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看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会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感受,好像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是作者无意间的生发,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通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一泄而下,酣畅淋漓。如《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之作,据说其酒醒再书,总达不到醉意朦胧的书写效果。《祭侄文稿》是颜真卿
观看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会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感受,好像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是作者无意间的生发,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通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一泄而下,酣畅淋漓。如《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之作,据说其酒醒再书,总达不到醉意朦胧的书写效果。《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痛心的状态下的真情流露,让人看后心情沉痛,情随书动!《韭花帖》是杨凝式对美食的体味后,对赠予者表达的感激之情,舒朗而又清新静怡,展现出作者平和的心态。通过这些名帖,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外露,没有任何修饰做作。
王羲之《兰亭序》
而从唐、宋、元、明、清到近代的许多经典书法作品中,每一件给我们的感受依然都很真切,件件都是一人一风格一人一气象,决无雷同造作之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看后回味无穷、久久回荡在脑海。再看当今的书法作品,各种技法技巧大量应用,故意作旧,费尽心思拼接,多体混搭,真的是煞费苦心,但看起来却丝毫调动不起人的情绪,总是一种别扭之感 。且大量的作品好像是同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一样,无论是楷、行、草、隶、篆;无论是中书协的展览还是地方书协的书展,看起来就那几种套路、那几个模式,毫无新意!
颜真卿《祭侄文稿》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当代的书法严重缺乏自然书写的因素,缺乏书家个性的展现,大量的人为设计使作品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其实这种垢病更多的是由于近年来的书展所造成的。很多人为了急功近利,跟风、跟名人,把心思完全放在了怎么尽快入展,怎样走捷径方面,而不去研究书法的原理,不用功修炼自己的自身素养,也不愿下苦功去提升自己的书法基本功,造成了当今书展大多都是模仿秀,而能看到有精气神的书法作品也只是凤毛麟角。 试看民国以前的书法作品,无论好与差,但都是一人一面,虽然我们看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出处,有明显的师从关系,但至少他有自己的风格。再看当今书法的师从关系,学生与老师的作品完全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然而却堂而皇之地在大庭广众之下炫技,这是到底是师父的无能还是道德的沦丧,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
杨凝式《韭花帖》
不是老小子在这里胡喋喋。王羲之被世人推崇为书圣,应该是中国书法第一人了,但我们看王羲之几个儿子的书法,与其爹没有完全雷同之处,这是王羲之无能教不了儿子,使他们与自己写的一模一样,还是书法本该就是一人一面目、一人一性情?我不说,懂书法的人自然会明白。 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有自己的身影,如果没有“自己”,永远写的是“别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书法家,而只是别人的“家奴”。而书法中的“自我”则是一个书家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世事炼达的集中体现,只有把这些书法之外的东西表达于书法之内,才能做到真实的自然的展现,要么你的书法永远都是别人的附庸!
来源:善良晚风NL一点号