解释说,病毒变异后,身体里的记忆抗体无法识别新病毒,就像门锁换了,旧钥匙自然打不开。

这波感染的症状也有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如咽痛、咳嗽、鼻塞、打喷嚏和发烧等,肺部症状相对较少,和之前容易引发肺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仍有可能发展成肺炎。

还有部分患者感染后症状反复,退烧后又发烧,咳嗽持续一个月,嗓子刚好又开始鼻塞。这并非是病毒一直未清除,而是身体恢复较慢,免疫系统还在和病毒进行“收尾战斗”。有时候是因为身体过度疲劳,导致恢复能力下降。

门诊里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新冠后容易出现高烧、抽搐、呕吐等症状。尽管大多数孩子症状不严重,但由于感染人数众多,医院儿科人满为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当出现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普通感冒。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超过 3 天,建议进行呼吸道联合检测,明确是新冠、流感还是其他病毒感染,然后对症下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其次,戴口罩依然是有效的防护手段。不要觉得疫情过去了就不用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医院、地铁等地方,佩戴口罩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他人。如果不想再次感染,就不能轻视病毒。

另外,这波病毒对身体的消耗较大,很多人感染后出现“长新冠”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睡眠质量差等。这些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是人们矫情。有医生朋友感染后一个月都感觉脑子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后来通过规律作息和适当锻炼才慢慢恢复。所以,不能小看这些“后遗症”。

关于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上次接种疫苗或感染已经超过半年,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加强免疫。目前国家正在积极研发和推广新版疫苗,适配新毒株的疫苗已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未来可能会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接种一针,以应对当年的主流病毒株。

这波感染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疫情并没有过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的应对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再用两年前的心态来对待现在的新冠。我们要学会与病毒共处,但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有准备、有节奏、有节制地应对,就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重视但不恐惧。

新冠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普通感冒,它介于两者之间。我们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它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找到应对之法。所以,不要以为“阳过就没事了”,也别让上一次的“轻症经验”影响我们对下一波疫情的判断。

这次门诊高峰可能还会持续几周,病毒不会轻易消失。但只要我们具备常识、做好准备,就能减少痛苦、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和奔波。如果身边有亲朋好友出现发烧、咳嗽、嗓子疼等症状,不要急于下“感冒”的结论,先观察症状,再进行检测,然后合理处理。既不要硬扛,也不要盲目用药。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需要我们日常的悉心呵护。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只要我们不松懈,不断学习和了解病毒,就能有效抵御它的侵袭。

来源:老迪文化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